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
生活中,一些人鐘愛咖啡,戀上咖啡入口時那沁人心脾的苦味及入喉時那醇香甘冽的微甜。其實讀和寫何嘗不是如此:閱讀要采擷書中思想精華,是參悟天地之苦;寫作須追求行文的骨骼血脈,是謀篇遣詞之苦。但恰恰是在讀寫過程的苦中繾綣著品讀的愉悅,氤氳著寫作的樂趣,揮灑著與文字相處的別樣精彩。
閱讀是生命的一種狀態(tài),也會沉淀為一種素養(yǎng),升華為一種視角的高度和寬度。夜靜伏案,一卷在手,馳騁古今,經(jīng)天緯地。人生的這種體悟,正如宋代程頤所言:“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苯櫾跁憷铮纷x文字,雖吉光片羽,但雪泥鴻爪亦可能成為生命中的“伏筆”,或神秘而美妙的“線索”??葱≌f,豐富生命的閱歷;讀散文,品味人生的滋味;誦詩歌,感受世間的情懷。
閱讀是為自己尋一處靈魂的棲息地,“取法乎上”的自我成全。閱讀的廣度,改變你生活的內(nèi)涵;閱讀的深度,決定你思想的高低?!拔恼虑Ч攀拢檬Т缧闹??!弊x著讀著,你會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有悟性,悟出“不遷怒,不貳過”的修身奧秘。你愈來愈有“問題意識”,會很快甄別出哪些人、哪些事同性同體。
閱讀經(jīng)典方能“不窺牖,見天道”,讓你慧眼明流,洞察人生。經(jīng)典不是炒作,是經(jīng)過歷史沉淀淘洗后的精華。品讀經(jīng)典和品咖啡一樣,聞的是一種幽香,品的是一種心智。讀著讀著,你會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有底氣。陶醉于經(jīng)典絕妙的文字中,你自然而然地“律己”而“恕人”。你會超越尋章摘句,去關(guān)注術(shù)的精深;會淡看情節(jié)的懸念和表達的匠心而側(cè)重道的廣博。
讀書,不要僅僅滿足于開卷有益,還須思考。學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同你原有的知識碰撞和糅合,就只能存儲在那里。讀著讀著,你會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有自己的思想,你有新的審美期待,較之于那些流光溢彩的美文,你會不自覺地傾向質(zhì)樸平淡、直抵心底的真諦。
讀書是輸入,一種繼承;寫作是輸出,一種傳播。以寫之法去讀,以讀之法去寫。寫作能拓展我們的心靈疆界。經(jīng)由自己的文字,我們可以從眼前的世界進入更多、更豐富的“可能的世界”。
寫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寫作是教師閱讀、思考的外顯性標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動筆,但不動筆、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膚淺的、零碎的、浮光掠影的。寫作能讓你靜下心來,寫作過程中你會把模糊變成清晰、破碎變得完整、零亂變得有條理,你會去反復推敲,反復思考,一路走下去,一路記下來,邊走邊記,等回過神來,紙上文字便是這趟思考之旅的見證和收獲。寫作的過程成了一種吸收性極強的學習。
有人說錘煉語言,就是錘煉思想,追求表達的獨特與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獨特與精致。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眾多名家出大作的經(jīng)驗證明:真正要寫出一篇好文章,沒有賈島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推敲精神不行,沒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磨礪精神不行,沒有鄭板橋的“刪繁就簡三秋樹,領(lǐng)異標新二月花”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行。寫著寫著,你會發(fā)現(xiàn)你旁搜遠紹的文字越來越簡潔明了,鉤玄獵秘的思路愈來愈通透暢融。
好的文字是一種喚醒,是心性里淌出來的一泓清泉。當寫作成為一種需要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寫然后知不足”,由此激發(fā)你再閱讀的渴求。
寫著寫著,便寫成一種習慣。你會拿捏寫作的“思路”和“機關(guān)”。你知道哪里要潑墨如水,汪洋恣肆;哪里要惜墨如金,跌宕頓挫。你會記錄工作中的精彩瞬間和無奈的苦澀,讓“行走中的生命風景”定格,讓心在一行行文字中跳舞,讓情在一個個故事中蕩漾。
“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讀和寫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師自我“補鈣”的同時,也為孩子們源源不斷輸送最鮮活、最人文、最壯骨骼的營養(yǎng)提供了保障。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