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岳朗 文穎娟 牛文民**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2.西北大學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防治期間,中醫(yī)療法得到大量應用,隨著“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理念的多次提及,諸多治療原則如“扶正祛邪”“扶陽祛邪”“恢復正氣”等被廣泛應用,這些治療原則關注到“正氣”是否充足存在及“量”存在等方面,而忽視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正氣”的運行狀態(tài)。在《“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新解》一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正氣”的存在狀態(tài),并首次提出“行正氣”治療理念,“行正氣”有兩層含義:一是運行“局部”阻塞的郁結之正氣,二是激發(fā)和運行機體其他部位未被調動的“正氣”[1]。本文將從歷代醫(yī)家運用正氣理論治療疾病的思路,及中醫(yī)臨證思路中尋找“行正氣”的應用蹤跡,介紹一些“行正氣”潛在的方法,并從多方面闡述“行正氣”在防病、治病中的指導意義。
中醫(yī)理論中的正氣,是相對邪氣而言,指的是人體機體活動和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恢復能力,包括精、氣、血、津、液、營、衛(wèi)、神及臟腑、經絡的機能活動等[2]。正氣有氣血陰陽之分[3],其中任何一種不足或者運行不暢,均會導致正氣抗邪之力虛弱,由此可以看出,正氣不足是人體發(fā)病的一個內在因素,正氣不通暢也是疾病發(fā)生過程中的重要因素。隨著“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廣泛傳播,歷代醫(yī)家認識到正氣不足與人體發(fā)病密切相關,隨之衍生的“扶正祛邪”“恢復正氣”治療原則被頻繁應用,包括新冠肺炎的中醫(yī)治療。然而,關于正氣的運行狀態(tài)很少有人研究,雖然關注到“氣滯”“氣郁”“血瘀氣滯”這些病理狀態(tài)之氣,但是,關于人體正氣是否運行通暢?是否被完全激發(fā)和調動起來?是否充分運行發(fā)揮抗邪作用?此類研究描述甚少。前期研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新解》一文中對正氣的存在狀態(tài)做了詳細描述,并首次提出“行正氣”的治療理念。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并不然也。對于正常人或者感受病邪之人,正氣即使充足,部分正氣也可能沒有被激發(fā)和調動起來,通達人體某些部位(如:邪居部位),即“足而不通”。生理情況下,正氣不通也可表現出“不通易病”“不通則病”,正氣不能通達,則易感受外邪,故易病。病理情況下,邪氣侵犯人體,倘若機體其他部位正氣沒能被完全激發(fā)和調動起來,即使人體正氣充足,但未必運行暢通,沒能趨向邪氣所居部位,則不能充分發(fā)揮抗邪力量。另外,在某些情況下,機體部分正氣也有可能是以相對“靜”或“寂”的狀態(tài)存在,充足而沒被激發(fā)或調動,故不能發(fā)揮機體應有的抗邪作用[1]。
“正氣行內,邪易退之”。生理情況下,若能通過各種醫(yī)療方法,疏通和調動軀干和臟腑的正氣,使體內正氣正常運行,充分發(fā)揮正氣的抗御外邪之力,則“正氣行,不易病”。病理情況下,若能充分激發(fā)和調動人體正氣,順勢導引正氣運行,使其通達邪居或受邪部位,即“行正氣”,則“邪易去,體易安”。
《素問·舉痛論》中有“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泵枋隽苏龤饬舳恍?導致氣結,正氣運行不通暢,聚集在機體某個部位,導致氣結等病癥?!督饏T要略》中有描述:“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元真”,即真氣,真氣也就是正氣[4]。五臟正氣運行通暢,機體調節(jié)功能正常,抗病能力自然強盛,邪氣不易侵入,或雖有邪氣侵襲,正氣易戰(zhàn)勝邪氣,機體也不易發(fā)病。邪從外來,自外而內,由已病之地向未病之處傳變;正氣發(fā)于內部臟腑,自內發(fā)外,從未病之處向已病之處傳輸[5]。《素問·皮部論》有言:“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府藏也。”描述的是病邪由經絡侵入臟腑,由外而內的運行特點。《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有:“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針灸作用之一便是疏通堵塞的經絡,使體內抗邪之正氣能夠通暢運行,直達病所,發(fā)揮抗邪力量[6]。《傷寒原旨》中有言:“經氣自內而之外,病邪由外而之內?!泵枋隽苏龤夂托皻飧髯赃\行的特點,也體現了正氣“自我運行”的潛力。正氣的這種自我向外運行特點,是發(fā)揮抵抗外邪作用的關鍵[5,7]?!鹅`樞·經脈第十》中有描述:“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在病理情況下,人體經絡之正氣不能通達病邪所在部位,或被瘀阻而再次發(fā)病,故治療過程中,要疏通經脈,通達正氣運行的經絡通道,調動被阻礙部位的正氣,及全身正氣,充分發(fā)揮機體抗邪之力。
正如上述文獻描述所示,正氣有自內向外運行的特點,具有“自我運行”的潛力,而這種“自我運行”的潛力是否被完全激發(fā)和調動起來?其運行通道是否有阻礙?是否可以通過外來醫(yī)療手段調動和輔助其運行,使其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因此,在疾病的中醫(yī)治療過程中,若要使體內正氣充分“自我運行”而發(fā)揮作用,仍然需要輔助的醫(yī)療手段“順勢導引”,充分激發(fā)和調動人體正氣,使其全力發(fā)揮抗邪作用。
3.1“行正氣”在新冠肺炎中的應用 新冠肺炎期間,對于感染病邪(新冠病毒)的人群,諸多醫(yī)家關注的焦點是患者體內正氣的虛弱狀況。王永炎院士認為本次疫病主要病位在肺,其次在衛(wèi)表、脾胃,病理性質為虛實并見,整個治療過程要注意顧護正氣,根據不同證型加入扶正的藥物[8]。有研究[9]分析了北京、天津等地區(qū)的13項含中藥處方的中醫(yī)藥預防新冠肺炎的方案,發(fā)現這些方案中多用黃芪、玉屏風散等中藥和方劑補益正氣,這些治療策略均體現了益氣、顧護正氣的理念。方艙醫(yī)院將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傳統功法應用于患者的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療效[10-13],一方面緩解和調節(jié)了病人恐懼、壓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另一方面,活動人體氣血,充分激發(fā)和調動了人體正氣,力求機體正氣充分運行起來,通達全身,趨向病邪所在部位,充分發(fā)揮抗邪作用。同時,中醫(yī)治療方法,如針灸、熱敏灸、電針等療法也被應用[9-10],通過調動、運行人體正氣,使正氣充分發(fā)揮抗邪作用。
3.2潛在“行正氣”治法思索 新冠肺炎治療期間,方艙醫(yī)院將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傳統功法應用于患者的治療,取得了好的療效。同時,體外刺激療法,如針灸、熱敏灸、穴位按壓、貼耳穴、中藥香囊等療法也被應用[14-17],通過疏通經絡,激發(fā)和調動人體正氣,使正氣運行全身,達到抗邪目的。另外,部分中藥,如某些行氣藥,一方面作用于人體病理部位,運行壅滯的病理之氣,另一方面,其可能是通過激發(fā)和調動體內其他部位的正氣,通達運行全身,趨向病邪所居部位,達到充分抗邪目的[1]。關于能運行人體正氣的中藥,可能不局限于行氣藥,后續(xù)研究,將會對具有激發(fā)、調動和運行人體正氣潛在可能性的藥物做進一步探索性研究。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自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三方面。“治未病”作為“健康中國”的核心戰(zhàn)略,也是本次疫情防治的核心策略。在患病人群疾病發(fā)生的早期進行干預治療,在疾病未發(fā)生前進行隔離和切斷傳播途徑,無一不詮釋著“治未病”思想?!靶姓龤狻崩砟顚τ陬A防和治療疾病同樣重要,其體現了“治未病”思想。張伯禮院士在2020年2月18日新華社專訪中表示:“中醫(yī)藥不僅僅針對病毒,更注重調節(jié)患者的身體功能,通過加強免疫力使機體更有利于戰(zhàn)勝病毒?!边@里的調節(jié)身體功能[18],其作用之一便是行人體之正氣。正常人的預防,或是新冠患者的早期治療,均可充分調動和激發(fā)體內的“正氣”,達到機體全力抗邪目的。
本次疫情中,除了做好“避其邪氣”的防護措施,在提高自身正氣方面,采取中醫(yī)內、外同治的方法進行預防和治療[18],其中的一些方法在運行人體正氣方面也得到體現,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傳統功法被多次應用于患者治療,并取得好的療效,針灸、熱敏灸等中醫(yī)特色療法也被多次應用,活動了人體氣血,調動和激發(fā)了人體正氣,使人體正氣充分運行,發(fā)揮抗邪作用。可見,無論是在疾病的預防,還是治療過程中,治療方法和思路均可兼顧“行正氣”理念,也可將其作為中醫(yī)防治疾病的一種新思路、新理念[1]。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其強調的是機體正氣充足的重要性,然而,充足的正氣是否具備實現向外運行和趨向病所的條件?其所在之處、所行之處是否通暢?是否被完全激發(fā)和調動起來?是否充分發(fā)揮作用?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其歸結點是機體內正氣是否被充分調動并通暢運行[1],即“行正氣”,運行正氣,激發(fā)和調動機體能夠潛在運行的正氣。
因此,“正氣存內”是機體抗邪的前提,“正氣行內”是抗邪成敗的關鍵。“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而“正氣行內,邪易退之”。望“行正氣”理念可以豐富和完善中醫(yī)正氣理論,在今后的臨床中能夠發(fā)揮他本有的價值,在研究中可取得突破,以便更好地服務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