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范 ,宿樹蘭 *,郭 龍,鄭玉光 ,朱 悅,尚爾鑫,段金廒,劉 峰
1.河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河北省中藥炮制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200
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江蘇省方劑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中藥資源產業(yè)化過程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藥資源產業(yè)化與方劑創(chuàng)新藥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23
3.河北化工醫(yī)藥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6
4.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 咸陽 710061
中醫(yī)藥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信息資源豐富,但存在著臨床數據復雜、不規(guī)范的現象[1],數據挖掘可更高效、更便捷地實現從中醫(yī)藥龐大的臨床數據中提取有效信息。Apriori 算法是一種挖掘布爾關聯規(guī)則頻繁項集的核心算法,是目前數據挖掘領域的有效手段。其不僅可應用于探索中醫(yī)藥治療某種疾病的組方規(guī)律,還能挖掘藥對配伍劑量、配比與證型及所治疾病間的聯系,因此在中醫(yī)藥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2-4]。
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和根莖,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癥[5],為婦科調經之要藥。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 Diels 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經閉痛經、風濕痹痛等癥[5],素有補血圣藥之美譽。從古至今丹參和當歸均為應用廣泛的活血止痛中藥,臨床上常用的經典名方“活絡效靈丹”就有二者配伍應用[6]?,F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當歸藥對可促血管形成、調節(jié)血液循環(huán),并具有抗炎、止痛、抗氧化、成骨等作用[7-10]。然而,目前針對丹參-當歸藥對科學內涵的揭示仍相對欠缺,其組方用藥特點及規(guī)律分析亦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通過篩選《中醫(yī)方劑大辭典》中收錄的相關方劑,基于Apriori 算法進行數據挖掘分析,探討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的用藥規(guī)律和特點,為其深入研究和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參考。
丹參和當歸均始載于《神農本草經》?!侗静輬D經》中記載丹參:“根赤,大如指,長亦尺余,一苗數根。五月采,曝干。又云:冬月采者,良;夏月采者,虛惡。”《名醫(yī)別錄》曰:“當歸,生隴西。二、八月采根,陰干。”書中明確記載了丹參、當歸的根及根莖為其藥用部位。晉代《劉涓子鬼遺方》中“生肉膏方”為丹參和當歸同方配伍最早記載。該方后見《外臺秘要方》中的“丹參膏”,主治金瘡、癰疽等病癥??梢娮畛醯⑴c當歸配伍多外用治療瘡癤疔癰類病癥(現代皮膚病學領域)。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多首丹參和當歸配伍使用的方劑,如“當歸丸”主治婦人月經不調,以當歸為君藥,丹參為佐,活血補血。明代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中描述丹參“同當歸、牛膝、細辛下死胎?!庇忠姟夺t(yī)方集解》中記載的“天王補心丹”,丹參、當歸具有補血之功效。現代臨床醫(yī)師朱南孫主編的《朱氏婦科藥對藥組精粹》明確指出丹參與當歸相配伍使用,具有養(yǎng)血活血、通補結合的功效,用于治療血虛經閉、經少、痛經、輸卵管通而欠暢之不孕癥等。
利用《中醫(yī)方劑大辭典》數據庫對同時含有丹參和當歸的方劑進行整理分析挖掘?!吨嗅t(yī)方劑大辭典》[11]收錄了自秦漢至1986 年有名的方劑?!吨嗅t(yī)方劑大辭典》功能多樣,能通過考證進行校勘、解決同名異方問題,還可為臨床上古方新用提供參考依據等[12]。
納入標準:含有丹參和當歸的方劑。排除標準:中藥處方不完整、劑量不明確者,方劑藥物組成中不含有丹參和當歸但加減方中包括者。雙人雙機錄入方劑的藥物組成和主治病證。
參照《中國藥典》2020 年版[5]規(guī)范統一中藥名稱,如“紫丹參”“大紅袍”統稱為“丹參”;“黃耆”統稱為“黃芪”;“苡米”“薏仁米”統稱為“薏苡仁”等。對中藥的性味和歸經進行規(guī)范,性味包括溫、寒、平、涼、熱和酸、苦、甘、辛、咸、淡,歸經包括肝經、肺經、心經等12 種。
將方劑錄入Excel 中,部分參照文獻報道[13]唐(618~907 年)、宋(960~1279 年)、元(1271~1368年)、明(1368~1644 年)、清(1636~1912 年)、清代以后(1912—)對方劑進行斷代統計,包括中藥配伍頻次頻率、中藥藥性、丹參-當歸配伍特征和中醫(yī)病證頻次。運用SPSS Modeler 18.0 和Cytoscape 3.9.1 統計軟件對方劑用藥規(guī)律進行關聯規(guī)則分析,并進行網絡可視化展示。
從《中醫(yī)方劑大辭典》中收集到390 首方劑,通過斷代統計唐代至今共有386 首(表1),其中不包含唐代之前的4 首方劑??梢姾?當歸方劑數量以宋代最多,清代次之。
表1 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的創(chuàng)制年代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f creation years of formulae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在390 首含丹參-當歸方劑中共包含504 味中藥,常與丹參-當歸配伍使用的核心中藥有22 味(頻次≥60)。結果發(fā)現,丹參-當歸藥對常配伍活血化瘀藥(川芎、牛膝)和補益藥(甘草、白芍、人參等),如表2 和圖1 所示。圖1 中線段粗細代表關聯程度的強弱,節(jié)點大小與顏色深淺代表中藥頻次的多少且與關聯程度一致。
圖1 丹參-當歸藥對與高頻中藥關聯規(guī)則的可視化Fig.1 Visualization of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herb pair and high frequency TCM
表2 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臨床常用中藥配伍頻次分析 (頻次≥60)Table 2 Analysis on compatibility frequency of common clinical TCM in formulas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herb pairs (frequency ≥ 60)
統計分析390 首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中藥性味和歸經(除部分藥物藥性未知[14])。分析顯示,溫(166 次,35.53%)、寒(155 次,33.19%)、苦(220 次,46.81%)和辛(186 次,40.00%)為主要性味,主要歸于肝經(242 次,54.38%)、肺經(160次,35.96%)、胃經(140 次,31.46%)、脾經(137次,30.79%)和腎經(133 次,29.89%)。如表3、4 所示。
表3 含丹參-當歸藥對的方劑中藥藥性分析Table 3 Analysis on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TCM in formulas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herb pair
表4 含丹參-當歸藥對的方劑中藥歸經分析Table 4 Analysis on channel tropism of TCM in formulas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herb pair
依據《中醫(yī)方劑大辭典》附錄中的“古今度量衡對照”表,唐朝至清朝時,1 斤=16 兩,1 兩=37.30 g,1 兩=10 錢,1 錢=10 分,1 兩=24 銖;清朝以后,1 兩=50 g,斤、兩間為10 進制。其中明確記載處方劑量的有343 首方劑。參照《中國藥典》2020 年版(丹參10~15 g,當歸6~12 g)對中藥用法用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5。由表5 得知,近70%方劑中丹參、當歸用藥量大于《中國藥典》2020 年版中藥劑量范圍,這可能與當時丹參和當歸入藥劑型有著很大關系。隨著劑型的改變,丹參和當歸的用藥量也隨之變化。
表5 方劑中丹參-當歸配伍劑量分析Table 5 Dosage analysis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in formulae
對343 首方劑中丹參-當歸配伍比例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丹參和當歸等量配伍方劑數量最多,見表6。通過斷代統計發(fā)現(圖2),丹參-當歸等量配伍的方劑數量雖然最多,但從宋代開始呈下降趨勢。丹參用量小于當歸的方劑數量逐漸增加,且至清代以后丹參和當歸配伍用量幾乎居于平均,可見丹參藥量在逐漸增加。
圖2 丹參-當歸配伍比例年代分布趨勢Fig.2 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 trend of compatibility ratio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表6 方劑中丹參-當歸配伍比例分析Table 6 Compatibility ratio analysis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in formulae
統計分析歷代含丹參-當歸方劑劑型,湯劑占比最高,其次丸劑、散劑,其中清代以后有顆粒劑和片劑這些新劑型出現,如表7 所示。
表7 含丹參-當歸藥對的方劑劑型統計Table 7 Dosage form statistics of formulae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390 首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主治105 種中醫(yī)病證。頻次≥10 的中醫(yī)病證有10 種,排名前3 的病證為月經病(68 次,64.76%)、痹癥(62 次,59.05%)和虛勞(31 次,29.52%),如表8 所示。
表8 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主治中醫(yī)病證頻次分析Table 8 Frequency analysis of main disease and syndromes treated with formulae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基于關聯規(guī)則Apriori 算法[15],對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進行用藥規(guī)律分析。當置信度一定時,支持度為26%、30%、34%時,展示不同支持度下中藥關聯關系(圖3)。設置置信度≥90%、支持度≥34%、最前項數為5,核心藥物為丹參、當歸、川芎、甘草、白芍,得到中藥組合10 個,如表9 所示。
圖3 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核心中藥組合關聯性網絡Fig.3 Correlation network of core TCM combinations in formulae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3.9.1 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治療月經病的用藥規(guī)律分析 月經病主要包括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帶下等病證,提取得到治療月經病含丹參-當歸的方劑68 首,丹參-當歸劑量配比區(qū)間為1∶8~100∶3。將置信度設為90%,支持度依次為30%、40%、50%。當支持度為50%時,治療月經病的核心中藥為丹參、川芎、當歸、白芍、香附;當支持度為40%時,還配伍地黃、熟地黃、甘草、白術。對治療月經病的中藥構建可視化網絡,見圖4。
圖4 含丹參-當歸藥對的方劑治療月經病的核心藥物關聯性網絡Fig.4 Correlation network of core TCM combinations in formulae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in treatment of menstrual diseases
3.9.2 含丹參-當歸藥對的方劑治療痹證用藥規(guī)律分析 痹證主要包括痛痹、行痹等病證,提取得到治療痹證的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62 首,丹參-當歸劑量配比區(qū)間為3∶200~100∶3。將置信度設為90%,支持度依次為30%、40%、50%。當支持度為50%時,治療痹證的核心藥物為丹參、川芎、當歸、肉桂;當支持度為40%時,還配伍熟地黃、牛膝、白芍、香附。對治療痹證的藥物構建可視化網絡,見圖5。
圖5 含丹參-當歸藥對方劑治療痹證的核心藥物關聯性網絡Fig.5 Correlation network of core TCM combinations in formulae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in treatment of arthralgia
3.9.3 含丹參-當歸藥對的方劑治療虛勞病用藥規(guī)律分析 虛勞主要包括氣虛、血虛等病證,提取得到治療虛勞病的含丹參-當歸藥對的方劑31 首,丹參-當歸劑量配比區(qū)間為3∶100~100∶3。將置信度設為90%,支持度依次為30%、40%、50%。當支持度為50%時,治療虛勞病的核心藥物為丹參、當歸、牛膝、肉桂、防風;當支持度為40%時,還配伍川芎。對治療虛勞的藥物構建可視化網絡,見圖6。
圖6 含丹參-當歸藥對的方劑治療虛勞核心藥物關聯性網絡Fig.6 Correlation network of core TCM combinations in formulae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in treatment of consumptive disease
中藥與化學藥不同,單味中藥含有多種成分,具有多種功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方劑是醫(yī)家總結歷代名醫(yī)經驗而來,收載于各大中醫(yī)古籍中。藥對是單味藥與方劑的銜接,藥對配伍不是2 味藥簡單的加和,也可能并不只呈現出“1+1=2”的效果。藥對配伍可影響物質的組成變化,以中醫(yī)藥理論基礎為指導,可從藥對著手進行方劑的配伍研究[16-17]。許多研究集中在挖掘中藥的潛在成分,忽略了最簡單、最基本的藥對配伍時發(fā)生的變化[18]。
丹參-當歸為常用活血藥對,2 味藥均歸于心、肝經,具有活血止痛、清心除煩、祛風除濕等功效?,F代研究顯示,丹參主要活性成分為丹酚酮類和丹酚酸類,具有抗炎、抗腫瘤等藥理作用,可保護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19]。研究表明丹參活性成分能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對心臟具有保護作用[20]。目前丹參已被制成多種中藥制劑,復方丹參片、復方丹參滴丸等廣泛使用,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西醫(yī)所指的冠心病心絞痛)[21]。當歸主要含有揮發(fā)油、有機酸、多糖類成分,具有鎮(zhèn)痛抗炎、調經止痛等作用[22]。當歸四逆湯可溫經通脈,利氣血之行,當歸有補血活血功效,臨床上治療心血管類疾病[23]。
通過對《中醫(yī)方劑大辭典》數據庫進行挖掘,得到390 首含丹參-當歸的方劑,其中包含了504 味中藥和105 種病證。斷代統計含丹參-當歸方劑384首,歷代至今大量記載丹參和當歸相配伍使用。研究表明,丹參功用逐漸深入擴大,從多外用活血涼血到入湯劑等發(fā)揮其活血祛瘀、通經止痛功效,且丹參用藥量逐漸增加[24]。隨著科技的進步如今已經延伸出顆粒劑等多種劑型被廣泛使用,傳統劑型應用范圍逐漸弱化。
從中藥藥性理論方面出發(fā),研究得出含丹參-當歸方劑中藥味多為苦寒藥和辛溫藥,歸肝經、肺經、胃經、脾經和腎經。辛味藥偏于溫性,苦味藥偏于寒性;苦味藥主入肝經和胃經,辛味藥主入胃經、肺經及脾經,甘味藥主入肝經、肺經及胃經[25]?!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费裕骸昂邿嶂瑹嵴吆魏詿?,治熱以寒”,體現了中醫(yī)治療疾病時注重陰陽平衡,藥物的物質與四氣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統一性[26]。通過關聯規(guī)則分析,核心配伍中藥(支持度≥30%)為丹參、當歸、川芎、甘草、白芍、肉桂、地黃、牛膝,可發(fā)現丹參、當歸常配伍活血化瘀藥、補益藥、溫里藥和清熱藥等。共關聯到105 種中醫(yī)病證,其中高頻次病證為月經病、痹癥和虛勞。月經病包括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通過網絡可視化獲得治療月經病的核心中藥為丹參、當歸、川芎、白芍、香附。相關文獻研究表明,齊仲甫善用四物湯來補血調血,治療月經病多選用補虛藥和活血化瘀藥[27]。痹證是現代醫(yī)學中關節(jié)炎范疇,以溫養(yǎng)通補、流行清陽、養(yǎng)血活血、祛風散寒、甘寒養(yǎng)陰法治療痹證[28],李用粹認為痹證是經絡閉塞不通引起的,用藥時需進行辨證論治[29]。通過可視化網絡獲得治療痹證的核心中藥為丹參、當歸、川芎、肉桂,用活血化瘀、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的藥物治療痹證。中醫(yī)虛勞是一類虛損性慢性病癥的總稱,以五臟虛損為根本,需平調五臟、情志舒暢等[30]。通過對390首方劑的篩選發(fā)現丹參-當歸藥對治療的虛勞多是由于氣血虧虛造成的。通過可視化網絡獲得治療虛勞的核心中藥為丹參、當歸、牛膝、肉桂、防風,用養(yǎng)血補血、益氣滋陰類藥物治療。
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Apriori 算法探討了含丹參-當歸藥對的方劑中最常用中藥為丹參、當歸、甘草、川芎、白芍等的用藥特點,主治病證為月經病、痹癥、虛勞病的規(guī)律分析?,F代臨床應用丹參-當歸藥對在防治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疾病等方面有較確切的療效。依據關聯性網絡發(fā)現含丹參-當歸藥對的方劑多治療婦科病癥和瘀血疼痛病癥,但其現代研究尚需進一步深入。該分析結果為探討丹參-當歸藥對的臨床合理用藥及其配伍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和科學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