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獨立以來始終對軍方抱有戒備之心,擔心軍事政變和軍人干政。印度的軍政制度確實阻止了軍人干政的發(fā)生,但也使得長期以來印度文官中缺少熟悉國防事務的專家。印度文官奉行不干涉軍隊內部事務的傳統(tǒng)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問題。
近日,據(jù)《印度教徒報》報道,12 月9 日,在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地區(qū)(中國藏南地區(qū)-達旺),解放軍與印軍發(fā)生沖突,雙方都有人受傷。印軍至少有20 人受傷,部分印度士兵甚至被打到骨折。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非法占領的中國領土,地處中印邊境東段,我們稱之為藏南地區(qū)。
印度《印刷報》報道,沖突具體地點在印度單方面認定的所謂實際控制線上,有250 名到300 名中國軍人參與,他們攜帶了帶刺的棍棒,金屬拳套,以及泰瑟槍(電擊槍)。最初有約50 名印度士兵與中國軍人發(fā)生沖突,雙方互相投擲石塊,隨后升級為使用棍棒等冷兵器較量。
印軍消息人士稱,印度方面至少有兩個不同部隊的士兵參與了沖突。印度軍隊在實控線附近的部隊,主要執(zhí)行巡邏任務,并且組成了若干個快速反應小組,以便在需要時對解放軍形成“人數(shù)優(yōu)勢”。同時,印度陸軍還在實控線之后的所謂“第二道部署線”安排了后備部隊,這是自2020 年加勒萬河谷沖突以來的全新部署。
加勒萬河谷沖突場景
12 月7 日,印度外長蘇杰生在印度國會上重申不會容忍所謂“中國單方面改變實際控制線的企圖”。而且不久前,美印兩軍還在距離中印邊界線100 多公里的地方進行了一場代號為“準備戰(zhàn)爭”的軍演,我外交部就此向印方表達了合理關切??紤]到這些因素,不排除這起沖突是美印預謀的,其目的就是要試探中國的反應。
從之前加勒萬河谷沖突的結果上來看,在邊境冷兵器沖突中,印軍基本上不是我軍的對手,傷亡人數(shù)明顯超過我軍。所以,此次我軍邊防部隊即使有人受傷,人數(shù)也必定少于印軍。在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發(fā)生后,我軍邊防部隊的冷兵器作戰(zhàn)裝備進行了進一步強化。不僅“大刀隊”多次在中印邊境附近亮相,而且我軍邊防部隊官兵普遍裝備了防爆服,完全足以應對印軍發(fā)起的冷兵器挑釁。
為什么印度又在邊境挑事?其實很簡單,是為了向美西方表明態(tài)度:印度不會靠向中俄。這要從印度最近接了俄羅斯的一個大單和印度對購買俄油的態(tài)度說起。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俄羅斯向印度發(fā)送了一份含500 多種產品的清單,以便為本國企業(yè)提供所需原材料和零件。報道認為,這是因為西方的制裁已經導致俄羅斯一些關鍵產品的供應受阻,所以俄方向包括印度在內的其他國家發(fā)送了一份所需的清單,而印度政府出于平衡貿易收支的考慮,非常愿意用這樣的方式促進對俄出口。路透社稱,俄羅斯的航空公司正在經歷嚴重的零部件短缺,與此同時,隨著全球汽車制造商紛紛退出俄羅斯市場,俄羅斯對汽車零部件的需求也很旺盛。
俄羅斯向印度拋出大訂單主要是為了平衡俄印貿易。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隨著印度對俄羅斯石油、煤炭和化肥的購買量飆升,印度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2022 年2 月24 日到11 月20 日,印度從俄羅斯的進口額增長了近五倍,達到290億美元。與此同時,印度對俄羅斯的出口額從24 億美元降至19 億美元。
印度不僅接了俄羅斯的大訂單,還繼續(xù)購買俄油從中賺差價。當?shù)貢r間12 月5 日,德國外長貝爾伯克訪問印度。她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說服印度加入西方對俄石油限價的行列。不過蘇杰生在同貝爾伯克會談后表示,出于對自身能源需求的考量,印度將繼續(xù)從俄羅斯購買石油。蘇杰生還特別提醒,實際上歐洲從俄羅斯進口的能源遠比印度多得多。而且印度低價購買的俄油主要不是滿足自身需要,而是經過加工后高價賣給了歐洲,從中賺取差價。
然而,這種對印俄雙方都有利的事情,美西方能高興嗎?當然不高興。而印度又不想失去美西方為遏制中國將產業(yè)向印度轉移的機會。面對這種兩難怎么辦?表示一下對中俄的冷淡,平衡一下就行了。
印度自獨立以來始終對軍方抱有戒備之心,擔心軍事政變和軍人干政。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印度高級文官們認為任命國防參謀長會讓軍事權力過于集中于一名高級軍官手中,會增加軍事政變的風險,于是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印度政府和議會擁有制定軍事預算的權力,限制軍費的過度膨脹;各軍種參謀長在任時間短,以防止某一位軍官長期擔任一個軍職。各軍種參謀長任期過短在客觀上造成了有改革抱負的高級將領沒有足夠的時間推動軍事改革。
為了進一步限制軍人權力,在尚未正式獨立的1946 年9 月,擔任印度過渡政府總理的尼赫魯就決定各軍種司令不再出任內閣成員,文職國防部長代替各軍種司令出任內閣成員。正式獨立后,印度進一步對國防部進行結構性改革,在國防部之下分別設立陸、海、空軍司令部。1955 年,印度取消了陸、海、空軍司令的職位,設置新的陸、海、空軍參謀長的職位。由此導致印度國防部長作為文職官員的權力被大大強化,同時各軍種參謀長實質上在扮演雙重角色,各軍種司令之前負責的行政事務被轉給了各軍種參謀長,而各軍種參謀長仍要負責軍事事務。原有的文官與軍隊職責清晰的軍政關系被改變。
印度的軍政制度確實阻止了軍人干政的發(fā)生,但也使得長期以來印度文官中缺少熟悉國防事務的專家。印度文官奉行不干涉軍隊內部事務的傳統(tǒng)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問題。印度文官并沒有積極主動地協(xié)調各軍種之間的矛盾,也沒有阻止軍事組織自主性的發(fā)展,印度國防部長等文職官員難以從軍事專業(yè)的角度對跨軍種問題和各軍種的矛盾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并制定專業(yè)的國防發(fā)展規(guī)劃。
另一方面,印度的職業(yè)軍人并不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政府一旦作出決定,軍隊就只能執(zhí)行。因此,印度軍隊有時也會在不了解政府決策的情況下提出一些軍事方案。例如,在2001 至2002 年與巴基斯坦的軍事對峙中,印度雖然下達了軍事動員令,但印度政府事先并未詳細詢問軍方的意見,而且也沒有明確印度希望通過軍事動員實現(xiàn)什么樣的政策目標。印度軍隊也不知道政府在什么情況下才會對巴基斯坦發(fā)動戰(zhàn)爭。印度軍隊實質上是在沒有清晰的政治目標的情況下執(zhí)行軍事動員命令的。
現(xiàn)在,印度不僅意識到了自身軍事改革面臨嚴重的滯后性,而且也清楚深化軍事改革的急迫性。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滑的影響,印度軍隊能否按照原定規(guī)劃完成預定的軍事改革目標依然需要進一步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