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祥霓,王 寧(通信作者)
(濟寧市兗州區(qū)人民醫(yī)院<濟寧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山東 濟寧 272114)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豐富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腰椎疾病的發(fā)病率愈發(fā)顯著。椎管狹窄是腰椎間盤突出癥常見的合并疾病,該病癥會引發(fā)局部疼痛,導致人體的軀干出現感知障礙,削弱運動功能,嚴重時還會引發(fā)排便功能的異常等[1-2]。目前針對該合并疾病,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和手術治療[3]。但在治療之前,如何運用有效的檢查方式對該病癥進行準確的診斷,并幫助臨床盡早對患者開展治療干預,是臨床醫(yī)師所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4]。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目前被臨床用于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的方式中,無論是MRI還是螺旋CT,有關研究指出,均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和依據,有助于減少誤診情況,提高確診率[5-6]。螺旋CT據有關研究報道在檢出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椎管狹窄方面,可較為清晰地對椎管內的情況進行反映[7-8]。基于此,為了進一步地探究和明晰螺旋CT在診斷該合并疾病方面的確診價值,本文對2019年1月—2022年3月來濟寧市兗州區(qū)人民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和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3月濟寧市兗州區(qū)人民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的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60.50±4.56)歲;患病時長1~30個月,平均時長(14.50±3.43)月。
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②手術結果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者;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接受腰椎手術治療患者;②肝臟、腎臟以及心功能障礙的患者;③意識障礙,依從性差患者。
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螺旋CT檢查,指導患者保持平躺姿勢,采用螺旋CT掃描機(GE公司的Revolution CT),參數設置為:管電流240~300 mAs,掃描層厚度設置為5 mm,掃描完畢將圖像信息上傳至工作站,工作站后處理椎間盤后,由2名本科室經驗豐富的影像和骨科醫(yī)師對處理后的掃描信息進行診斷。
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確診標準:①腰痛、坐骨神經分布區(qū)域疼痛;②棘突間或者旁壓痛伴有下肢的放射痛;③直腿抬高試驗度數和仰臥挺腹實驗為陽性;④下肢伴隨感覺性功能障礙,肌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⑤腰段脊柱是側彎,腰部各方位活動受限制;⑥X線正側位提示腰椎側彎生理曲度的變直或者消失;⑦經CT或者磁共振確診椎間盤或者L4-L5或者L3-L4、L5-S1存有椎間盤突出。合并診斷標準:腰椎體的邊緣存在十分明顯的骨贅,該組織邊緣的后方以及中間部位,有較為突出的與椎間盤密度不相上下的限制軟組織;椎管已經出現明顯的狹窄;椎間盤出現鈣化和游離,且已經脫離椎管組織;神經根部存在清晰的體積和位置變化;硬膜外的脂肪及其硬膜囊出現移位。
以手術結果為金標準,計算螺旋CT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的診斷價值,對比手術結果診斷詳情,確診率=確診的例數/本次受檢者×100%。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螺旋CT檢出7例L2-L3,9例L3-L4,26例L4-L5,36例L5-S1,合計檢出79例,檢出率為97.50%,漏檢1 例L4-L5和L5-S1,檢出率與手術診斷結果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漏診1例L4-L5和L5-S1,原因在于患者均合并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影像學異常者未必有臨床癥狀,患者自述劇烈下肢放射痛,經影像學檢查椎管內未必能發(fā)現與癥狀相符合的突出椎間盤。
表1 螺旋CT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間管狹窄的檢出率對比
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椎管狹窄的螺旋CT檢出情況,其檢出的韌帶肥厚、椎間孔狹窄和硬膜囊受損例數和手術診斷例數一致,確診率均為100.00%,側隱窩狹窄和椎間盤部分脫出與手術診斷均相差1例,其確診率分別為87.5%和97.0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合計確診78例,總確診率為97.50%,與手術結果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螺旋CT與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手術結果具體分布情況比較[n(%)]
作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有著較為明顯的發(fā)病率。該病為多因素聯合導致的纖維環(huán)破裂和髓核突出,且以突出的髓核經刺激或者壓迫神經導致以疼痛為主的臨床綜合征,是當下引起人們腰腿疼痛的顯著因素之一[9]。對于青壯年及老年群體而言,前者在體質強健的基礎下,很容易在無意識下做出不合理使用腰部的行為,在用力不當時,時間長可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癥,后者則可在機體組織功能衰退下和骨密度的流失中引發(f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及辦公形式的變化,久坐人群不斷增多,聯合缺乏運動可促使腰部肌肉薄弱,提升腰椎間盤突出癥概率。坐骨神經痛、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等是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表現,病情表現嚴重者合并椎管狹窄,該合并癥在發(fā)作時可引起顯著疼痛,會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質量造成嚴重干擾。因此,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盡早診斷并接受積極有效的治療,對于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0-11]。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發(fā)作部位為L4-5和L5-S1。臨床上,依據突出的組織差異可將其分為髓核突出和纖維環(huán)突出。當腰椎間盤突出癥病情發(fā)展至嚴重程度時,會引起退行性病變而產生腰椎管狹窄,但不排除有部分患者是外傷導致。既往有研究表明[12],經腰椎X線檢查很難滿足臨床的檢查需求,該檢查方式雖可對腰椎形態(tài)進行比較清晰的反饋,但在檢查腰并發(fā)椎管狹窄方面的檢出率比較低,臨床必須要為該病患者提供更加精準的檢查方法。得益于與醫(yī)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目前的檢查技術相對以往可謂是有了質的飛躍。伴隨著影像學檢查技術的升級,螺旋CT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借助螺旋CT的直觀性,可以直接反映患者椎體后方突出的軟組織腫塊,具體表現為新月形、半月形或丘狀,其典型影像學改變?yōu)槊芏容^高和邊緣不規(guī)則的影像?;颊哐甸g盤位于偏側,主要表現為側隱和椎管狹窄等以及髓核間接或者直接受到壓迫,經髓核的移動引起的神經根位移,致使神經根和馬尾神經廣泛受壓[13]。螺旋CT檢查中的X線球可以對人體做出連續(xù)的旋轉掃描,其可保障所獲得的信息是連續(xù)的,因而可避免斷層CT掃描中,檢查者因為呼吸運動而造成的掃描差異。另外,在現階段的臨床檢查中,螺旋CT也因為其探測器使用的差異,可分為單層和多層螺旋。其探測器也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在檢查和掃描過程中的速度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既往實驗研究表明[14-15],螺旋CT對于單部位的檢查,其用時最多不會超過12 s,腰椎疾病患者可在屏住呼吸的狀態(tài)下,迅速完成檢查,尤其適用于病情相對危急以及肺活量較低的人群。
本次試驗對接受治療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患者的臨床檢查和治療資料進行了總結和整理。結果顯示,在檢出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方面,螺旋CT檢查出了5例L2-L3,7例L3-L4,30 例L4-L5,36例L5-S1,合計檢出78例,檢出率為97.50%,漏檢1例L4-L5和1例L5-S1,檢出率和手術診斷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說明該檢查方式在檢出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有著較高的檢出價值。在腰椎間盤突出合并椎管狹窄方面,將螺旋CT的檢查資料和手術結果進行對比,發(fā)現螺旋CT確診21例韌帶肥厚,其和手術結果完全一致,其影像學表現為韌帶的厚度增加,即在正常人的2 mm基礎上,異常增加了5 mm;確診10例椎間孔狹窄,其影像學圖像表現為椎小關節(jié)出現明顯的增生,其增生部分已經對椎小關節(jié)造成了十分明顯的壓迫;確診7例側隱窩狹窄,和手術結果相差1例,具體表現為側隱窩的大小嚴重低于正常水平范圍;確診25例椎間盤部分脫出,與手術結果相差1例,具體表現為椎間盤的后緣部分的稍低密度影,約有一半以上已經完全從后緣脫出;確診15例硬膜囊受損,其影像學表現為硬囊膜的脂肪層與正常的解剖形態(tài)相比,其層面的分布不規(guī)律且伴隨有消失的情形,神經根已然出現推壓和位置移動。計算所有檢查例數,可發(fā)現螺旋CT合計確診率了78例(97.50%)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與手術結果差異不顯著(P>0.05)。
結合本次試驗檢查和手術病理數據,總結得出:在檢出和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方面,螺旋CT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其發(fā)生漏診和誤診的概率較低,精確率較高。該檢查方式具有以下兩點優(yōu)勢:其一,其圖像重建功能可以從不同方位,清晰地顯示椎管內的結構形態(tài),有利于臨床結合硬囊膜和椎小關節(jié)以及椎間盤的變化,為臨床提供診斷和治療依據。其二,螺旋CT的掃描速度極快,可迅速地完成掃描工作,對于腰椎不耐受的患者也可迅速開展掃描,適用率較廣。另外,該檢查方式還可高效去除呼吸偽影的存在,且受心率干擾小,有利于減少造影劑用量。價格總體而言相對實惠,不會過多地增加患者的經濟支出,接受度較高。
綜上所述,將螺旋CT應用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的檢查和診斷中,可借助該檢查方式的清晰圖像反饋,讓臨床直觀地了解患者的腰椎組織以及椎管內的變化,可為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但該方式也存在著誤診情況,這就要求臨床在開展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診療工作時,或可結合科室實際情況,選擇其他檢查方式進行聯合診斷,以求可進一步提升確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