三國歷史文化研究
劉楨詩歌審美實踐脞論
高子芹(1·05)
巴蜀地區(qū)張飛祠廟的類型與性質演變
彭 波,石 珊(1·10)
從關羽水軍作戰(zhàn)行蹤看荊門地區(qū)在三國時期的戰(zhàn)略價值
王前程,鄧媛媛(3·05)
蜀漢尚書令陳祗“踣國”辨正——兼論《三國志·董允傳附陳祗傳》編次思想
李梓豪,王 海(3·11)
《三國志》中所載“異姓拜母”現象分析
申 雷,羅 添(4·05)
《三國演義》的酒描寫及功能
羅文雅(4·09)
《荊州占》輯佚導論
于澤泱(6·05)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玖]》釋文??痹?/p>
劉 馨(6·12)
魏晉對諸葛亮的比贊述評
譚良嘯,謝佳倩(7·05)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王朗形象之比較
李沛廉(7·11)
李嚴“統內外軍事”辨析
張寅瀟,黃巧萍(9·05)
曹植“辭賦小道”再探
佘紅云, 葉秀清(9·09)
胡應麟的諸葛亮論
劉治立(10·05)
《三國志玉璽傳》對《三國演義》的改編得失及其藝術啟示
符麗平(10·11)
曹魏時期淮陰縣所屬問題考辨
王登昊(12·05)
存思與超越:曹植《苦思行》詮解
楊靜微(12·11)
襄陽歷史文化研究
米芾論書詩叢考
方文博(1·17)
歷史性城市文化景觀意象營造策略——以襄陽市為例
王 莉(1·22)
襄陽方言“看+叫/給+你+V/A+的+……”句式研究
張婧珮(3·18)
楚“陰”地考
王先福(4·15)
傳統民居建筑裝飾中匾額的語言信息與山水人文的關聯性——以襄陽和十堰山區(qū)的明清民居建筑為例
張 靜(6·19)
米芾書法嬗變的四個重要時期及其啟示
楊豪良(7·17)
宜城方言方位詞的空間范疇義
王愛陽(9·15)
襄陽方言的指示嘆詞
聶驕陽(10·16)
南朝襄陽“衛(wèi)敬瑜妻王氏”人物形象辨析
郭明強(12·16)
襄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fā)的調查與思考
陳仁銘(12·21)
孟浩然研究
王士禛對孟浩然詩歌書寫的接受
尚瑩軒(9·22)
孟浩然與宋玉:戀闕思君企用世
姚守亮,程本興(10·24)
宋玉研究
“豈敢窺群策,悲秋自楚人”——吳國倫對宋玉悲秋主題的承繼與發(fā)展探微
陳珍鈺(3·25)
政治、經濟學研究
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意涵、價值意蘊及當代實踐
黃智慧,邵獻平(1·28)
數字勞動異化的內涵實質、外在表征及破解途徑——基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視角
呂葉青(4·20)
比較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的三重超越
王鳳玲,趙長偉(4·25)
追溯與超越:“三個務必”的出場邏輯及實踐理路
龐文興(6·23)
論《哥達綱領批判》中蘊含的共享發(fā)展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牛梅芳,崔曉敏(6·28)
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邏輯理路探析——基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論述
程景乾,彭 攀(7·22)
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抑郁的研究——基于個案管理模式的應用分析
劉英為,黃金燕(7·27)
社會組織的定位、發(fā)展困境與創(chuàng)新路徑——以襄陽市為例
李俊杰(7·34)
從變與不變中科學把握中國共產黨的“趕考”命題
亓明超(9·29)
邏輯理路·核心要義·世界意蘊: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社會公正的三維探賾
趙鳳婷(9·34)
新時代共同富裕的主要意涵、現存問題及路徑選擇
程宇航,王宏斌(9·41)
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重大風險應對的時代要求、理論向度與實踐進路
張 亞(10·29)
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田野調查研究路徑
胡嘉怡,陶 慶(10·35)
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基本內容、生成邏輯、主要特征與重大意義
陳靜宜,黃小彤(12·26)
“活力”與“秩序”的價值闡釋和辯證邏輯——基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維度的探析
趙 震,李 微(12·32)
法學研究
涉案企業(yè)合規(guī)不起訴中的第三方監(jiān)管制度
翟 艷,吳小松(1·35)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的理解與適用——以一起強制猥褻案為分析樣本
詹愛軍,胡曉建,楊勇勝(3·30)
人格權禁令中“難以彌補的損害”認定標準研究
楊文灝(3·36)
新“兩法”實施下的未成年人檢察監(jiān)督工作優(yōu)化路徑探析
袁岳霞,馮麗華(4·30)
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檢察監(jiān)督的困境與對策
何曉紅,何 妍,高震乾(6·33)
數字時代民法解法典化的“理性”與“抉擇”
王婧堯(6·38)
文學、語言學研究
古詩詞經典的新時代傳承問題探討——以《經典詠流傳》為例
陳寶琳,李曼曼(1·41)
曹禺創(chuàng)作焦慮的多重表達模式——基于信件材料的考察
郭羽思(1·46)
朱光潛20世紀30年代的詩學活動及詩學觀
鄧慧茹(1·52)
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評估體系構建
曹秀萍(1·58)
論《醒世姻緣傳》回目的敘事策略
吳 曦,胡小林(3·43)
明清章回小說藥物敘事論略
楊 佳,孫雨晨(3·47)
漢代樂府的藝術管理機制探析
袁家歡(3·53)
對話與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譯學話語構建之路
陳 倩(3·60)
譯介學視域下《李娃傳》文化意象的英譯傳遞
朱炎昌(3·64)
論顏之推的??彼枷?/p>
卜曉雪,焦體檢(3·70)
2017—2021年語言學類核心期刊論文標題話語特征
于 鑫(3·74)
月亮物象的矛盾喻意:永恒與無常
何昊豫(4·37)
先秦“樂教”觀念與雅樂內涵的轉變
王 琦(4·43)
幽默的延續(xù)與轉化——論賀友直對《小二黑結婚》的連環(huán)畫改編
劉靜怡(4·49)
觸類旁通:魏晉六朝文論與棋論會通考辨
劉莉莉,孫瑞雪(6·44)
論宋代傳奇小說中詩歌的敘事性
劉明川(6·49)
王國維本末之辨的詩學闡明——以“興趣”“神韻”和“境界”為中心的考察
賈榮華(6·56)
“天道”與“人情”:音樂的兩種起源與發(fā)展路徑
曾 艷(6·62)
安大簡《仲尼曰》簡背簡文“習字說”質疑與釋文解讀
劉 剛,王蕓輝(7·41)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作家自傳與他傳中的“真實性”之比較
王余鵑(7·47)
歷代和詞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接受
張悠然(7·51)
變異與救贖:索洛古勃短篇小說《白毛狗》探析
章天煜(7·58)
城市風韻塑造中的超語實踐——以漢街語言景觀為例
昌云露,李丹麗(7·63)
比較詩學視域下《狼圖騰》翻譯中的詩學轉換
車明明,劉云云(7·69)
中國特色詞漢英與漢日翻譯方法比較——以2018—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
司炳月,胡奕桐(7·75)
王禹偁的俳優(yōu)心理與宋代詼諧文風的發(fā)展
曾子鎣(9·46)
論英雄譜本《水滸傳》像贊的編撰革新——兼談圖贊的影響和意義
鐘勇萍(9·52)
苔絲與翠翠的悲劇之比較——基于文學地理學批評方法
魏欣怡(9·58)
紀玘文及文安紀氏家族女性文學研究
趙宣竹(10·42)
中晚唐樂舞詩中“霓裳羽衣”意象的生成與審美
何鑫妍(10·48)
論杜甫的詩法與畫法
楊衍亮(10·54)
“《易》之象”與“《詩》之比興”異同——章學誠與錢鍾書的對話
張 金(10·59)
倫理身份·倫理選擇·倫理意識:庫切《恥》的倫理書寫
金懷梅(10·65)
文本類型與轉喻機制視域下的實用文本翻譯過程
馬 立(12·38)
《詩經》中“有”字用法新探
蓋明浩(12·43)
摹寫與傾聽:蘇軾詩歌的聲音書寫
劉子茜(12·50)
漢語學習詞典釋義的原則與方式——基于《當代漢語學習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手部動詞的對比考察
李 莉(12·57)
藝術研究
“萬物共生”:交互設計與沉浸體驗
謝 云,朱鐵軍(4·56)
杜威美學對傳統藝術觀念的顛覆——基于《藝術即經驗》的解讀
李曉婷(9·63)
西陂天后宮拐子龍紋窗欞設計思維探析
牛佳偉,汪曉東(10·71)
教育、教學研究
思政元素:內涵與特征、種類、來源、挖掘與融入原則
祝 華,保 虎(1·63)
新媒體時代國產動漫文化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研究——基于5W模式
吳奇隆(1·70)
地方高校古箏教學創(chuàng)編技法的實踐應用——以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表演專業(yè)為例
沈佳虹(1·73)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專業(yè)“紅”+“?!眳f同育人模式構建
田美玲,郝瑞君,寇圓圓(2·84)
建黨百年視域下湖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劉湘順,徐淑雅(3·79)
小學語文寫字教學中的特殊筆順規(guī)則研究
黃振東(3·84)
論區(qū)域智慧教育管理平臺在教學評價中的應用
彭文曉,熊丹妮,李 堅,唐 恩(4·62)
發(fā)展性標準下高校課程質量評價的證據推理方法
魏道江,鄭俊杰(4·67)
新基建背景下區(qū)域智慧教育平臺的建設實踐——以X市為例
劉玉文,張臣文,李 堅,肖兆權(4·74)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場域闡釋
丁凡凡,王繼峰(4·80)
新時代模擬法庭教學的現實意蘊及完善對策
夏云嬌,涂亦楠(6·66)
重構導學關系:研究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價值與實踐路徑
賀云飛,姚 林(6·71)
“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中文教材編寫的審視與優(yōu)化
雷雨露(6·77)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三重維度——基于文化自信自強的分析視角
涂佳慧,高福進(7·81)
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路徑探析
楊海軍,熊春艷(9·68)
加拿大易動教學模式及其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應用
朱維娜,路春雷,許曉健(9·73)
“教學學術”理念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以“中國史專題研究”為例
周子怡(9·79)
教師工作坊中在線深度討論的影響因素及促進策略
張臣文,劉清堂,盧國慶(10·77)
基于OBE理念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探究
杜 靜,周 飛(10·84)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yè)專創(chuàng)融合探索與實踐——以湖北文理學院為例
曾 剛,徐福衛(wèi),李 崢,王學兵,范建輝(12·63)
敘事教育的三重維度:思想來源、基本特征、方法遵循
郭 維(12·67)
陶行知勞動教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啟示
鄭 騰(12·72)
信息傳播
從具象符號到抽象概念——北京冬奧會海報的多模態(tài)隱喻分析
鐘文碩,安 鑫(1·77)
呈現鄉(xiāng)村:短視頻如何講好“新鄉(xiāng)村”故事
徐躍銘(1·85)
傳播學視域下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及特征分析
鄭佳怡(4·84)
視覺修辭學視閾下的數字時評漫畫
李晶晶,李 琳(6·83)
基礎理論
弱Hardy-Orlicz-Morrey鞅空間的原子分解
陶昌玲,于 林(2·05)
隨機環(huán)境中加權分枝過程的偏差不等式
魯 展,彭 聰,鄧 琳(11·05)
實踐實驗
基于無源觀測器的永磁同步電機無傳感器控制
溫 云,馬 強,楊桃桃(5·05)
基于數學形態(tài)學的零樣本低照度圖像特征增強方法
杜兵芳(11·08)
基于偏微分方程的模糊圖像多閾值分塊增強方法
楊 波,丁黎明(11·13)
基于深度學習的招聘信息文本分類研究
任濟洲(11·21)
經濟·旅游
基于社會劇場理論的節(jié)慶類非遺傳承與旅游展演研究——以廣西納洞壯族螞拐節(jié)為例
梁福興,邱石杏,汪鳳丹(2·11)
產城融合視角下云南建水縣旅游特色小鎮(zhèn)發(fā)展路徑探析
周曉琴(2·18)
數字化時代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供給路徑的提升
蘆雲峰(2·24)
政府補助對中國制造業(yè)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投入的影響——企業(yè)數字化轉型的調節(jié)作用
施曉華,堅 瑞(2·29)
試論新冠疫情對我國旅游的后續(xù)影響
曹詩圖,閆秦勤(5·12)
行政區(qū)位差秩對周邊房價的影響研究——以武漢市數據為例
王祖山,陳 暢(5·17)
場景視域下旅游直播空間建構邏輯
劉澤華,黃安民(5·23)
研學旅游推動旅游城市高質量發(fā)展策略研究——以威海市為例
段 昊,徐 琳,喬元波(5·31)
商業(yè)銀行ESG投資對其風險承擔的影響研究
姚玉悅(5·36)
ESG信息披露與股價波動性——基于分析師關注視角的研究
趙萬東,安雅禎(5·44)
管理層能力、雙元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價值關系實證分析
楊繼平,馬靜雯(8·05)
長三角城市群數字產業(yè)發(fā)展評價及驅動因素研究
劉冬萍(8·14)
數字化轉型與企業(yè)長期并購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薛文雯(8·23)
旅游動機視角下紅色景區(qū)重游意愿影響機制研究——以浙江省紅色旅游景區(qū)為例
陳 璐,郎富平,李 群,陳 蔚(8·31)
旅游目的地形象與游客行為意愿關系的元分析——從目的地資源類型和文化距離視角切入
李 萍(8·40)
碳排放交易試點政策對制造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影響研究——以長三角地區(qū)制造企業(yè)為例
鄭蘭祥,李金蓮,李多嘯(11·28)
場景理論視角下特色小鎮(zhèn)文化品牌構建與文旅融合路徑——以東山海洋運動特色小鎮(zhèn)為例
巫月娥,許 楠(11·38)
人本視角下文旅生產的三個向度
林子涵,宋 旸(11·44)
薪酬激勵對企業(yè)環(huán)境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綠色技術創(chuàng)新的中介作用
宋 軍,李紅俠,姜海鋒,劉 斌(11·48)
旅游創(chuàng)意視角下景邁山古茶林遺產活化研究
石曉紅,李慶雷,范建榮(11·57)
調查研究
“遺產+旅游”視角下安徽水利遺產保護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研究
楊 帆(2·37)
民族旅游地居民空間正義感知對社區(qū)參與影響機制研究——以桂林龍脊梯田景區(qū)為例
汪菁菁,黃燕玲,羅盛鋒(2·42)
信任領導對員工跨界行為影響機制研究——工作重塑和跨界效能感作用
耿廣漢(2·49)
團隊時間心智模型對團隊有效性的影響研究
黎 丹,林春培(2·56)
嶺南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特征與人地關系研究
朱 玲,王 榮(2·65)
路面三維形貌數字化測量技術研究綜述
張亨通,王元元,秦 濤,李仁杰(2·72)
漢江流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漢水文化內涵及其旅游開發(fā)研究
朱運海,魏細玲(5·52)
長三角中心區(qū)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協調度分析
丁玲玲,楊 劍,孫小舟(5·61)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島域研學實踐的SWOT分析與實施路徑——以廣州市海鷗島為例
林瀟瀟,林水洲,駱仁波,朱德珍(5·67)
不合規(guī)任務如何影響員工的工作獲得感——整體公平感與中庸思維的作用
吳申敏,梁振東(5·73)
旅游企業(yè)數字化轉型對組織韌性的影響研究——基于企業(yè)社會責任視角
江 萍(5·81)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特色小鎮(zhèn)的空間分異及影響因素
田美玲,郝瑞君,寇圓圓,崔俊濤(8·46)
游客參與虛實交互的文化遺產價值共創(chuàng)機制研究——以故宮博物院為例
王 芳,黃 潔,李安琪,馮思儀(8·53)
企業(yè)自播電商特征對消費者購買意愿影響的實證研究
徐雪楓(8·60)
服務型領導對反饋尋求行為的影響研究——雙元工作激情和正念的作用
王迎冬,夏 爽,曹顧揚,張 祁(8·68)
炫耀性消費對旅游者餐飲浪費行為的影響及其破解路徑
劉中才(8·76)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視角下汽車供應鏈韌性研究——基于芯片危機背景的多案例研究
白 鍇(8·83)
襄陽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思考與對策建議
劉 靜,馬 超,李文新,陶寶泉(11·63)
基于扎根理論與文本分析的黔東南州游客滿意度感知評價研究
鐘皓凡,楊 明(11·67)
真實型領導對制造企業(yè)員工工匠精神影響的實證分析
周芷怡(11·73)
包容型領導對新生代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的雙刃劍效應研究
問秀芬,荊 煒(11·79)
其他:
體育鍛煉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韌性影響的交叉滯后分析
陳文鑫,吳佑年(9·85)
文化自信場域下民俗體育文化的儀式表征及文脈賡續(xù)
張華江(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