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斌 李新敏 陳哲雯 吳俁
(1 杭州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杭州 310016;2 杭州利豐種子有限公司,杭州 310020;第一作者:hztinayu@126.com)
中組143 系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杭州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獨占許可生產經營的早中熟常規(guī)早秈稻新品種,2020年通過農業(yè)農村部超級稻品種確認。該品種具有豐產性好、株高適中、莖稈堅韌、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結實率高、后期青稈黃熟轉色好等特點,適宜在浙江、湖南、安徽、江西省作早稻種植[1-3]。針對其生產應用中存在的株高略高、分蘗力中等問題,于2020年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qū)試驗研究播種量和施氮量雙因子對中組143 機插栽培產量的影響。
試驗設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qū)蓮花鎮(zhèn)筱軒家庭農場承包田,試驗田土質為沙壤土,肥力中等、均勻。
供試肥料為46%尿素(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生產)、NPK 復合肥(20-10-20)(江西九江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生產)、氯化鉀(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生產);育秧基質統(tǒng)一應用江蘇興農基質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育秧基質;機插秧盤規(guī)格為60 cm×25 cm。
1.3.1 播種量處理
以每個秧盤干谷用量計算,設3 個處理:B1,100 g;B2,120 g;B3,140 g。
1.3.2 施氮量處理
以純氮量計算,設4 個處理:N1,150 kg/hm2;N2,180 kg/hm2;N3,210 kg/hm2;N4,240 kg/hm2。
1.3.3 小區(qū)設置
試驗在同一田塊進行,每個處理3 次重復,小區(qū)長8 m、寬4 m,各處理間筑田埂;試驗田其他管理措施相同,7月18日收獲。
秧盤基質育秧,3月30日浸種,4月1日催芽,4月2日播種于機插秧盤,小拱棚覆塑料膜,按機插育秧秧田統(tǒng)一管理,秧苗期未施任何肥料。4月26日統(tǒng)一施NPK 復合肥(20-10-20)544.8 kg/hm2作基肥,折純氮108.96 kg/hm2、P2O554.48 kg/hm2、K2O 108.96 kg/hm2。4月27日統(tǒng)一移栽。機插密度為525 盤/hm2,行距25 cm、株距14 cm。5月7日、5月14日分2 次追施總純氮余量的40%和60%。5月7日、5月14日各處理分別統(tǒng)一配施氯化鉀75 kg/hm2和112.5 kg/hm2。
從表1可見,B3 處理平均株高94.4 cm,比B1、B2處理分別高1.1 cm 和0.8 cm,N4 處理平均株高94.4 cm,分別比N1、N2、N3 處理高1.2 cm、0.8 cm 和0.8 cm。株高隨著播種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呈正相關。
表1 播種量和施氮量雙因子試驗對中組143 株高的影響(單位:cm)
從表2可以看出,有效穗數(shù)與播種量、施氮量單因子呈正相關;每穗總粒數(shù)、每穗實粒數(shù)、結實率與播種量和施氮量單因子呈負相關;千粒重在播種量處理間變化不大,隨著施氮量增加逐漸降低。從表3可以看出,在低密度、低氮條件下,結實率和千粒重達到最高值,但有效穗數(shù)顯著減少;在中密度、中氮條件下,有效穗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重比較協(xié)調;在高氮條件下,有效穗數(shù)增加,但結實率和千粒重顯著降低。
表2 播種量和施氮量單因子試驗對中組143 穗粒結構的影響
表3 播種量和施氮量雙因子互作對中組143 穗粒結構和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見,從播種量單因子看,B3 處理平均產量最高,B2 處理次之,B1 處理最低。從施氮量單因子看,N3 處理平均產量最高,N4 處理次之,N1 處理最低。從播種量和施氮量雙因子互作數(shù)據(jù)分析,B2N3 處理平均產量居第1 位,B1N3 處理次之,B1N1 處理最低。
本次試驗結果表明,常規(guī)早秈稻中組143 機插525盤/hm2秧苗,行距25 cm、株距14 cm 栽培條件下,株高隨著播種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呈正相關;平均產量與播種量成正相關,隨著播種量的增加而增加;平均產量與施氮量一定范圍內成正相關,在施氮量為210 kg/hm2時達到最高值,高于此施氮量反而下降;播種量和施氮量雙因子互作條件下,播種量120 g/盤、施氮量210 kg/hm2的平均產量最高。2021年浙江省諸暨市姚江鎮(zhèn)中組143 高產示范方33 hm2,機插采用525 盤/hm2秧苗、行距25 cm、株距14 cm、播種量115 g/盤、施氮量210 kg/hm2的栽培措施,2 塊高產攻關田有效穗數(shù)315~345 萬/hm2,每穗實粒數(shù)120~130 粒,千粒重高于25 g,實收產量均超過9 000 kg/hm2。表明中組143 機插高產栽培宜采用適氮密植的途徑,適量播種和適當增加氮肥用量有利于獲得高產,反之,播種量過少、施氮量過低不利于該品種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