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江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413100)曹滌環(huán)
春季隨著氣溫升高、降雨增多,油菜生長加快,各種病害的發(fā)生也日趨增多,且危害程度加重,防病是進入春季后油菜管理的重點。同時,進入抽薹期是油菜爭取果多、籽多、粒重關(guān)鍵時期,也是油菜吸收氮、鉀養(yǎng)分最多的時期。因此,在管理上應該重點抓好以下工作,力爭油菜高產(chǎn)豐收。
開春后雨水增多,漬害嚴重,導致土壤閉氣,會造成油菜爛根黃葉、落花落莢、病蟲害加重,應抓住油菜抽薹封行前及早進行一次清理和疏通溝系工作,確保田間排水暢通。要逐級加深溝系,保證溝溝相通,嚴防雨后積水。做到耕作層內(nèi)無暗漬,溝內(nèi)無明水。清溝取出的泥土培在油菜行蔸邊,以增強油菜抗倒能力。
開春后田間草害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應抓住油菜抽薹前的“冷尾暖頭”,在日均溫度8℃以上時搶晴用藥防除,但應避免在寒潮來臨后3天用藥,以防止發(fā)生“凍藥害”。防除油菜田雜草常用的除草劑有草除靈、精喹禾靈等。草除靈又名高特克,是一種選擇性芽后莖葉處理劑,適用于春后油菜田繁縷、牛繁縷、雀舌草、莧、豬秧殃等一年生闊葉雜草(不宜在油菜抽薹后使用),一般每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用50%草除靈懸浮劑30~40毫升,兌水40千克噴霧;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油菜田,可以在雜草4葉期,選用10.8%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每畝20~30毫升)、或10%精喹禾靈乳油(每畝35~50毫升)、或6.9%精噁禾草靈乳油(每畝40~50毫升)兌水40千克噴霧防除;以硬草、早熟禾為主的田塊,于雜草3~4葉期,每畝用24%烯草酮乳油20~30毫升對水40千克噴霧防除。
適時、因苗巧施蕾薹肥,對促進油菜分枝、增加有效角果數(shù)、防止早衰有顯著作用。施氮過多、施肥偏遲會導致油菜旺長,后期出現(xiàn)貪青、倒伏甚至出現(xiàn)返花現(xiàn)象,造成油菜減產(chǎn)。對苗情長勢正常,密度較足的油菜田,在主莖薹高5~8厘米時,及時施用抽薹肥,每畝用純氮6~8千克、五氧化二磷3~4千克、氧化鉀3~5千克(折合每畝施用高濃度復合肥30千克、尿素5千克)。對苗小、苗少、苗弱油菜田,應提前至返青現(xiàn)蕾前及早施肥,以促進春發(fā),彌補冬前群體生長量的不足;也可分兩次施用,即在返青初期每畝施用尿素5~7千克,薹高30厘米左右時再施一次肥,確保春季氮肥用量不少于總施氮量的30%。對長勢健壯的大壯苗油菜田,薹肥推遲至薹高30~50厘米時施用,以減少無效花芽的分化,避免莖稈徒長。在嚴重發(fā)生倒春寒的年份,對遭受凍害的油菜田,可酌情補肥促分枝生長。油菜是對硼肥比較敏感的作物,缺硼會表現(xiàn)“花而不實”,需要注意硼肥施用:缺硼的土壤應增施硼肥,在油菜蕾薹期和初花期施用硼肥增產(chǎn)的效果最好,一般第一次每畝用硼砂0.1千克,結(jié)合磷酸二氫鉀0.1千克、尿素0.2千克兌水50千克噴霧;第二次每畝用硼砂0.1千克兌水噴霧。
開春后隨著氣溫回升,植株生長加快,管理不善極易瘋長。防止瘋長是是春季田間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瘋長的油菜主要表現(xiàn)為“封行早,短柄葉過大且翻轉(zhuǎn),平頭高度過高,薹莖容易開裂,棵間蔭蔽”。凡有瘋長苗頭的油菜,必須控制氮肥施用,特別是施返青肥要慎重,以少施或不施為宜,并適施鉀肥,以利壯稈防倒。一般在早春油菜單株主莖綠葉數(shù)達15片左右、地面全部被葉片覆蓋是理想長相;瘋長油菜,單株主莖綠葉數(shù)往往達到20片以上、葉片之間相互覆蓋,使株間蔭蔽嚴重,葉色表現(xiàn)綠中帶白。
為使油菜健壯生長,可將植株基部的黃葉、老葉去掉,并噴施一次0.5%矮壯素以控制生長。苗期至抽薹期有旺長現(xiàn)象的油菜,隨時可以噴施多效唑控制旺長;苗期未用藥化控的油菜田,可在油菜越冬期或早春,每畝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60~80克加水噴霧。
直播油菜,特別是遲播的直播油菜,分枝節(jié)位高、單株一次分枝少,可在油菜薹長10厘米以內(nèi)時噴施多效唑。據(jù)試驗,油菜抽薹初期選擇晴天,每畝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00克,兌水75千克均勻噴霧,可降低分枝節(jié)位4~15厘米,單株有效一次分枝增加1.2~1.6個,單株角果數(shù)增加40~60個,每畝增產(chǎn)10~15千克。
在南方油菜產(chǎn)區(qū),田間菌核基數(shù)大,病害發(fā)生風險高,可用40%灰核寧或40%菌核凈等藥劑防治。一般初花期每畝用40%灰核寧100克,兌水50千克對植株中下部莖葉和地面枯黃葉噴霧1~2次,或用40%菌核凈100克兌水50千克噴霧1~2次;在盛花期每畝用25%使百克40毫升兌水75千克再防治一次,或用25%咪鮮胺乳油100克、磷酸二氫鉀100克、速效硼50克混噴,提高菌核病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