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宇茜
徐州市風景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 江蘇 徐州 221000
新時期背景下,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城市總體空間結構趨于緊湊、穩(wěn)定,城市規(guī)劃由增量發(fā)展向存量更新轉型發(fā)展。當前,城市中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間,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空間閑置,造成城市空間浪費??诖珗@也被稱為袖珍公園,是規(guī)模較小的城市開放空間,呈斑塊狀散落或隱藏于城市結構中,如小型綠地、街角公園、街心花園、社區(qū)小型運動場所等。通過利用口袋公園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綠化更新,打造富有城市特色的口袋公園,能夠顯著提升城市活力,實現城市公共空間微更新。本文結合徐州銅山區(qū)口袋公園項目,深入研究了口袋公園在城市公共空間微更新中的特色實踐,以期為城市綠化工程規(guī)劃設計和工程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口袋公園又被稱為袖珍公園,主要是利用城市拆遷騰退地、邊角地、廢棄地和閑置地建設的開放式的城市公共綠化空間?!翱诖笔侵缚诖珗@面積小,是城市建設中的綠“點”[1],是提升城市綠化品質的有益補充。
口袋公園是建設和諧宜居城市的縮影,是在城市快速擴張和城鎮(zhèn)化建設背景下針對城市邊角荒地進行了綠化、利用完善??诖珗@通過將廢棄地、荒地、邊角地變廢為寶,為城市居民觀賞、休閑鍛煉提供了良好場所,是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毛細血管”,體現了新時期城市建設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設理念[3]。
口袋公園相較于大型綠化工程而言,口袋公園具有面積小、離散分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等特點[2]??臻g營造貼近市民的生活,構成形式也更加生活化,并根據城市的生活、街景、建筑、業(yè)態(tài)的不同而變化著配套的景觀內容。由于口袋公園使用頻率高,景觀觀賞性強,在不同季節(jié)皆可使用,可滿足不同人群、季節(jié)觀賞需求,業(yè)已成為城市綠化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4]。
根據城市口袋公園功能定位差異,筆者將口袋公園大概分為居住型、交通型、商業(yè)型三大類。居住型口袋公園周圍多為居住小區(qū),人流量較大,功能需求高,空間以提供鄰里交流,林蔭休憩,康體健身的需求為主。在城市的發(fā)展中,居住型口袋公園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應用也會更為廣泛。交通型口袋公園主要是對城市流動人群提供一個臨時休憩的功能,多位于候車亭、公交站臺或者某類交通區(qū)域附近。場地內主要以景觀組團和休憩座椅構成。商業(yè)型口袋公園周圍多為商業(yè)區(qū),位于城市鬧市區(qū),人流量大。一般此類口袋公園面積較小,植物配置精致多變以配合城市街景,提高空間檔次。配套的景觀小品往往與綠地融合設計,空間整體性強,風格也更加多變。
徐州銅山區(qū)是江蘇省徐州市下轄區(qū),根據徐州市建設規(guī)劃定位和美麗徐州建設總體要求,銅山區(qū)確定了“活力生活圈”配置要求,即在主城區(qū)范圍內按分類分級原則配套完善居民生活服務設施,新建小區(qū)應設盡設,老舊小區(qū)應補盡補,建設宜居、宜業(yè)、宜游、宜學、宜養(yǎng)的宜居徐州?;诿利愋熘萁ㄔO要求,銅山區(qū)在完善城市公園“網”、綠道覆蓋“線”的基礎上,確定了以“點”口袋公園融合、整合城市公共空間資源的特色口袋公園建設思路,在保持老城區(qū)整體機理和環(huán)境風貌的同時,見縫插針增加核心城區(qū)口袋公園比例,創(chuàng)造出富有影響力、歸屬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打造活力多元、環(huán)境友好的美麗銅山。
本次設計選取3個綠地空間,其中,綠地A位于鳳凰山小區(qū)A區(qū)北側,臨近居住區(qū),面積8782m2;綠地B位于鳳凰山生態(tài)公園南側,華山路東側,臨近居住區(qū),面積8995m2;綠地C位于同昌西路與上海路交叉口綠地,臨近商業(yè)和居住區(qū),面積為3035m2。其中,甲方提出選取其中兩塊綠地,一塊作為海綿城市的示范性綠地,對市民進行生態(tài)普及;一塊綠地融入多元體育健身空間。
結合場地現狀,根據空間可持續(xù)性原則、空間特色性原則、空間功能性原則,口袋公園設計特色體現一園一景、一園一特色,將綠地A景觀定名為“雨水樂園”、綠地B景觀定名為“彩虹游樂場”、綠地C景觀定名為“拾光角”。其中,雨水樂園功能定位為海綿綠地試點區(qū)域,功能上突出寓教于樂,宣傳海綿理念,兼顧城市功能需求。彩虹游樂場功能定位為全齡游樂樂園,內承載市民多元健身項目。拾光角功能定位為觀賞空間、互動空間,為居民營造靈活獨立的休憩空間。每個口袋公園都因地制宜的根據現狀情況賦予適宜的景觀內容,通過其特色的景觀設計,點亮繁華城區(qū)的“方寸之美”,由“點”帶動“面”的活力,成為具有強吸引力的特色城市空間。
雨水樂園場地緊鄰居住區(qū),人流量較大,日常休閑需求突出。場地現為純綠地,植物品種和栽植形式單一,景觀體驗較差。場地空間特征模糊,空間利用率低,缺乏互動休閑空間,功能性欠缺??紤]到此地塊是唯一一條與河道相連的空間,可以較為完整的展示海綿城市雨水過濾與利用的循環(huán)過程,經過多輪小組研究,將其定位為海綿城市的示范性綠地,把雨洪管理展示和功能性綠地相結合,成為兼顧城市需求和海綿實踐示范的復合型綠地。
此類海綿復合綠地對城市景觀形態(tài)的設計有著較為前瞻性的思考,意在提供室外可視化的海綿立體科普展示空間,融合自然教育與生態(tài)普及,增加景觀研究成果與市民生活的互動與聯(lián)系,帶來沉浸式的感受,寓教于樂,同時為同類型的綠地提供一些前期的試探設計。
3.1.1 交通流線分析
設計弱化現有直線型明溝,以下凹式綠地、植草溝、旱溪的形式串聯(lián)在一起,既展示了海綿城市的景觀元素,同時滿足排水與景觀需求。通過穿插的交通流線,充分將道路與空間相連。設計主園路(藍色瀝青健身主線),次園路(透水磚)和體驗步道。體驗步道包含雨水花園中的木棧道、下凹式綠地中穿行的格柵棧道、沿主道路的格柵步道、下沉式的階梯格柵步道、格柵平橋,達到一步一展示,沿途皆是海綿景觀(如圖1所示)。主園路增加了沿途商鋪和市政道路的銜接,多方位快速出入,拉近市民與綠地的距離,滿足附近居民停留休憩、觀賞需求。
3.1.2 特色植物設計
在尊重和保留場地現有柳樹的基礎上,造景模式采取上層高大喬木+下層花灌木為主的造景方式,打造舒林花鏡的通透空間感受。主景特色花灌木對木芙蓉,與海綿水景相輔相成。配置植物包括重陽木、樸樹、銀杏、五角楓、四季桂等喬木,花灌地被植物包括木槿、二月蘭、鼠尾草、匍枝亮綠忍冬、細葉麥冬等,形成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的植物景觀空間。在靠近居住區(qū)處設計喬木片林,形成隔音降噪屏障,能夠營造靜謐、和諧、生態(tài)宜居的城市居住空間。
3.1.3 空間景觀營造
圍繞居民健身、觀賞、溝通、科教需求,雨水花園按區(qū)域和功能劃分為多個互動空間,包括觀景木平臺、洽談花園和實驗花境等小空間。沿道路叢植、片植、列植不同種類花灌木,間植高大喬木,從而形成各段有景、段段不同的健身鍛煉觀賞空間。觀水平臺與主園路連接,觀賞者經木棧道至河道中觀水平臺,可隔水觀賞臨近河道秀麗風景。實驗花境為場地中的特色區(qū)域,也是海綿城市的中心展示空間,呈下凹式廣場形式。場地內含可視化海綿展示段和多層臺地式的雨水過濾下滲可視路徑,增加科普教育標識牌對場地進行文字講解,鋪裝采用碎石鋪裝內嵌景石,均是海綿城市常用的景觀元素。此空間也是親子室外互動教育的良好選擇。洽談花園為臨近道路設置的互動交流空間,區(qū)域內設置多組條形坐凳,為附近居民交流和往來購物的游客臨時停駐休憩提供便利。(如圖1所示)
圖1 雨水樂園鳥瞰效果
彩虹運動場周圍多為高端居住區(qū)和學校用地,是四個場地內較為適合增加運動主題的綠地。場地現狀呈“L”型,場地內主要為原綠帶與已廢棄的平板房為主,場地內無高差。現狀場地內植物以櫸樹為主,后期予以保留,局部植被稀疏,可見裸露土地。由于場地內埋有國防光纜,公園設計以降低干預、現狀提升為主。根據該設計思路,確定了以“自然”、“科普”、“健康”為主題的全齡運動類口袋公園。
3.2.1 交通動線分析
基于面向健身運動的口袋公園定位,為確保健身安全,實現公園與市政道路隔離,居民可通過3個主入口和1個次出入口進入主園路(慢跑活力環(huán))。通過活力跑道把自然樂園(寓教廣場)、入口廣場、趣味滑滑梯(兒童玩樂空間)、能量廣場(休憩場所)、隨園派(老齡健身空間)、半場籃球(青年健身空間)、七分鐘健身廊(不限齡健身空間)、休息驛站等空間串聯(lián)到一起,空間疏密有致。
3.2.2 特色植物設計
設計尊重原有植物機理,大喬木保留或空間內移動再利用,主景特色花灌木為海棠,配置重陽木、樸樹、五角楓、紅楓等喬木,搭配晨光芒、鳶尾、金邊麥冬、細葉麥冬、匍枝亮綠忍冬等地被植物,喬木以間植、孤植為主,確保空間通視性。灌木、草本植物以列植、叢植為主,實現不同功能空間分割、圍合作用。
3.2.3 空間景觀營造
在該口袋公園設計中,如何將口袋公園與健身鍛煉和不同人群在需求有機結合是公園設計的難點問題。為滿足全齡參與需求,將設計中心區(qū)域設計為能量廣場,廣場為彩虹游樂場的運動核心,秉承“靈活運動空間”原則,設計包容開放的空間,空間之間相互穿插交融,通過鋪裝分割線進行隱性的劃分,提供運動的更多可能性。能量廣場內包含了運動場較多的運動內容,如滑滑梯、云朵棧道、半場籃球、彩虹圓廊、成人基礎健身器材區(qū)。為市民提供了健身、游樂、休憩、觀賞空間。其中,彩色圓廊以鋼構架配合彩色噴漆,以豐富的色彩變化組團式廊架內置于場地中。七分鐘健身圈主要面向青少年群體和健身群體,通過在內環(huán)設置乒乓球、跳繩、立定跳遠、踢毽子、休憩游戲空間等區(qū)域,采用道路色彩和噴涂圖案隱性劃分,多樣的游戲設計激發(fā)市民參與性(如圖2所示)。
圖2 彩虹運動場鳥瞰效果圖
拾光角位于臨近銅山萬達廣場和地鐵口,是主要道路交叉口,是主要道路街景節(jié)點,場地規(guī)劃設計為特色街景空間,周圍以商業(yè)區(qū)為主,人員流動性強。拾光角場地現狀北低南高,高差約為3節(jié)臺階,地被植物存在多處缺失問題,導致景觀觀賞性差,但現有銀杏、香樟、法桐等喬木長勢較好,規(guī)劃在保留喬木基礎上進行修剪。場地設計建議結合周圍街景特色打造,成為沿道路的特色綠地空間。
3.3.1 交通動線分析
拾光角交通動線較為混亂,其主要原因是該場地為開闊場地,且位于商業(yè)區(qū)、居民區(qū)密集區(qū)域,多作為人群休憩區(qū)域和車輛停放區(qū)域,且車輛停放混亂、人行系統(tǒng)無序,導致景觀特性模糊。結合景觀現狀,規(guī)劃設計保留市政道路流線,尊重拾光角原有的交通動線秩序和人文景觀,結合空間隔離、觀賞、交通穿行要求對現有場地交通動線進行串聯(lián)、縫合,空間包容開放,四個方向均可進入,景觀內部通過園路穿行、串聯(lián)多個景觀區(qū)域,實現景觀空間的保留與提升。
3.3.2 特色植物景觀設計
在保留原有法桐、香樟、銀杏等高大喬木的基礎上,通過修剪喬木并增加早中晚期櫻花品種(大島櫻、染井吉野櫻等)延長花期,搭配紅楓、桂花、金邊黃楊等植物,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植物景觀觀賞性,形成季相和色彩變化豐富的植物景觀。下層植物選擇晨光芒、鳶尾、金邊麥冬、細葉麥冬等草本植物,通過花壇栽植形式,與喬木形成層次豐富、生態(tài)多樣的精致植物景觀。相比較前面兩個綠地,此空間的植物配置偏精致清爽。
3.3.3 空間景觀營造
拾光角空間景觀營造時,考慮到周圍多商業(yè)區(qū)和居民區(qū),人員流動性大,觀賞性和休憩需求高,且場地相對較小。因此城市家具的設計上,考慮更為多變的組合式蜂巢廊架形式(如圖3所示),獨立或與花壇結合設計,提供多元休憩需求。廊架頂部設置射燈,夜景下彩色亞克力板呈現豐富色彩,為居民觀賞、交流提供照明,形成富有人文特色的景觀空間。場地鋪裝還嵌入多處多邊形互動踏板,踩踏后會發(fā)亮,與市民互動,增加空間話題度。
圖3 拾光角特色廊架設計
通過充分利用、改造、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突出場地優(yōu)勢,營造富有景觀特色的口袋公園景觀,實現了城市公共空間綠化、美化、香化,為城市居民休憩、觀賞、健身、娛樂提供了便利,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城市綠化理念。在以后的口袋公園設計中,相關從業(yè)者應進行更多的元素探索,創(chuàng)造出適用性、歸屬感、特色性口袋公園,從而增加市民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