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嬌,唐少東
冠心病指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使心臟出現(xiàn)缺血而發(fā)病,是一種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的常見心臟病。近來年,受生活方式的改變,心血管疾病每年呈增加趨勢,冠心病也呈增加且出現(xiàn)年輕化趨勢。同樣,因冠心病導致的病死率也呈增加趨勢,因此對其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冠心病以減少血栓形成為治療原則,治療方案為先控制病情,然后明確冠心病的誘發(fā)因素給予對癥治療。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主要誘發(fā)因素之一,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2],降低LDL-C水平是防治冠心病的關(guān)鍵。他汀類藥物降低LDL-C水平效果顯著,是冠心病治療的基石,但不能使嚴重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的血脂達標,且存在部分人群不耐受。近年來,前蛋白轉(zhuǎn)化酶枯草溶菌素(PCSK9)抑制劑的出現(xiàn),使用他汀類藥物聯(lián)合PCSK9抑制劑使患者血脂明顯下降。本研究觀察PCSK9抑制劑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短期治療效果及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21年2月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例(%)]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冠心病的診斷符合WHO頒布標準;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危險因素有高血脂;資料完整者;無本研究藥物禁忌者;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先天性心臟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肝功能異常,肝臟轉(zhuǎn)氨酶大于正常值3倍。
1.3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一般治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包括囑患者飲食低鹽低脂低糖,以蛋白質(zhì)為主,有吸煙飲酒史患者囑戒煙,減少飲酒,規(guī)律作息,避免熬夜,多參加有氧運動,保持愉悅心情;肥胖患者通過健康方式減重,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給予降壓降糖藥物治療;同時向患者講明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誘發(fā)因素、治療方法、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及心電圖等生命體征,給予對癥治療。按冠心病二級預防的標準用藥。對照組患者給予阿托伐他汀片(樂普制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20 mg口服,每天1次,將服藥時間固定于早晚,與餐同服或空腹服用;依折麥布片(MSD internationalGmbH生產(chǎn))10 mg口服,每天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PCSK9抑制劑——依洛尤單抗注射液(美國Amgen Manufacturing Limited生產(chǎn),注冊證號S20180021,規(guī)格:1 ml ∶140 mg)1支皮下給藥,每月2次。連續(xù)給藥3個月。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血脂水平:包括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及脂蛋白a[Lp(a)]水平;(2)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絞痛等。
2.1 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TC、LDL-C、HDL-C、TG及Lp(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TC、LDL-C、TG及Lp(a)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TC、LDL-C、T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Lp(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2組患者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2.2 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較 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為6.67%,略低于對照組的13.33%,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11,P=0.292),見表3。
表3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較 [例(%)]
心血管疾病患者近年來持續(xù)增加,達到3.3億人,包括1 100萬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心臟病,具有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特點。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包括不可控的性別、年齡與遺傳因素和可控的高血脂、情緒、飲食及血糖等。臨床應對致病因素進行干預,避免脂質(zhì)沉積、細胞泡沫化等,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
在可控因素中,血脂異常是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3]。研究顯示[4],總膽固醇每下降或增加1%,冠心病的風險也相應下降或增加2%,尤其是血脂中的LDL-C,過高時直接導致管腔狹窄,發(fā)生冠心病。另研究表明[5],LDL-C每下降1 mmol/L,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下降20%,由此造成的病死率下降10%,可見血脂異常與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直接關(guān)系,其中LDL-C是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獨立危險因素。LDL-C同時也是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的評估指標之一。因此,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尤其是降低LDL-C勢在必行。
依折麥布、他汀類藥物、PCSK9抑制劑等均是常用的調(diào)脂藥物,其中降低LDL-C水平以他汀類藥物與PCSK9抑制劑效果最顯著。在PCSK9抑制劑前,他汀類藥物臨床運用廣泛,降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效果明顯,但不足的是:(1)使用大劑量后降低LDL-C水平不顯著,大劑量與常規(guī)劑量相比,LDL-C水平降低僅是常規(guī)劑量的1.06倍,仍有發(fā)病的風險,文獻報道經(jīng)大劑量給藥后,有22.4%的患者2年內(nèi)會再次發(fā)病,50%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不能達標,另外還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反應。(2)部分患者即使小劑量也不耐受。(3)另有部分患者小劑量使用后有肌痛、糖尿病惡化及橫肌肉溶解等不良反應。國外文獻報道[6],中途放棄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達12%,其中因不良反應的患者達62%。
降低LDL-C水平是臨床的難題也是重點課題,在他汀類藥物后,新型靶點藥物成為心血管醫(yī)師研究的熱點,包括膽固醇酯轉(zhuǎn)運蛋白(CETP)抑制與PCSK9抑制劑。CETP抑制劑雖改善了膽固醇水平,但未影響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因此未在臨床廣泛運用。PCSK9抑制劑是目前降低LDL-C水平效果較好的藥物之一。PCSK9主要由肝細胞合成,經(jīng)合成用于血液循環(huán),于2003年發(fā)現(xiàn)PCSK9,是脂類代謝紊亂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相關(guān)的相關(guān)的基因之一,另外兩個是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載脂蛋白B(apoB)。PCSK9與膽固醇存在以下關(guān)系:(1)PCSK9通過抑制LDL-R,阻礙了LDL-C轉(zhuǎn)移速率,從而增加LDL-C水平;(2)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為一種慢性炎性反應,PCSK9在炎性反應作用下,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抑制巨噬細胞對LDL-C的吸收。另外,PCSK9還誘導血栓,加速了血小板聚集[7]??梢?,抑制PCSK9可降低LDL-C水平,預防與減緩心血管進程。
PCSK9抑制劑的調(diào)脂效果明顯,有薈萃分析表明PCSK9抑制劑較依折麥布降低LDL-C增加30.2%,較他汀類藥物增加6.35%[7],而且還可降低Lp(a)、apoBey及非高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水平。PCSK9抑制劑的安全性也較他汀類藥物好,不良反應限于過敏與注射部位反應。另外,用藥間隔時間長,增加了患者的依從性。另有研究表明[8],PCSK9抑制劑可控制因大劑量無法控制的LDC-C。目前,已上市的PCSK9抑制劑僅2種,我國CFDA批準的僅有依洛尤單抗。有研究中[9]將安慰劑與依洛尤單抗用于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依洛尤單抗在8周后降低2.82 mmol/L,較安慰劑1.63 mmol/L多降低了1.19%,降幅增加了58.1%。研究表明[10],盡管PCSK9抑制劑降LDL-C水平與人種、性別等有關(guān),但影響較小。冠心病患者如果有多支冠狀病變,使用依洛尤單抗后,可降低21%心血管疾病病死率。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TC、LDL-C、TG、Lp(a)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TC、LDL-C、T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但治療后2組患者Lp(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前后2組患者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單一他汀類藥物降LDL-C僅29.2%,聯(lián)合PCSK9抑制劑提高至63.8%,增幅為34.6%,同時也降低了TG、TC水平,與多項研究[11-12]一致。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PCSK9抑制劑雖減少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但不理想,應在繼續(xù)降低LDL-C水平的基礎(chǔ)上針對其他危險因素治療。
綜上所述,PCSK9抑制劑用于冠心病患者短期降低LDL-C效果顯著,也減少了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但差別不夠顯著,我們期待隨著時間的延長,可帶來更多的獲益,并應在調(diào)脂的基礎(chǔ)上給予其他危險因素治療,以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