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重慶市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特色化推普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研究——以重慶秀山金珠苗寨為例”(項目編號:S202110635133)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時豪成(1999,10-),男,山東青島人,本科,研究方向:漢語方言學,語文教學。
摘要: 重慶秀山民族村漢語方言受特殊地理環(huán)境及苗語遷移等影響,具有諸多特征。該文通過實地考察,系統(tǒng)記錄描寫重慶秀山民族村漢語方言,通過對比分析總結(jié)出秀山民族村聲韻調(diào)等音系特點,對了解秀山方言、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乃至深化秀山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均可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guān)鍵詞:秀山方言;語音;音系
中圖分類號:H1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2(c)-0042-0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honology of Chinese Dialect in Xiushan Ethnic Village, Chongqing
SHI Haoch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dialect of Xiushan Ethnic Village in Chongqing is affected by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igration of Miao language, and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corded and described the Chinese dialect of Xiushan Ethnic Village in Chongqing, and summarized the ph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Xiushan Ethnic Village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Xiushan dialect. It is helpful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epen the study of Xiushan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
Key words: Dialect of Xiushan; Phonetics; Phonetic system
秀山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東部和東北部與湖南省花垣縣、龍山縣、保靖縣相鄰,南面與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相接[1]。根據(jù)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戶籍人口為65萬人,除漢族外共17個少數(shù)民族,戶籍人口為33.8萬人,占全縣總?cè)丝诘?2%以上[2]。根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2012年)的劃分,秀山方言應屬西南官話川黔片成渝小片[3]。
秀山縣梅江鎮(zhèn)民族村位于距離秀山縣城西南30余公里的武陵山余脈,東與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相鄰。全村現(xiàn)有380多戶,1 400多人,村中最大一個寨子叫金珠苗寨,村民超過半數(shù)為苗族。它也是重慶市唯一一個村民迄今仍在說苗語,唱苗歌,過苗年,并在村級小學保留了苗語教學的民族特色傳統(tǒng)村落。
因秀山縣地處三省交界,方言兼具西南官話川黔片和湖廣片的特征,民族村方言又同時受苗語影響,語言呈現(xiàn)出混合性特征。而對秀山音系的研究也僅有鄒璐《重慶秀山方言音系考察》一文,其考察描寫的是秀山城區(qū)方言,與民族村方言對比,存在較大差異[4] 。
本文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為田野調(diào)查法和描寫法,利用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設(shè)計的“北語錄音”軟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制的《方言調(diào)查字表》(2005夏修訂版)進行錄音調(diào)查,將語音材料保存在軟件中,以手寫記錄的方法運用國際音標(IPA)和音素標音法,反復核對錄音材料,遵循客觀描寫原則,對民族村漢語方言進行記錄描寫。最后利用比較法,同北京音進行共時對比,總結(jié)秀山縣民族村音系特點,探究其語音演變規(guī)律[5]。
本文發(fā)音合作人為劉洪德,男,1960 年出生,秀山縣梅江鎮(zhèn)民族村人,小學文化,農(nóng)民,近10年未離開過秀山,會說本地漢語方言和部分苗語。
1 民族村方言音系
1.1 聲母
1.1.1 聲母表
民族村方言聲母共21個,含零聲母(見表1)。
1.1.2 民族村方言聲母與北京音聲母對比
北京音聲母(含零聲母)共22個,比民族村方言聲母多1個,表2為民族村方言聲母與北京音聲母一一對應關(guān)系,空格表示常規(guī)條件下聲母一一對應,白讀音例字以下標舉例,如淬~火。
1.1.3 聲母特點
根據(jù)民族村方言聲母與北京音聲母對應關(guān)系表(見表2)及中古音音韻,總結(jié)歸納出以下聲母特點。
(1)全濁聲母清化,塞音與塞擦音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
(2)知組、莊組(照二)、章組(照三)與精組合流,為[ts]、[tsh]、[s]。
(3)現(xiàn)為開口呼的古疑母字大多保留了聲母[?耷];現(xiàn)為齊齒呼的古疑母字的聲母受到后接[i]的影響發(fā)生腭化,變?yōu)閇?捱];現(xiàn)為合口呼和撮口呼的古疑母字,聲母脫落,變?yōu)榱懵暷浮?/p>
(4)今與齊齒呼和撮口呼相拼的古代精組和見組的塞音、塞擦音、擦音聲母,發(fā)生腭化,成為[t?揶]、[t?揶h]、[?揶]。
(5)現(xiàn)為齊齒呼與撮口呼的古泥母(娘母)字的聲母仍是鼻音,但是發(fā)生了腭化,演變成了[?捱];現(xiàn)為開口呼與合口呼的古泥母字的聲母與來母合流,均為[l][6]。
(6)蟹攝開口二等見系的部分字的白讀音保留了中古聲母的[k]、[kh]、[x]讀法。如街([kai])、鞋([xai])[7]。
(7)曉組字的聲母在單元音[u]前讀為[f]。
1.2 韻母
1.2.1 韻母表
民族村方言韻母共34個(見表3)。
1.2.2 民族村方言韻母與北京音韻母對比
北京音韻母共39個,比民族村韻母多5個,表4為民族村方言韻母與北京音韻母一一對應關(guān)系,空格表示常規(guī)條件下韻母一一對應,白讀音例字以下標舉例,如吃~飯。
1.2.3 韻母特點
根據(jù)民族村方言韻母與北京音韻母對應關(guān)系表及中古音音韻,總結(jié)歸納出以下韻母特點。
(1)韻母系統(tǒng)大量簡化,僅有33個韻母。
(2)韻尾[?耷]。①通攝、江攝、宕攝的字均保留了[?耷]韻尾,梗攝幫組非全濁二等字也保留了[?耷] 韻尾;②曾攝、深攝、臻攝的字和梗攝大部分字的[?耷]韻尾均脫落演變成[n]。
(3)韻母[■■■]。①曾攝、梗攝、假攝、深攝、臻攝字和山攝三等字、咸攝三等字舌位前置為 [e];②見組、泥組、影組部分字和曉組一等字發(fā)圓唇音[o]。
(4)韻母[?藜?耷]。①1、f、m、p聲母和大部分ph聲母字保留了[?藜?耷]韻母;②k、kh、l、n、t、ts、t■、■、th、tsh、t■h、x聲母和ph聲母“彭”“膨”二字發(fā)音時舌根位置下降鼻音消失為[?藜n]韻母。
(5)韻母[ie]。①大部分梗攝、假攝、咸攝、山攝字和部分蟹攝[ie]韻母字尾 [e]元音脫落為[i]韻母;②蟹攝全清去聲字保留了[ie]韻母;③“鞋”“街”等字保留了中古音[ai]。
(6)韻母[y]和[ye]。①[y]韻母發(fā)音短促,展唇迅速閉合,尾音滑向[i],且發(fā)音較明顯,統(tǒng)一記作[yi];②[ye]韻母尾音[e]韻母脫落,發(fā)音與[y]相同,記作[yi]。
(7)止攝日組字[?鬢]失去卷舌音,開口張大成[ai]。
1.3 聲調(diào)
1.3.1 聲調(diào)表
民族村方言單字字調(diào)共4個(見表5)。
表5? ?民族村方言聲調(diào)表
1.3.2 聲調(diào)T值圖
根據(jù)調(diào)研中錄制的語音材料,每個聲調(diào)選取發(fā)音清晰且具代表性例字,輸入Praat軟件進行基頻分析,繪制出聲調(diào)T值圖(見圖1)。
■
圖1? ?民族村方言聲調(diào)T值圖
1.3.3 聲調(diào)特點
(1)聲調(diào)說明。①陽平發(fā)音過重,記作31;②去聲部分字調(diào)值略有214趨向,統(tǒng)一記作24。
(2)聲調(diào)演變(見表6)。①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清聲母平聲字歸入陰平,濁聲母平聲字歸入陽平;②全濁聲母上聲字歸入去聲;③入聲字基本派入陽平[8]。
表6? ?民族村方言聲調(diào)演變表
3 結(jié)語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方言更是一個區(qū)域、民族或群體的根基和紐帶,更是記錄其文化因子的載體符號。發(fā)掘民族區(qū)域文化,傳承民俗、民藝及口頭文學等特色傳統(tǒng)文化,離不開對方言的傳承,基于其語言特點進行有效的翻譯與普通話教學以助力語言扶貧、語言振興鄉(xiāng)村更離不開對方言的研究。本文通過為期10天的實地調(diào)查,對重慶秀山民族村的漢語方言進行了系統(tǒng)的記錄,對方言的音系進行了客觀的描寫,以期能夠?qū)γ褡宕逦幕瘋鞒?、鄉(xiāng)村振興及語言文字學研究提供些許幫助。
參考文獻
[1]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秀山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統(tǒng)計局.重慶市秀山縣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EB/OL].(2021-07-07)[2023-01-30].http://www.cqxs.gov.cn/bm/tjj/dt_77939/202107/t20210707_9457044.html.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 鄒璐.重慶秀山方言音系考察[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31(5):88-99.
[5] 徐文秀.渭源(會川鎮(zhèn))方言音系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
[6] 丁聲樹,李榮.漢語音韻講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7] 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4.
[8] 金小梅.論重慶方言中的古入聲字演變[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