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 李萌驍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睛?!?/p>
每個清晨,當陽光照射在教室窗臺的綠植上,發(fā)出光的時候。我還沒進教室,就能聽見教室里傳來瑯瑯的讀書聲,我們班的孩子熱愛早讀。在《春》里,我們在高低起伏的聲調(diào)里唱過四季的美好;在《皇帝的新裝》中,我們分角色用聲音扮演著狡猾的騙子和智慧的孩子;在《世說新語》中,我們在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里變化著節(jié)奏,共同演繹著魏晉風流。
我常常和學生一起,在自得其樂的一長一短的呼吸中陶醉于文字的芬芳,用朗讀喚醒孩子們對語文的審美,用朗讀豐盈孩子們的語感。在這個班,我有一個特別愛語文的貼心小助手,她也是班級的領讀員,她總是用著還顯得稚嫩的聲音字正腔圓地領讀。
當她要參加省里的朗誦比賽時,我和孩子們一起給予她最熱烈的掌聲,鼓勵她走向舞臺,鼓勵她去挑戰(zhàn)自我。我告訴她,讀得字正腔圓,不算真正的朗讀。讀準確字音、讀通一篇文章只是完成了最基礎的工作。朗誦、演講、主持又比照著書本的誦讀多了要求,不僅需要用自己的語氣語調(diào)和聲音節(jié)奏牢牢帶動聽眾,更需要靈活自由的發(fā)揮,用穩(wěn)定的聲音展現(xiàn)出得體的姿態(tài)??墒呛⒆幼穯栁?,什么才是最好的朗讀時,我的喉嚨卻仿佛被堵塞住了。
是啊,我也是全然不懂?,F(xiàn)在的教學用慣了多媒體,總用現(xiàn)成的朗誦資料去范讀,再讓學生自己去聽、去跟讀。長久以來,自己的朗讀也變成了“散打”的野路子,我哪里敢給學生范讀。想到這里,我開始感到慚愧,因為我不是真的懂朗讀。
比賽留給我們準備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看著孩子求知的眼神,我也一頭扎進書海,同學生一起重新理解朗誦。我們把這個訓練過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有文本朗誦”的提升,我們歸納出幾條至關重要的誦讀要點:
1.朗讀要基于理解文本情感。
2.朗讀要以聲解義習得語言。
3.朗讀要重視表現(xiàn)變化感受。
我告訴孩子,理解你要演講的內(nèi)容,根據(jù)內(nèi)容特色確定你的朗誦風格,這是對于固定內(nèi)容表達的主要手段。我們首選了三篇課文來嘗試:
《天上的街市》就非常典型,學生在不通其文意和價值的時候,往往搖頭晃腦,一陣“瘋狂輸出”,很容易認為它平平無奇。學生第一遍讀的時候也確實如此。然后我們通過演講視頻聽了主持人的示范,我要求學生記錄下來,哪些朗讀的節(jié)奏和重音與她的不一樣,并分析為什么不一樣。
“老師,我明白了,是心情。情緒是流變的?!?/p>
“怎樣流變的,又該怎樣讀?”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shù)的明星?!边@是首句,是深夜的遠望,是平靜而遙遠的,要讀得悠長平靜。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shù)的/明星。
“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边@是文段的中間,是展望,是幻想,是向往,是期待,要讀得高昂堅定。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這是末尾,是憧憬,是信心,要讀得積極愉悅自信。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舉一反三,我們圍繞《紫藤蘿瀑布》和《記承天寺夜游》一句句地分析文中情感的變化,找到最適合其真實情感的標點符號。孩子很聰慧,在拆解《紫藤蘿瀑布》的時候還不夠熟練,到《記承天寺夜游》就已輕車熟路了。
《紫藤蘿瀑布》文本較長,從憂郁悲傷的沉重到對生命的贊嘆,高昂、平和、淡淡的憂傷,朗誦過程猶其重視這種變化的跌宕起伏。有時候她不能第一時間品出“內(nèi)在情感”,我就會幫助她分析;遇到我們師生都不容易把握的,我們就會將不同的節(jié)奏、重音、連讀組合起來,反復實驗,直到找到更好的朗讀方法。
《記承天寺夜游》文本較短,但是情感變化較多,更因為是文言文,讀起來更考驗人。在欣喜、孤獨、感慨等情緒都被表達后。孩子指著“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發(fā)出疑問:是平靜、還是舒緩還是急促?我反問孩子,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么明確的時間?然后師生一起研究這個時間背后的故事,終于讀懂這個時間背后的悲涼和無奈。最終我們選擇了舒緩沉痛的讀法。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三篇文章,詩歌、散文、文言文,三篇文章文體不同,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也不同;但是在訓練中我們已經(jīng)找到了提升朗讀能力的鑰匙。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相當刻苦的訓練后,孩子激動地告訴我,她已經(jīng)知道朗讀離不開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朗讀就是要用聲音喚醒人們對文本思想情感的共鳴,配上她字正腔圓的功底。她已經(jīng)能自然恰當?shù)乩首x出不同作品的情感。于是我們又開始了進階訓練,準備了不同體裁的語段,讓她在公共場所,隨意抽取,在短暫的準備后大聲地朗讀出來。這個訓練對女孩子來說,還需要克服心里的害羞和膽怯,真正大膽地去展露自己。一開始,她還顯得有些膽怯,后來漸漸適應了這個環(huán)境,越發(fā)自信大方。
離比賽越來越近,但是我們都不再惶恐和擔憂。最后,在我們的掌聲中,她從容淡定地站在省級舞臺上展現(xiàn)閃閃發(fā)光的自己。我們師生相視一笑,把成長的幸福藏在笑意里。
朗讀是在日積月累的功底中逐漸養(yǎng)成的習慣和素養(yǎng)。奇妙的是,朗讀不再只是一種單一的聲音,更是在日復一日的洗禮中影響著孩子們的內(nèi)心;當聲音和經(jīng)典文章發(fā)生共振,每個幼小的靈魂也在和每個作家的靈魂發(fā)生妙不可言的共振,不愧是“朗朗書聲聲如浪翻涌;余音裊裊似水水流長”。
而她,是我優(yōu)秀的領讀員,靠譜的課代表。她聲音的力量,總在每個清晨像一條有洶涌波濤的江水向前奔跑,伴隨同學們陸陸續(xù)續(xù)地到來,逐漸匯聚著無數(shù)條細流,變得越來越有氣魄。
你聽,那扇門里,又聞我與孩子們配合朗誦的聲音: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知困,然后能自強,這是一種共振的教學過程,我和孩子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把眼前的“大山”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