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號
冬日里,寒風襲來,冷不丁被凍得一哆嗦。咦,奇了怪了,為什么那些招人煩的蟲子在這寒風里好像都隱身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定義一下“蟲子”。日常所說的蟲子,占最大部分的肯定是六條腿的昆蟲,另外還包括蚯蚓、蜈蚣、蜘蛛這些能爬的環(huán)節(jié)動物、節(jié)肢動物等,還有一些不仔細看很難看清的線形動物、扁形動物等。這些無脊椎動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能像高等動物那樣自動調節(jié)體溫。連蒼蠅、蚊子這種蟲中顯眼包,在氣溫下降后都會行動速度變緩。這就是冬天里蟲子看起來整體變少的原因。
還有一些蟲子比較雞賊,因為人類居住的環(huán)境保暖措施普遍比較好,它們就排隊往人類居住的環(huán)境里鉆。如果你被門后面、角落里的蟲子嚇一跳,那就是因為優(yōu)渥的生活不僅人類喜歡,蟲子也愛得不行。只不過,更多的蟲子只能在野外越冬。下面我們就來找找那些野外過冬的蟲子吧!
它們在——捉迷藏
如果你想在冬天的野外找到蟲子的蹤跡,那可要把眼睛擦亮一些。石頭縫里、樹皮背面、落葉堆,這些優(yōu)秀的躲藏環(huán)境不僅可以抵抗低溫,同樣也可以迷惑天敵的視線?!度麪栠_傳說》系列游戲里,林克搬起石頭來,經常會得到蟲子,可謂非常真實。有時,同樣躲在這兒的還有冬眠的青蛙。
昆蟲和蛙相似的地方還有那極其神奇的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在一年甚至更短的生命史里,昆蟲會經歷卵、幼蟲、若蟲、蛹、成蟲等截然不同的階段。所以,它們過冬的形態(tài)也各不相同。
例如,蒼蠅雖然在冬天活動能力下降,但條件合適的話——比如在你的家里——它是可以以成蟲形態(tài)越冬的。天牛整個幼蟲期都可以在樹干內蟄伏,以小肉蟲的形態(tài)在樹木內挖出一條長長的隧道。東亞飛蝗會把卵產入深深的土壤之下,以卵過冬,來年孵化。
蟲蟲沒有道德。因為從策略上來講,一種昆蟲甚至不需要全部成員都越冬成功。有許多以成蟲越冬的昆蟲,會選擇只讓受精雌性成蟲越冬。雄性昆蟲在此前與雌性完成交配,然后就活不長了。開春之后,它們便生出新一代。
一些蚧殼蟲類,也就是同翅目蚧殼蟲科的昆蟲,就可以以受精雌蟲越冬;但更為人熟知的是,它們以若蟲形態(tài)固定在樹枝上,用口器插入樹木,分泌蠟質包裹住自己形成“蚧殼”來越冬。蠟質蚧殼還會把農藥阻隔在外,這個特性讓它對冬季樹木危害很大,所以往往要在還沒形成蚧殼危害前施用農藥,或者鏟樹皮,把藏在樹皮表面和翹起老樹皮的蚧殼都一并鏟除。
它們在——構建城市
一些昆蟲的行為學更加復雜,它們會筑巢。各種蜂、蟻就是個中高手,這些昆蟲屬于膜翅類,是真社會性動物,團結起來力量大,可以建設出千萬間廣廈,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我們平常最常見到的螞蟻,到了冬天就不再爬上地面了。它們早早地囤積起營養(yǎng)儲備,在蟻穴里宅上一個冬天。由于進化的力量,活到今天的螞蟻都能自動構筑出通風良好、冬暖夏涼的蟻穴。有些蟻類甚至掌握了“生物鍋爐”技術:它們搬來的落葉等有機物質,經過微生物發(fā)酵,也會產生熱能來溫暖巢穴。
它們在——去往溫暖之地
不要忘記許多蟲子是長翅膀的!而且飛行能力還挺強。就像家燕這種候鳥的“遷徙”一樣,這些昆蟲可以“遷飛”,在冬天飛往溫暖的地方過冬。昆蟲雖小,但它們的遷飛和候鳥遷徙一樣規(guī)模龐大;論飛行路程,更是可以長達數(shù)千公里。
想象一群蝴蝶遮天蔽日,從我國北方飛到云南,甚至漂洋過海到達海南島,該是多么美麗。但美則美矣,昆蟲大遷徙不一定都是好事。想想它們中途吃什么喝什么呢?
當然是沿途經過的一片片農田了。蛾、蝗、螟、棉鈴蟲這些破壞狂遷飛起來,足以造成巨大的災難,是我們農業(yè)病蟲害防治的重點對象。
它們還可能在——有技巧地硬扛
如果蟲子懶得筑巢,也懶得遷飛,那錘煉出一身抗凍本領也是很有必要的。
生物的體內不可以結冰,冰晶會刺破細胞和組織,從內部開始死亡。一些蟲子則會在體內集聚糖和甘油等物質,這些物質可以看作抗凍劑,讓體液不容易結冰;有些甚至能夠產生“熱滯蛋白”,類似于極地海洋硬骨魚的抗凍蛋白和糖蛋白,主打一個生化戰(zhàn)士。
除此之外,昆蟲的振翅也可以帶來一些摩擦熱量。就像我們感到冷的時候,之所以會打冷戰(zhàn),真的是因為神經系統(tǒng)在指揮肌肉動起來產熱。
經過這一番折騰,這一年的冬天也就過去了。我國很早就利用太陽歷法總結了一套“二十四節(jié)氣”,來描述自然物候的規(guī)律,指導農時。其中“驚蟄”是每年公歷3月的 5-7 日,從字面意義上就能知道,那時候天氣回暖,一聲聲春雷震天動地,那些蟄伏在泥土里冬眠的小蟲將被“驚醒”(其實并不是被雷聲震醒那么簡單啦,它需要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調控才能準時開始下一個階段的發(fā)育),萬物在新的循環(huán)里再次萌發(fā)生機。大部分昆蟲的一生都會在一年中過去,而對于我們人類,每一次新年卻都是一次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