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挺
于謙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jié)庵,明代浙江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永樂年間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巡按御史、兵部侍郎、兵部尚書,追贈光祿大夫、太傅,謚忠肅。宣德五年(1430年)至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于謙擔任河南、山西巡撫十九年,賑災(zāi)安民,輕稅養(yǎng)民,安邊撫民,是明代官員中兩袖清風、剛正廉潔的代表人物。
于謙出身官宦世家,八世祖為汾州節(jié)度使、開封知府;七世祖為延津縣令;六世祖為定遠大將軍、沁水縣令。他的祖父于文大,在明洪武初年擔任兵部主事。他的父親于仁為人正直,立誓“隱德不仕”。據(jù)于謙同僚王直撰寫的《侍郎于公墓表》載,于仁為人沉毅方正,好善樂施。于家有一個年邁的侍婢苗氏,于仁待如上賓,每逢家宴都將苗氏安排在上座。于仁對客人說,她曾服侍過我的先祖,我怎么敢怠慢呢?苗氏去世后,于仁又給予厚禮安葬。父親尊禮重義、善待鄉(xiāng)鄰、沉毅正直的良好道德品行,對于謙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于謙從小就熟知許多歷史名人的言行事跡。他感佩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報國精神,敬仰文天祥威武不屈、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jié)。于謙一生仰慕文天祥,他在家中恭恭敬敬地供奉著文天祥的遺像,就像供奉家族祖先一般。他在文天祥遺像旁題詞:“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亡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寧正而斃,弗茍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jié),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
永樂十二年(1414年),年僅16歲的于謙在讀書閑暇時游歷了杭州附近的一些地方,了解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和百姓疾苦。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進京參加會試。他的文章得到主考官楊士奇等人的贊賞,奪得會元(會試第一名)。接著在殿試中,于謙感嘆民生艱難的現(xiàn)實,直率地指出了一些社會弊端,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張,引起了部分當朝權(quán)貴的不滿,最終僅列為第三甲第92名進士。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于謙從此開啟了他“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詠煤炭》)的仕途,堅信終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
雍正《山西通志》載于謙詩《詠煤炭》
宣德五年(1430年),山西、河南兩省發(fā)生嚴重旱災(zāi),餓殍遍野,流民塞途。當時,朝廷正要增設(shè)各部右侍郎為各省巡撫。明宣宗早知道于謙堪當大任,親筆書寫了于謙之名,交給吏部,把他從一個七品的監(jiān)察御史,連升數(shù)級,破格提拔為正三品的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
于謙上任后,遍歷山西、河南各地,延訪百姓,調(diào)查法令措施是否得當,對不妥當?shù)淖嗾埜锍?,對妥當?shù)膭t努力興辦。他看到災(zāi)情嚴重,下令各縣開倉放糧;災(zāi)情較輕的地方,則降價售糧緩解災(zāi)情。他也預(yù)見到大災(zāi)之后必有大疫,于是設(shè)立了惠民藥局,方便百姓看病買藥。
正統(tǒng)六年(1441年),旱、蝗、霜災(zāi)交加,饑民外出逃荒者眾多。于謙奏請開官倉、濟窮民。他提出,現(xiàn)在河南、山西都積蓄了數(shù)百萬斤的糧食。請在每年3月份時,令府、州、縣上報缺少食物的下等民戶,然后按份額支給他們糧食,等秋收后再償還官府。因年老生病或者貧困不能償還的,可以給予免除。他還提出,州縣官吏任期已滿應(yīng)當升遷的,如果該州縣的預(yù)備倉官糧有缺額,不能離任。朝廷下令施行。
于謙巡撫山西、河南期間,兩省百姓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逃亡離鄉(xiāng)的越來越少。相反,相鄰省份每年都有大批流民前來逃荒就食。正統(tǒng)十年(1445年),山東、陜西的饑民約20萬人流落到河南,于謙把流民編成里甲,另立鄉(xiāng)都。對于無田的,撥給荒田和河水退灘田,讓其墾種;對于貧困缺糧的,給予賑濟。20余萬流民得到妥善安置,重新開始了正常的農(nóng)耕生活。
明代發(fā)展至正統(tǒng)時期特別是正統(tǒng)后期,皇室、勛戚和宦官倚仗特權(quán)大肆掠奪土地建立莊園,官僚地主也瘋狂兼并土地。而上述這些集中占有土地者又通過各種手段免除賦稅負擔,政府的稅田總額日益減少,而政府的賦稅總額卻不能因此縮減。這樣一來,被皇室、勛戚、宦官、地主等占有的土地應(yīng)繳納的賦稅就轉(zhuǎn)嫁到了百姓身上,因此,百姓的賦稅負擔比明初大大加重。
山西歷史上十年九旱,百姓深受其苦。宣德七年(1432年),太原府、平陽府、汾州、沁州等地遭遇霜災(zāi),秋田顆粒無收,于謙上疏停征了這些州府的糧草。宣德十年(1435年),山西大旱,于謙奏準免除了山西一半的夏稅。正統(tǒng)五年(1440年),由于連年旱災(zāi),山西百姓所納折糧金銀本已難得,而大同府官員竟然不顧百姓困窘,以金銀成色不純?yōu)橛?,強迫百姓重新煎銷。這一做法既增加了百姓的負擔,又耽誤了農(nóng)時。于謙奏準以銀一兩折米二石、金六錢折銀一兩收庫支用。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分封在太原的晉憲王朱美圭去世,朝廷不顧山西連年遭災(zāi)的實際情況,仍然下令按照舊例厚葬,調(diào)撥了四千名軍夫,派買物料繁多,繪飾房屋過侈。于謙上疏陳明,山西本來就地瘠民貧,更何況旱災(zāi)、蝗災(zāi)、霜災(zāi)交加,收成銳減,饑民大量外逃,請求營葬從簡。正統(tǒng)七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山西又連年遭受旱災(zāi),于謙奏請免征、減征、緩征稅糧,以緩民力。
于謙連章上奏幾乎都被朝廷采納。有大臣提出異議時,明英宗還詔令從于謙所言,并要求朝廷大員像于謙那樣以養(yǎng)民為本。
大同是明朝北方邊防線上的軍事重鎮(zhèn),駐守著大量軍隊。按照明朝軍屯制度,這些士兵三分守城,七分屯墾。每人受田50畝耕種,繳納屯田子粒供給邊軍作糧餉。但是,到明宣德年間,各邊鎮(zhèn)的王府、太監(jiān)、軍官侵奪士兵的屯地,軍屯遭到破壞,邊防嚴重削弱。自從明永樂(1403—1424)以后,瓦剌勢力逐漸強盛,不斷南下騷擾,大同的守邊官軍卻常常臨敵失機。
于謙注意到大同在邊防上的重要性,他深入大同,發(fā)現(xiàn)鎮(zhèn)守太監(jiān)和邊軍將帥霸占了大量屯軍土地,設(shè)立莊田,并且私自讓守邊軍士耕種服役。管糧軍官不論屯軍有無屯田,仍舊按原額征收屯田子粒,甚至以邊軍的糧餉作抵償。邊軍軍官也肆意克扣士兵糧餉、軍衣。守邊士兵饑寒交迫,疲憊不堪,無法臨陣殺敵。于謙不畏豪門權(quán)貴,將宦官、將帥及豪強私自強占的屯田收歸屯軍墾種,私役的軍士放回衛(wèi)所守衛(wèi)邊塞。邊防糧餉得到充實,邊防建設(shè)大大加強。
為了不使積弊再生,于謙奏請另設(shè)宣府(今河北省宣化縣一帶)、大同的專任巡撫,常駐大同。他認為,京師是四方之本,永寧、懷來、宣府、大同都是京師的藩籬,應(yīng)當增兵積糧,選將固守,“彼固則京師自安”。于是,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明朝開始派遣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大同,在大同左衛(wèi)(今大同市左云縣)建筑了威遠城,增強防務(wù)。
正統(tǒng)四年(1439年),于謙任職巡撫已滿9年。按照當時的制度,必須經(jīng)過考察,然后調(diào)任。于謙在河南、山西輕稅養(yǎng)民,安邊撫民,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他的這些政績得到朝廷的贊賞,于是朝廷打破地方官9年改任的慣例,將于謙升為左侍郎,領(lǐng)二品官俸,繼續(xù)擔任河南、山西巡撫。
明正統(tǒng)年間,太監(jiān)王振權(quán)傾朝野,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quán)納賄。公侯勛戚也見風使舵,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都必須獻納白銀百兩,獻千兩的才會受到酒食款待,飽醉而歸。但于謙自奉儉約,個性剛直,不愿同流合污,每次進京總是兩手空空。有人勸他,即使不愿意進獻金銀財寶,難道還沒有一兩樣土特產(chǎn)作為“交際”的見面禮嗎?于謙笑著甩了甩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并且還賦詩《入京》明志:“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p>
于謙被載入光緒版《山西通志·名宦錄》
王振認為于謙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處心積慮要置于謙于死地。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于謙入京奏事,薦舉參政王來、孫原貞擔任山西、河南巡撫。王振借機唆使通政使李錫彈劾于謙,說他因為長期沒有得到晉升而心生不滿,擅自推舉他人代替自己。將于謙投入大獄,羅織罪名,準備論斬。消息傳出后,朝野嘩然,山西、河南的百姓紛紛進京請愿,懇請釋放。王振雖然專橫,也知道群情激憤,眾怒難犯,只好釋放了于謙,把他降為大理寺少卿。但山西、河南兩地的百姓仍不滿意,“數(shù)千吏民伏闕上書”,要求于謙繼續(xù)擔任山西、河南巡撫,山西、河南的藩王晉王、周王也以“不可無謙”奏請,于謙最終得以官復(fù)原職。
于謙除了是一位為民請命、不避權(quán)貴的清官廉吏,也是抵抗侵略的英雄?!巴聊颈ぶ儭敝校饔⒆诒环?,瓦剌兵直逼京師。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力排南遷之議,擁立明代宗繼位,并調(diào)集各路軍馬嚴守京城,率領(lǐng)全城軍民擊退了瓦剌軍隊,穩(wěn)定了時局。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病重,被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復(fù)辟登基,以謀逆的罪名將于謙處死。抄家時,才知道于謙憂國忘家,幾無余財。成化初年,于謙冤案得以平反。于謙曾以《詠石灰》為題作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彼倚牧x烈、清風凜然的氣節(jié)和壯志,正如他詩中表述的那樣,名垂千古,受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