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達章,余 煉,張 敏,康亞偉
(湖北工業(yè)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湖北武漢 430068)
步進或伺服電機被廣泛應用于數(shù)控機床上,其加減速控制源于給定脈沖頻率的改變。從微觀層面看,電機轉軸在單位脈沖周期內(nèi)經(jīng)歷了加速再減速而后短暫延時的過程,可認為在該極短時間內(nèi)電機是勻速轉動的。因而,隨著脈沖頻率的改變,電機轉速隨時間變化呈“階梯狀”。因而刀具在進給過程中速度隨電機不連續(xù)變化,該過程稱為加減速離散過程。文獻[1]研究步進運動控制系統(tǒng)最優(yōu)插補周期的過程中提到了步進電機的理論運動平穩(wěn)性指標,認為速度階躍變量(即“臺階”高度差)越小,電機運行將越平穩(wěn),為評價速度變化的平穩(wěn)性提供了指標。文獻[2]提出的基于位移等效原則對時間連續(xù)速度曲線進行周期化離散變換的方法,為改進連續(xù)速度曲線周期化離散提供了良好的算法基礎;文獻[3]提出的加減速離散算法給出了速度迭代公式,可以避免處理預測減速點,但以上二者都并未著眼于減少迭代次數(shù)。傳統(tǒng)離散算法每走一步,計算一次脈沖間隔時間(即插補周期),這樣能使精度達到最高。而當加工路徑起始點距離過長、加工精度要求不高時,沒有必要每隔一步計算一次插補周期。為了減少計算量,并能夠針對不同加工精度對“臺階”高度做出調(diào)整,使計算量和精度最合適,可以用每隔多步計算一次脈沖間隔時間的方法改進離散算法。仿真結果表明,改進的離散算法能夠有效減少計算量,并能夠較為真實地描述和還原速度和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
刀具沿著加工路徑,從起點向終點進給,其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為v(t),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為S(t),如圖1所示。為了實時跟蹤位移量,需每經(jīng)過一段很短時間計算一次位移。從起始點開始,若以下條件成立:
圖1 傳統(tǒng)加減速離散算法原理Fig.1 Principle of Traditional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Discrete Algorithm
式中:D—加工路徑起點到終點距離/mm;N—加工路徑起點到終點總步數(shù)/steps;λ—距步比;T—采樣周期/min;xs,i—第i次滿足步進條件時距離起點的實際步數(shù),且xs,i=i;xt,i—第i次滿足步進條件時離起點的理論步數(shù);yi—第i次滿足步進條件時離起點的理論距離。
每次滿足步進條件向電機發(fā)送單位脈沖以驅動電機。
從起點開始,經(jīng)過n1個采樣周期T之后,首次滿足步進條件,如圖1所示。
視在步數(shù)區(qū)間(0,xs,1]內(nèi)刀具沿進給方向勻速運動,歷時時間近似為t1,且:
那么,可近似得到該區(qū)間內(nèi)速度的平均值:
事實上,在xs,1處的速度為v1,而在區(qū)間(xs,1,xt,1]內(nèi)的速度理應大于v1,因而要將該區(qū)間多出的時間和位移“掐尾”。在區(qū)間(0,xs,1]所經(jīng)歷的時間。
那么,可近似得到該區(qū)間內(nèi)速度的平均值:
則理論上認為在步數(shù)區(qū)間(xs,i?1,xt,i]內(nèi)為勻速運動,且時間近似滿足。
則該區(qū)間的速度近似滿足:
式中:xi—第i次滿足步進條件時的前進步數(shù)。
多出的剩余時間tr,i計入下一個周期,其中:
由此得到速度隨時間和步數(shù)的迭代公式:
式中:vi—第i次插補平均速度;xi—第i次插補前進步數(shù);ti—第i次插補歷時時間。
其中,初始條件為:
刀具沿著加工路徑,從起點向終點進給,其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為v(t),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為S(t),如圖2所示。
圖2 改進加減速離散算法原理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Improved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Discrete Algorithm
從起始點開始,若以下條件成立:
式中:D—加工路徑起點到終點距離/mm;
N—加工路徑起點到終點總步數(shù)/steps;
T—采樣周期/min;λ—距步比;
xk,i—第i次滿足步進條件時距離起點的參考步數(shù),且xk,i=σi,σ≥1;
xt,i—第i次滿足步進條件時離起點的理論步數(shù);
yi—第i次滿足步進條件時離起點的理論距離。
每次滿足步進條件向電機發(fā)送若干脈沖以驅動電機。重復2.2中的推導過程,不難得知,當再次經(jīng)過ni個采樣周期T之后,得到速度隨時間和步數(shù)的迭代公式。
式中:vi—第i次插補平均速度;xi—第i次插補前進步數(shù);ti—第i次插補歷時時間。
其中初始條件為:
將改進前和改進后的算法總結為流程圖,如圖3所示。可知算法改進前后的區(qū)別在于步進條件的不同。
圖3 加減速算法改進前后流程圖對比Fig.3 Comparison of Flowcharts Before and After the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Algorithm is Improved
事實上,當σ=1時,改進后的加減速離散算法就是改進前的算法。
假設某加工路徑起始點的坐標為:(0,0),終點坐標為:(0.08mm,0.05mm),總步數(shù)為64,給定的速度為:50mm/min,加速度為:42453mm/min2,起點和終點速度為:0,采樣時間為:1/1920000min。
那么可以得到速度和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4(a)、圖4(b)所示。采用改進前的離散算法,得到速度隨時間和步數(shù)的變化關系,如圖5所示。
圖4 速度和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d and Displacement over Time
圖5 速度隨步數(shù)和時間的變化關系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d and Number of Steps and Time
在不改變速度?時間關系的前提下,通過增大“臺階”高度差,得到改進之后的速度隨時間和步數(shù)的變化關系,以σ=1.25,1.5,1.75為例,如圖6所示。
圖6 σ對速度?步數(shù)和速度?時間關系的影響Fig.6 Effect of σ on Speed?Step Number and Speed?Time Relationship
位移?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7所示。
圖7 不同σ對位移?時間關系的影響Fig.7 Effect of Different σ on Displacement?Time Relationship
可知,將σ控制合適范圍內(nèi),改進后的算法仍然能較好地還原位移—時間關系。
首先,為了更好地評價改進后的離散算法得到的速度?時間曲線對理論速度?時間曲線的擬合程度,引入評價指標:
式中:v′(t)—改進離散算法得到的實際速度?時間函數(shù);v(t)—理論速度?時間函數(shù);t′—實際總時間;t—理論總時間;η—實際曲線對理論曲線的擬合度,無量量綱。
分子為該兩條函數(shù)曲線圍成的面積,分母為起點到終點位移。η值越小,表示擬合度越好。其次,不可否認,改進后的離散算法對平穩(wěn)性有著重要影響,文獻[1]中提到的速度躍變量可作為平穩(wěn)性的衡量指標。
式中:v—加減速過程的速度變化量;K—速度躍變次數(shù)。
速度越變量越小,平穩(wěn)性越好。最后,統(tǒng)計改進離散算法得到的迭代次數(shù)i,得到計算量的評價指標。通過改變σ的值,得到σ對以上3個指標的影響,如圖8所示。
圖8 σ對評價指標的影響Fig.8 Influence of σ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從圖8中可知,σ在取值在(1,3]時,改進離散算法得到的速度?時間曲線仍然能較好的擬合理論速度?時間曲線。
此外,迭代次數(shù)i也隨σ增大而增大,當σ為3時,迭代次數(shù)減少了近2倍。但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平穩(wěn)性,當σ為3時,速度階躍變量增大了近1.8倍??傮w來看,效率增長速度比平穩(wěn)性下降速度要快。因而,對于加工路徑過長,加工精度不高的時,可適當增大σ以減少迭代次數(shù)和計算量,提高加工效率。
針對加工路徑較長,精度要求不高的場合,為了減少計算量,并能夠針對不同加工精度對“臺階”高度做出調(diào)整,使計算量和精度達到最優(yōu),可以每隔多步計算一次脈沖時間間隔。仿真結果表明,改進的離散算法能夠顯著減少迭代次數(shù),并能夠較為準確地描述和還原速度和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