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花燭夜,新娘羞答答的,突然她指著墻角,吃驚地喊道:“看,快看,老鼠在偷吃你家大米?!?/p>
新娘一覺醒來,新郎還在酣睡,新娘發(fā)現(xiàn)老鼠又在吃大米,便拿起掃帚扔過去,怒吼道:“該死的老鼠,敢來偷吃我家的大米?!?/p>
一夜之間,“你家”便成了“我家”,新郎高興地笑了。
在經(jīng)營組織方面,比如學校,有這樣的一些學校,學校管理者常常忙個不停,也著急得不行,而學校的教職工,卻若無其事,逍遙自在,散漫懶惰,死不來氣,學校的發(fā)展,好像與他毫無干系,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而已,對一切都是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能夠混上一天就算一天。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我以為,往往是因為教職工還沒有融入學校這個大家庭,成為學校的真正主人,像花燭夜的新娘一樣還把“我家”當成“你家”。
作為學校管理者,應該花心思研究的是如何讓教職工積極地投入工作,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使教職工成為學校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識。
要達成這一點,首先,要懂得分享。人要學會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就打開了自己關閉已久的心扉,就涵養(yǎng)了包容萬物接納一切的氣度,就擁有了好的人脈,贏得了廣泛認同與贊譽。
學校管理者更應有分享的意識和智慧。與教職工一道,分享快樂,分享幸福,分享精彩的瞬間,分享成功的喜悅,分享發(fā)展的成果。在分享中,把教職工的心擰在一起,把教職工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把教職工的利益與學校的利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教職工。學校管理者與教職工,只是分工不同,崗位職責不一樣,但是人格尊嚴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一個教職工都理應受到禮遇與尊重。
對待教職工,應該親切友善,態(tài)度隨和,不擺架子,給予充分理解、信任與關心,要像對待親人一般把溫暖送到每位教職工的心坎上,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管理者對他們的無微不至和濃濃的人情味,最終以自己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而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
再者,要讓教職工參與決策和管理。英國國會議員大衛(wèi)·斯蒂爾說:“為了使人敬業(yè),眾人合作,最重要的便是使每個人都感覺自己參與了事件的決策?!?/p>
每一個教職工都希望自己在學校這個家庭里有參與權和發(fā)言權,他們一旦置身其中,就會把自己所在的團隊和所做的決定看成是自己的,就會把所承擔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就會增強自己的義務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永遠不會有“旁觀者”“局外人”的概念。
因此,學校管理應該充分發(fā)揚民主。一方面堅持校務公開,接受教職工的監(jiān)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另一方面堅持民主決策,把管理者的決策變成教職工的集體決策,讓“少數(shù)人說了算”變?yōu)椤岸鄶?shù)人說了算”,讓“校長一人說了算”變?yōu)椤凹w說了算”。
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校管理者在平時講話、言談上,應盡量少用“你”“我”,多用“我們”。雖是一字之變,卻讓教職工感受到了不分彼此、沒有高下、平等相待、溫和熱情,讓他們覺得自始至終都是一家人、一個整體,團隊中的所有一切都與自身利益有關。
一位老師在接了一個特差班后,開學第一天,便親切地向同學們講:“有人說我們是差班,這是沒有依據(jù)的,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有特長,我們都有當先進班的信心。”老師的幾個“我們”,便把自己也融入到這個被人瞧不起的集體中,充滿自卑感的同學們在這暖人的親情中一下子振作了精神,充滿了自信。
教職工一旦融入了學校這個大家庭,他們就不會把上班僅當成“工作”,而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教職工的工作潛力就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工作激情就能得到最大的迸發(fā),自身價值也就能夠得到最大的實現(xiàn)。
管理者應經(jīng)常問自己:“我讓成員過門了嗎?”
(半夏摘自微信公眾號“湯勇曉語”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