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伯對周氏這個大家庭,如果按照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來區(qū)分,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他不止一次同我們這些侄輩談家史,要求每個成員過好五關(guān),即“思想關(guān)”“政治關(guān)”“親屬關(guān)”“社會關(guān)”和“生活關(guān)”。
《百年不了情:我與伯父周恩來相處的日子》(本刊有售,搶鮮價98 元)是一部從親屬角度近距離觀察、記敘世紀偉人周恩來的文獻性著作。作為周恩來的侄兒,周爾均從親歷者的視角,生動真實地記敘了周恩來一些鮮為人知的人生側(cè)面和工作情景。本文摘自書中第一章,有刪節(jié)。
七伯在歐洲勤工儉學和在中共南方局工作時,與我祖父和父親(周恩霔,周恩來的堂弟)互有通信,還贈給父親一些精致的工藝紀念品。
20 世紀70 年代中期,中國歷史博物館派杜魏華、李慧莊兩位同志到上海家中看望父親,希望他把這些珍品捐獻給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父親同我一起精心挑選了六件文物,交給杜、李二位同志。
第一件,是七伯在1921 年初從英國寫給二伯父(即我祖父)的一封長信。其中最重要的是這一段話:
倫敦為世界最大都城,地大北京四五倍,人口多七倍,交通復雜,人種萃聚。舉凡世界之大觀,殆無不具備,而世界之政治商業(yè)中心,亦唯此地是賴。故居倫敦者并不能周知倫敦,欲知倫敦,非專心致意于研究實驗不為功。故倫敦為世界之縮影,在倫敦念書,非僅入課堂聽講而已,市中凡百現(xiàn)象,固皆為所應研究之科目也。
七伯信中這一段話,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后,引起國內(nèi)研究黨史學者的極大重視。專家金沖及認為,七伯去歐洲勤工儉學的初衷,就是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實地考察學習,英國當時是世界上資本主義最發(fā)達的國家,是“世界之縮影”。那里的實際情況,正是七伯所企望的“凡百現(xiàn)象,固皆為所應研究之科目也”。事實上,他在英國和法國先后寫了《英國礦工罷工風潮之始末》《英國礦工罷工風潮之影響》《英國礦工總投票之結(jié)果》。他從中得出結(jié)論:“資本家無往而不為利,欲罷工事之妥協(xié)難矣。勞資戰(zhàn)爭,舍根本解決外其道無由,觀此益信?!?/p>
1960 年,周恩來、鄧穎超與侄兒周爾均、侄媳鄧在軍在中南海西花廳
正是這種現(xiàn)地考察和研究,幫助七伯確立了共產(chǎn)主義信念,并在當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我黨重要創(chuàng)建人之一。
第二件,是七伯在1939 年6 月22 日從重慶曾家?guī)r寄給我父親的家書。這封信雖然只有短短百余字,但七伯一改行云流水的書法,都是用端正秀麗的正楷書就,一筆不茍。凡是提及他生父(周貽能)、二伯母(我祖母)包括我父親的地方,一律空格、抬頭;自稱“兄”“嫂”時,則列于右側(cè)。在他生父生日的當天,七伯專門致信上海,向我祖母請安,同時表達對我父親的思念之情,充分展現(xiàn)了七伯對親情的關(guān)注和對傳統(tǒng)禮儀的重視。
第三件,是七伯在1922 年12 月9 日從巴黎寄給我父親的明信片。這是一張漂亮的新年賀卡,雖因年代久遠,紙質(zhì)變黃,但仍可以清楚地看見賀卡上的文字。1922 年12 月前后,正是七伯策劃旅歐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會見朱德同志并介紹他入黨期間。次年夏天,七伯就入住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17 號,專門從事黨團工作。這張明信片表明,在建黨初期的百忙之中,七伯還惦記著自己的堂弟。
第四、五、六件,是七伯從歐洲寄給我父親的工藝禮品。
當時共選擇了三件交付中國歷史博物館:一件是銀色金屬質(zhì)地的折疊式巴黎風景匣,匣內(nèi)裝有著名景點埃菲爾鐵塔等幾張照片;一件是仿象牙質(zhì)地的微型瞭望鏡,從視孔中可以看到巴黎風景畫;一件是德文商標的圖釘盒。
這三件工藝品,雖說是小禮物,但質(zhì)地精良、制作精細,在20 世紀20 年代的歐洲,想必價值不低。七伯在給我祖父的信中提到“初來此邦,人地既生疏,語言且多隔膜,置身倫敦則殊不知所何措手足”,他初到陌生的環(huán)境,用微薄的收入屢次購置珍品贈給遠在大洋彼岸的我父親,足見他對手足之情的重視!
據(jù)我觀察,七伯對周氏這個大家庭,如果按照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來區(qū)分,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
一方面,對清朝以前的封建家族,七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待,充分肯定祖輩中品行端正、廉潔自好的人士,強調(diào)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即使對屬于封建遺老的長輩,同樣恪守禮制,尊敬有加。
例如,七伯十分敬仰高祖周元棠(1791-1851)的為人和他的詩作。元棠公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 年)中秀才,后科場失意,以課徒為生。他一生甘守清貧,品行高潔,所著《海巢書屋詩稿》收錄有134 首詩詞,七伯視若珍寶,始終放在床頭枕邊,時時閱讀直到去世。
另一方面,七伯對周氏封建大家庭中的陰暗面則十分厭惡和痛恨,始終持否定態(tài)度。他不止一次同我們這些侄輩談家史,要求每個成員過好五關(guān),即“思想關(guān)”“政治關(guān)”“親屬關(guān)”“社會關(guān)”和“生活關(guān)”。其中的“親屬關(guān)”,就是要求我們同封建家族徹底劃清界限。
七伯尖銳地指出,我們周家歷代雖然不屬于富豪貴族和官僚資產(chǎn)階級,但也是一個帶著深刻印記的封建大家族。近代以來,隨著這個家族的衰敗破落,出現(xiàn)了一些紈绔子弟、游手好閑的無業(yè)游民和種種不良社會關(guān)系。我們作為周家后代,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正是從繼承家族傳統(tǒng)中的優(yōu)秀成分、摒棄一切封建糟粕和陋習出發(fā),新中國成立初期,七伯、七媽向侄兒女們提出了若干具體要求,我們把它歸納成“十條家規(guī)”: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假日或出差時順路去看看;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不得住西花廳;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七媽代付伙食費;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不許請客送禮;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生活要艱苦樸素;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guān)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這“十條家規(guī)”,體現(xiàn)了周家的家風和祖訓,周到具體,一目了然,是我們今天傳承學習周恩來精神的一個重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