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仲俊
(丹陽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江蘇 鎮(zhèn)江 212300)
原發(fā)性肝癌指起源于肝臟細胞、肝臟內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類病變,在我國常見癌癥病死率中始終位居第二,嚴重威脅國內群眾的健康?;颊咴诎l(fā)病后通常會表現出肝區(qū)疼痛、肝臟體積增加等臟器病變,并且會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包括消化道、免疫系統(tǒng)等多種病變[1]。和其他原發(fā)性癌癥具有相同特征,肝癌在早期階段的臨床癥狀不夠明顯或具有特異性,因而在發(fā)現時往往已處于中晚期階段,使得手術治療時間窗被錯過。此時多采取放療、化療、介入性治療等多種方式延長患者的生存周期,其中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較為常用,其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組織的生長速度,以切斷營養(yǎng)供應的方式使其自行凋亡。但這種治療方式很容易殘余小體積病灶,使得遠期復發(fā)率無法控制,因而需進一步配合125I粒子植入治療清理殘余病灶[2]。本次研究針對2017年8月—2022年10月丹陽市人民醫(yī)院收診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46 例,分析CT引導125I粒子植入治療殘余病灶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8月—2022年10月丹陽市人民醫(yī)院收診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3 例,女性23例;年齡35~75歲,平均(51.24±5.23) 歲;其中21例患者為多發(fā)腫瘤,25 例患者為單發(fā)腫瘤;病灶直徑3~12 cm,平均直徑(6.29±1.03)cm。
納入標準:①通過病理診斷,判定為原發(fā)性肝癌疾病;②接受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治療;③均殘余病灶;④患者均同意配合本次治療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②預計生存時間不足3個月者;③ 合并血液疾病者;④溝通障礙、精神疾病患者。
本次研究對象均使用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TACE)進行治療,且均在治療后發(fā)現殘余病灶,針對該情況實施CT引導下的125I粒子植入治療。治療前需準備TPS計劃系統(tǒng),選擇合適的植入針(18專用型)、植入槍(含鉛合金型)等器械,125I粒子的長度選擇4.5 mm,直徑為0.8 mm,制劑的半衰期T1/2為59.6 d,放射性活躍度需控制在0.6~0.8 mCi,每顆粒子制劑所包含的能量需在27~35 keV間,組織間粒子的有效直徑需為1.7 cm左右。穿刺定位時使用CT引導,設備型號為SIEMENS Definition Flash的64排螺旋設備。
植入治療前需對患者肝臟原病灶區(qū)域進行掃描,使用設備的增強掃描功能,對殘余病灶的體積、位置、形態(tài)等進行確認,根據影像特點設計穿刺路徑,選擇合適的穿刺點、入針角度、入針深度等,并計算125I粒子的給藥劑量和注射點距離,將注射量控制在10~35粒之間,各粒子注射間距則控制在1.0~1.5 cm間,以便保證臨床治療的安全性。
植入治療時需指導患者取平臥仰臥位,對肝區(qū)的手術野皮膚實施常規(guī)消毒,并鋪設鏤空方巾。醫(yī)生則需佩戴專用的鉛衣、鉛制眼鏡、手術服等,以隔絕藥物放射性的影響。以CT先行掃描,利用激光對穿刺點、入針角度給予定位。對穿刺點和周圍皮膚實施局部浸潤式麻醉,在給藥時需叮囑其屏住呼吸,在閉氣時間內完成穿刺和給藥。穿刺入針后,當針尖到達方案中預設深度,再行CT掃描,確定針尖是否已經到達靶區(qū),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確認回抽無血后將125I粒子植入其中,確保粒子能夠到達病灶內部,隨后退針5~10 mm,與殘余病灶邊緣5 mm左右位置再次植入1顆粒子。根據殘余病灶的具體數量穿刺,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所有病灶周圍均被植入125I粒子。
①治療效果。根據患者殘余病灶體積變化、影像學檢查結果等對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分析,劃分完全緩解(通過CT檢查殘余病灶徹底消失)、部分緩解(通過CT檢查殘余病灶體積相比治療前縮小幅度超過50%)、無變化(通過CT檢查殘余病灶體積相比治療前縮小幅度不足50%或增長不足25%)、進展(通過CT檢查殘余病灶體積增長超過25%)四種情況,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病例數×100.00%;疾病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無變化)/總病例數×100.00%。②免疫指標檢測。采集患者4 mL空腹靜脈血進行免疫指標檢測,對采集血樣進行離心處理,設置離心轉速為3 500 r/min,離心處理時間為10 min,取上清液通過酶聯免疫斑點法進行檢測,指標包括:CD3+、CD4+、CD8+、CD4+/CD8+。③腫瘤標志物指標檢測。利用電化學發(fā)光法進行腫瘤標志物指標檢測,涉及指標包括:CEA(癌胚抗原)、CYFRA21-1(細胞角質蛋白19-片段抗原21-1)、SCC-Ag(鱗狀細胞癌抗原)、CA125(糖類抗原125)。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數據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46例患者通過CT引導下125I粒子植入治療殘余病灶后,3例(6.52%)患者完全緩解,25例(54.35%)患者部分緩解,18例(39.13%)患者無變化,2例(4.35%)患者進展。疾病治療有效率為60.87%,疾病控制率為95.65%。
患者治療后免疫指標CD3+與治療前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4+、CD4+/CD8+顯著高于治療前,CD8+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檢測對比(x- ± s)
經檢測,患者治療后腫瘤標志物指標檢測結果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指標檢測對比(x- ± s,μg/L)
當前國際醫(yī)學界尚未發(fā)現誘發(fā)癌癥的核心原因,其中也包括肝癌,大多數學者僅通過大數據研究指出肝癌的發(fā)生與遺傳因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環(huán)境因素等有著密切關聯,且不合理使用黃曲霉素同樣可能誘發(fā)肝癌。原發(fā)性肝癌指的是起源于肝臟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類病變,相比于其他癌癥,肝癌的惡性程度明顯偏高[3-4]。從生理角度來看,肝臟是人體內唯一可以緩慢再生的組織和器官,且在切除部分后并不會影響其整體功能,只會造成部分功能效率降低,因此更加適合選擇外科切除手術的方式根治癌癥。但由于肝癌早期時臨床癥狀無明顯特異性,與肝炎、肝硬化、酒精肝等存在大面積的重疊,很容易導致誤診、漏診等問題,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待發(fā)現時病情已經進入中晚期階段,此時的癌灶體積過大,無法在保證肝臟正常功能的前提下直接切除。此時便需要利用化療、放療、介入性治療等多種方式延緩病灶的生長速度,或促進其凋亡速度,以抑制癌灶的進一步擴大[5-6]。TACE屬于臨床一線治療方案之一,其主要通過向癌灶周圍肝動脈內注射碘油類制劑,從而使其沉淀于動脈內部,阻塞周圍組織向癌灶提供氧氣和營養(yǎng),使癌細胞因缺氧、缺血而逐漸壞死,加快其凋亡速度,也可緩解癌細胞的惡性增殖速度。但由于碘油制劑本身沉淀速度較快,因而難以保證所有區(qū)域均可實現阻斷,部分未發(fā)生阻塞或阻塞不完全的癌灶區(qū)域便會殘余部分病灶,在遠期造成復發(fā)問題,使整體治療效果受到較大的影響。因此當前臨床均在尋找一條有效的途徑,能夠有效遏制殘余病灶的生長,降低遠期肝癌復發(fā)率[7]。
CT引導下的125I粒子植入治療可被應用在TACE后殘余病灶的清理工作中,其屬于人工靶向治療技術之一,利用CT影像學技術的指引,使肝臟組織內的給藥更加精準,從而控制病情復發(fā)和進一步發(fā)展速度,且對控制血清中腫瘤標志物含量也有著積極影響。125I粒子本身是低放射能元素制劑,其可在一定周期內向外界發(fā)射γ射線,從而對癌細胞核中遺傳因子的雙鏈結構造成破壞,有效控制癌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破壞了癌細胞的無序增殖狀態(tài),且具有殺滅細胞和促進癌細胞凋零的效果[8-9]。臨床所使用的125I粒子本身的半衰期較長,通常在59 d以上,單次治療能夠保證在一定周期內實現持續(xù)性的癌細胞殺滅的目的,使其逐漸喪失惡性增殖的功能。針對TACE治療難以有效清除的門靜脈周圍癌灶,該治療方式也可以有效控制。在藥物注射前,需先使用CT設備對肝臟進行掃描,從而確定殘余癌灶的具體位置,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給藥方案,包括穿刺點、穿刺角度、給藥劑量等,以最大限度保證臨床治療的準確性。在穿刺完成后,還可以CT掃描的方式確定針尖是否已經到達殘余癌灶的內部,進一步提升給藥準確性,且需分別在病灶內、病灶邊緣分別植入2顆125I粒子,以保證對其增殖的限制范圍[10]。根據臨床研究顯示,125I粒子給藥后3 個月內,患者血清中的CD4+、CD4+/CD8+均明顯高于治療前,而CD8+的指標則明顯低于治療前,由此可見CT引導下的125I粒子植入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利用激活部分T淋巴細胞亞群的方式,以自身免疫功能抑制癌灶的進一步增殖[11]。另外,植入人體內的125I粒子本身放射性物質的輻射范圍具有一定的限制,臨床通常選擇在1.7 cm左右,因此對周圍多數健康組織并不會造成影響,患者無需顧慮給藥后對肝臟正常功能的負面影響,使得治療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通過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后,基于CT引導下125I粒子植入治療殘余病灶,患者CEA檢測結果(11.18±3.22)ng/L、CA125檢測結果(20.23±5.33)ng/L、CYFRA21-1檢測結果(3.78±0.35)μg/L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此項研究結果與徐德國[12]發(fā)表文章結果數據治療后CEA(11.24±2.21)μg/L、CA125(20.48±3.11)μg/L、CYFRA21-1(3.94±0.72)μg/L低于治療前相一致。
綜上所述,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接受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后,針對殘余病灶采取CT引導下125I粒子植入治療具有良好效果,能夠調節(jié)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腫瘤標志物指標,值得運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