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笑忠
網(wǎng)絡(luò)時代引起的變化無遠弗屆,文化及傳播領(lǐng)域亦在其中,尤其是自媒體日益興盛的當下更是如此。借助新媒體傳播手段,詩人讀詩、朗誦家及愛好者讀詩可謂方興未艾。這里面值得研究的東西太多,單是梳理新傳播現(xiàn)象就得費時不少,鑒于精力有限,我只能就詩歌朗讀這種傳播方式浮光掠影地談一下觀感和自身經(jīng)歷的體驗。
印象最深的是近年幾個詩歌傳播平臺。一是流量最大的讀詩平臺“為你讀詩”,邀請演藝人士朗讀現(xiàn)當代詩歌,由于朗讀者自帶流量,加上這個平臺開風氣之先,故從流量上來看,言其影響最大是不爭的事實。第二個是“讀首詩再睡覺”平臺,詩人撰文的導(dǎo)賞很有特色,加上這一兩年適時跟上短視頻主流,可謂風生水起。除上述兩個平臺之外,再就是我的廣電同行們打造的幾家讀詩公眾號。較早的有廣東電臺的“好聽周末”讀詩板塊,朗讀者為資深節(jié)目主持人馬莉。除賞析外,編者還邀請詩人發(fā)聲(自述創(chuàng)作談),制作很精心,出版過精選CD。另一家是上海廣電SMG 旗下的“側(cè)耳”公眾號,邀請詩人做藝術(shù)顧問,朗讀先單純以音頻,后來以音頻加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朗讀者為上海廣電旗下電臺、電視臺、融媒中心主持人,特色是朗讀者均以自己的感受來點評詩歌,這一點讓人對上海廣電旗下主持人的詩歌修養(yǎng)刮目相看。他們還出版過詩歌有聲讀物。如果再提一家的話,那就是我所在的湖北廣電音樂廣播部運營的公眾號“遇見好詩歌”,2016 年以“遇見詩歌”為名起步,后因“遇見詩歌”被他人有意注冊,2017 年改用“遇見好詩歌”之名,朗讀者多為湖北廣電系統(tǒng)知名播音員、主持人,也曾邀請過部分普通話較好的詩人讀詩,出版過《有聲詩歌三百首》。以個人的偏好,不得不提及的還有著名歌手小柯的個人讀詩公眾號“小柯”,其特色是彈琴讀詩——以即興鋼琴伴奏的方式讀現(xiàn)當代詩,以及他極具辨識度的低沉、渾厚的嗓音。選詩也頗有眼光,堪稱詩人的知音,遺憾的是2021 年后未再更新。
若論開詩歌短視頻錄制先河的非長江文藝出版社長江詩歌出版中心的“中國好詩歌”莫屬,其中含有詩人本人談創(chuàng)作。做了200 余期,遺憾的是未再持續(xù)。
一些詩歌刊物也增設(shè)了掃碼聽詩(如《詩歌月刊》)或掃碼聽詩歌演唱版(如《詩江南》),此外還有民謠歌手唱詩。由于視野有限,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傊鲜霈F(xiàn)象都是讓詩歌發(fā)聲、傳播當代詩歌的新途徑。
再就詩歌如何誦讀談幾點個人淺見,供有機會參與詩歌朗誦會、錄制朗讀音視頻的詩人朋友們參考。
首先要說明的是,現(xiàn)當代詩并不追求獲得讀者的“即時反響”——像舞臺上的表演和觀眾之間的關(guān)系——而是追求深度或陌生化的效果。換言之,這種寫作傾向?qū)е铝爽F(xiàn)當代詩不以可誦為目標。但即便如此,也不意味著凡是好詩都是不可誦的。事實上,馬雅可夫斯基、聶魯達、布羅茨基這些大名鼎鼎的詩人都是朗誦高手。我記得好像有這么一則逸聞:西班牙詩人洛爾迦不愿意閱讀聶魯達的詩,原因在于,一看到聶魯達的詩耳邊就會回響起聶魯達朗誦的聲調(diào);為了讓自己的寫作少受這種聲音的干擾,洛爾迦索性不讀聶魯達的詩。這則逸聞或許從反面印證了聶魯達朗誦的感染力。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樣/你從遠處聆聽我,我的聲音卻無法觸及你/好像你的雙眼已經(jīng)飛離遠去/如同一個吻,封緘了你的嘴/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滿了我的靈魂/你從所有的事物中浮現(xiàn), 充滿了我的靈魂/你像我的靈魂,一只夢的蝴蝶/你如同憂郁這個詞……(聶魯達《我喜歡你是寂靜的》)
好詩的標準是什么?這確實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不過,能直擊人心或許能算得上一條——當然,何謂直擊人心也是因人而異的——因此,朗誦的文本選擇很重要。我的建議是,選擇帶有敘事性的詩作,也就是所謂有帶入感、有朗讀語感的詩作。不一定要有完整的情節(jié),但最好是“句句落實”的詩——其實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檢驗詩歌高下的標準。詩歌的篇幅在20 行左右為宜,過短不利于朗誦者發(fā)揮,過長則無必要,越長反而越容易暴露出朗誦功力的不足。當然,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像西川那樣有表演天賦的詩人除外。
新詩絕大部分詩是可以讀出聲來的,有的詩人在修改詩作時是默讀,發(fā)現(xiàn)讀不順的地方就停下來,反復(fù)斟酌,直到找出更好的表達方式(更順)為止。同理,出于朗讀的需要,可以對現(xiàn)成的詩歌文本進行修改。(一)替換掉拗口的詞匯;(二)替換掉聽來容易產(chǎn)生歧義的多音字詞;(三)人稱代詞他/她同時出現(xiàn)在詩歌文本中,應(yīng)替換其中的一個代詞以便區(qū)別開來;四、為活躍現(xiàn)場氣氛,靈活地對字詞或句子加以調(diào)整。
朗讀是將書面語言變成有聲語言的二度創(chuàng)作,好的朗讀會讓一首詩更富有魅力。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詩人朋友耀旭即興記下的聽一位外語朗讀者讀詩的感受,茲錄于此,與讀者朋友共賞:
好幾次/我聽一位朗讀者/用一種/陌生的語言/讀一首詩/一首陌生的詩/被陌生的人/用一種/陌生的語言朗讀/我聽不懂/又好像聽懂了/閉著眼睛聽/不去揣測/它寫了什么/就聽那聲音/節(jié)奏/空白/從第一句到最后一句/完整地聽下來/仿佛/從這個世界的深處/獲得了/一點什么/這是/一首詩/來自另一顆靈魂/另一個世界/和另一副嘴唇(耀旭《一首詩》)
在聲音表現(xiàn)上,個人建議要樸素本真。人們之所以希望聽到詩人朗誦,更在乎的是詩人的真身(包含真聲)。朗誦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不要模仿舞臺腔,而是說人話,說心里話。當然,要做到像說話那么自然,要擺脫舞臺腔,或避免照本宣科地讀稿子,還真需要練習(xí),包括必要的語音規(guī)范和節(jié)奏感(斷句、重音)練習(xí)。雖然不必追求標準的普通話,但還是要讓在場大部分聽眾能夠聽得懂為宜,唯有聽得懂才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這里不排除有時用方言讀更是別有意趣,更有感染力。技術(shù)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個體發(fā)聲的音量大小不同,嘴唇離話筒10—20 厘米(大約一拳)為宜,太近了容易噴話筒,太遠了收音效果較差,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到朗讀效果。再就是方向上可稍稍偏一點,不要太過正面面對話筒。
某些場合要有必要的儀式感。詩人們大多個性自由散漫,穿著隨意,但較莊重的場合,為了體現(xiàn)對聽眾的尊重,為了不至于與現(xiàn)場氛圍產(chǎn)生違和感,著裝當以得體為宜,肢體語言有詩人的風度就更好。此外,精心挑選的配樂也必不可少,但這不是詩人的任務(wù),這里就不贅述了。
總而言之,朗讀要配得上好詩,詩人不要怯于發(fā)聲,因為詩人是自己詩作合適的朗讀者,詩人不可辜負自己的佳作。當然,從朗讀藝術(shù)的角度而言,詩人也未必是自己作品的最佳詮釋者,正如作曲家未必是自己作品的理想詮釋者,不然不會有那么多的演奏家、歌唱家、指揮家。而無論如何,富有魅力的朗誦有助于感動聽眾,贏得更多的知音,自然有助于當代詩歌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