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樂偉,呂紅霞,劉文瑩,商全梅
(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山東濱州256600)
ICU是醫(yī)院特殊科室,主要負責危急重癥患者的治療、搶救與護理工作。由于ICU病房接收患者較特殊,為預防交叉感染,入住后需與外界隔離[1]?;颊擢氉悦鎸δ吧h(huán)境,同時遭受生理痛苦,在缺少家人、朋友的陪伴與情感支持下,易產生多重負性情緒,對疾病治療與患者快速康復造成不利影響[2-3]。此外,ICU患者多需長時間臥床休息,缺少運動,機體凝血指標明顯改變,受藥物、手術創(chuàng)傷、環(huán)境等多方因素影響,機體免疫水平降低,增加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發(fā)生風險[4]。有研究表明,DVT是造成住院患者肺栓塞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關注ICU患者DVT發(fā)生風險、情緒管理等,對預防DVT、提高安全性、改善心理狀態(tài)、促使其快速康復等有重要意義[5-6]。人性化護理作為現代化護理方式,在臨床各領域均取得明顯效果。本研究納入2020年5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我院ICU病房收治的96例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人性化護理干預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5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我院ICU病房收治的96例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接受ICU監(jiān)護;患者能正常溝通交流;患者年齡≥18歲;患者入住ICU清醒后24~48 h,可配合研究開展;患者本人及家屬對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書;患者無下肢DVT病史。排除標準:入住ICU前存在凝血功能受損、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障礙、DVT病史;拒絕配合研究,確診精神疾??;病情狀態(tài)不穩(wěn)定;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入住ICU時皮膚破損,帶有壓力性損傷;臨床資料不完整;有藥物依賴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3~75(48.45±12.37)歲。研究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22~73(49.17±13.0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颊呓邮艹R?guī)疾病知識健康教育、生活指導、鎮(zhèn)痛處理、體位護理、皮膚護理,根據醫(yī)囑對癥治療、病情觀察及解疑答惑等。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①提供人性化ICU病房環(huán)境:保持ICU病房溫度、濕度與光線適宜。為患者提供整潔、安靜的治療環(huán)境,每日進行消毒、清潔,注意勤通風換氣。在病房內充分尊重患者自由,不硬性限制患者的物品擺放、行為習慣等,為患者創(chuàng)造貼心、愜意的治療環(huán)境,讓患者在ICU入住期間感受到關愛,提高休息質量。為減輕患者孤獨感,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每日可在規(guī)定時間內,允許家屬進入ICU病房陪護,予以患者情感支持。②對患者開展人文關懷護理:患者入住ICU后,護理人員需了解基本情況,予以人文關懷護理。如長期臥床患者,注意定期進行皮膚清潔,每2 h幫助患者翻身1次,觀察長時間受壓部位是否出現發(fā)紅、皮損等情況,并予以相應護理干預。對病情穩(wěn)定、可自主進食患者,鼓勵積極進食,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對無法自主進食患者,予以鼻飼、空腸營養(yǎng)等,確保機體處于良好狀態(tài)。為患者更換衣物時,注意隱私保護,給予足夠尊重與關愛。③健康教育:患者長時間臥床,入住ICU病房,對自身狀況認知不足,易產生錯誤認知。在患者清醒后,可根據其情況進行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疾病知識、護理目的與意義、注意事項、飲食健康、用藥方法、情緒管理、運動及預后情況等。④人性化心理護理:首先,了解患者受教育程度、年齡、性別等,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對存在嚴重負性情緒者,通過耐心、鼓勵、尊重等方式交流,取得信任與認可,減少醫(yī)護陌生感與排斥心理,提高依從性。必要時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對合理要求適當予以滿足,安慰與鼓勵患者,幫助釋放心理負擔,減輕心理壓力,建立治療信心,改變消極應對方式。此外,可充分發(fā)揮親友力量,組織家屬陪護,告知家屬多給予患者關愛與支持,排解消極情緒。⑤人性化體位干預:ICU重癥患者長時間制動,為預防DVT發(fā)生,可將患者下肢抬高,促進遠端血液回流,改善外周循環(huán)系統(tǒng)凝血狀態(tài);為預防肌肉萎縮、壓力性損傷等,可對患者進行按摩、被動運動等干預;如無意識時,由康復師進行下肢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清醒時鼓勵患者盡早參與早期運動。
1.3 評價指標 ①心理狀態(tài):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量表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焦慮、人際關系、偏執(zhí)、抑郁、敵對、恐懼、精神病性等維度,利用0~4級評分,共90個條目,評分越高表明患者對應維度癥狀越明顯,心理狀態(tài)越差[7]。②應對方式:采用Feifel等編制的醫(yī)學應對問卷(MCMQ)對兩組患者應對方式進行評價,問卷涉及3個維度,分別為屈服、回避、面對,采取1~4分計分制度,共20個條目,評分越高表明更加傾向對應維度行為[8]。③凝血相關指標:檢測患者護理前、后凝血指標,包括凝血酶時間(TT)、D-二聚體(D-D)、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測[9]。④DVT、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情況:ICU-AW診斷標準,為患者接受2次以上醫(yī)學研究委員會(MRC)測評平均分<4分或總分<48分,排除其他已知原因與神經肌肉系統(tǒng)疾病,可確診ICU-AW[10]。
2.1 兩組護理前后SCL-90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CL-90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護理前后MCMQ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MCMQ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護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2.4 兩組DVT、ICU-AW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DVT、ICU-AW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ICU重癥患者大多病情危急,需接受特殊治療與照護。ICU是醫(yī)院特殊科室,對患者而言,環(huán)境陌生而特殊,不僅交流溝通受限,且缺少家屬、親友陪護,患者在精神上、生理雙重壓力下,易產生各種負性情緒,不利于疾病治療與痊愈[11]。此外,患者受長時間臥床休息及各種藥物影響,血液流動速度變緩,血液凝固性增加,下肢DVT發(fā)生風險增加。下肢DVT若未及時進行有效干預,病情進展、栓子脫落,可誘發(fā)肺栓塞,造成窒息、猝死,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12]。因此,對ICU患者,不僅要予以積極的疾病治療,更應該注重臨床護理工作。
隨著醫(yī)護工作模式改變,人們健康觀念提高,對醫(yī)護工作專業(yè)化提出更高要求。ICU病房作為醫(yī)院重點、特殊科室,涉及專業(yè)知識內容廣泛,護理工作難度高、任務重、風險大,對護理人員醫(yī)護操作要求極高[13]。以往傳統(tǒng)護理模式以醫(yī)囑為護理核心,缺少對患者人性關懷,無法滿足當前臨床護理需求。
人性化護理作為現代化、新型護理辦法,區(qū)別于傳統(tǒng)護理,更注重人性關懷,重視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交流,遵循“以人為本”的中心理念,可根據患者臨床情況,滿足患者需求,建立護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提高配合度與依從性[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SCL-90量表各維度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屈服、回避評分均低于護理前,面對評分高于護理前(P<0.05),護理后研究組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屈服、回避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ICU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緩解負性情緒,改變消極應對方式。利用人性化護理模式,醫(yī)護人員在護理工作中,以患者為中心,提供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保證患者得到良好休息,了解患者疾病認知水平,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自身狀況的認知,減輕心理壓力,糾正錯誤觀念。同時,通過人文關懷護理,給予患者尊重、鼓勵、理解,可更好拉近護患關系,取得患者認可,對患者進行心理引導,緩解負性情緒[16-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D-D指標低于護理前,TT、APTT、PT指標均高于護理前(P<0.05),護理后研究組D-D水平低于對照組,TT、APTT、PT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護理期間DVT、ICU-AW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人性化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機體凝血狀態(tài),預防DVT、ICU-AW。經分析,人性化護理干預從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體位干預、運動指導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干預,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避免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同時,患者心理狀態(tài)、應對方式得到改善,更易接受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對疾病預防起到積極作用,促進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對ICU重癥患者開展個性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糾正不良應對方式,對預防DVT具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