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潤 謝江平
(1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062;2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234)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再到“以人民為中心思想”,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論圖景逐漸豐富、延展,成為國家話語體系中的標識性內容。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作為關涉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的綜合理論被反復提及與闡發(fā),凸顯了該思想的多重意蘊與重要作用。我國學術界對這一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內涵特征、形成基礎、價值意蘊以及與相關論題的關系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如何解讀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內涵特征,是研究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起點。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不同學者基于各自研究的側重點分別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內涵特征進行了不同維度的闡述。
對內涵的研究有助于準確理解思想本身。學術界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內涵研究可以分為基本內涵與時代內涵兩種。從定義上看,基本內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對象自身的根本屬性的總和,時代內涵則指概念所反映的對象自身所蘊含的時代屬性的總和。對基本內涵的探討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觀點:韓喜平、鞏瑞波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的人民概念出發(fā),探究了在發(fā)展目的、發(fā)展主體、發(fā)展動力、發(fā)展方式、發(fā)展效果以及發(fā)展成果中人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強調人民在國家發(fā)展過程中的統(tǒng)攝性特質和導向性地位。[1]陳智指明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基本內涵的價值旨向,認為該思想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根本價值取向,以依靠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為根本途徑,以確保全體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為根本目標,[2]使該思想所具有的深刻的社會歷史觀和世界觀得以表征。從概念到觀念再到思想理論,基本內涵的抽象提煉意味著概念的語義指涉已然相對“成熟”,從而不斷推動思想本身較為普遍的、基礎的意蘊得以彰顯。在學界對該思想的基本內涵逐漸形成普遍共識的過程中,也隨之映襯著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發(fā)展樣態(tài)。
時代內涵便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新的歷史場域中獲得的新發(fā)展。張富文全面闡釋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演發(fā)的邏輯路徑,并將該思想新的時代內涵歸納為基本立場、基本動力、根本目的、評判標準“四位一體”的嚴密邏輯體系,集中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守正創(chuàng)新。[3]盛林從該思想具有的新的時代地位展開論述,剖析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系,明確該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頂層設計的內在邏輯,是衡量新時代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4]在新的關系范疇中探究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時代內涵。齊衛(wèi)平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將增進人民福祉的訴求與國家治理的目標內在地統(tǒng)一起來,賦予了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新的時代內涵。[5]在對時代內涵具有清晰和深刻的認識基礎上,部分學者自發(fā)或自覺地表征了該思想的歷史性意義。這就要求學者在面對各種現實條件相互交雜的背景時始終保持警惕,避免出現將偶然當作必然、將特殊當作普遍、將空想當作事實的認知偏差,積極地探尋主導性條件和決定性要素,把握好該思想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
特征是指某一事物可供識別的特殊的征象或標志。學術界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觀點:丁兆梅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整體性特征進行深入分析,認為這一特征“彰顯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tǒng)一、彰顯了人民整體利益與人民個體利益的高度統(tǒng)一”等多個方面的內容,[6]在個人與集體、當下與長遠、中國與世界等不同對象的關系中把握該思想整體的聯系,歸納出各個部分之間的統(tǒng)一性特征。李淑梅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包含著對人民具體、全面的理解,具有具體性和全面性特征,是對唯物史觀從現實的個人出發(fā)理解人民及其歷史創(chuàng)造作用觀點的繼承和發(fā)展,是為了應對黨長期執(zhí)政的考驗,破解深化改革的難題。[7]陳躍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在其生成過程中形成了傳承性與時代性的統(tǒng)一、發(fā)展性與共享性的統(tǒng)一、人民性與民族性的統(tǒng)一等三點特征。[8]朱文琦則圍繞思想的發(fā)展性特征進行討論,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在新時代的話語表達,具有發(fā)展理念的整體性、發(fā)展布局的全面性、發(fā)展舉措的協(xié)同性、發(fā)展過程的階段性四點特征。[9]楚向紅認為這一思想的發(fā)展性特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發(fā)展主體與共享主體的統(tǒng)一、發(fā)展目的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統(tǒng)一、發(fā)展價值論與發(fā)展方法論的統(tǒng)一。[10]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研究該思想的特征?;蚴菑恼w性特征著手把握思想的具體呈現形式,或是以人民為關鍵對象厘析核心要義的特性,或是就劃分的不同階段對特征作出歸納,或是以某一特征為中心展開深入研究。多樣化的視角展現了思想內蘊的豐富意涵,為觀察與比較思想的獨特性與普遍性提供有益參照。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形成發(fā)展,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方位,有其自身發(fā)展的邏輯與規(guī)律。學術界多從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淵源、歷史依據和實踐經驗三個維度,探討該思想的形成基礎。
整理分析發(fā)現,學術界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溯源主要可以劃分為重點來源類和多種來源類。重點來源類多指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來源,但在具體層面略有不同。如俞婷認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屬性和理論品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真正堅持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11]馮顏利、李懷征重點闡述了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的邏輯起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價值歸宿等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作用。[12]王天義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思想的繼承發(fā)展。[13]顧名思義,多種來源類是指將多種思想理論看作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基礎,例如諸鳳娟、趙華興認為該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最新中國化成果,是對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傳承揚棄,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發(fā)展歷程的智慧總結。[14]劉康在此基礎上補充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等的堅持和繼承,[15]許創(chuàng)強則增添了該思想借鑒和超越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內容。[16]
學術界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形成基礎進行了歷史梳理。梁偉指出,該思想繼承發(fā)展了毛澤東概括的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繼承發(fā)展了鄧小平提出的衡量改革開放成敗得失的四個標準,繼承發(fā)展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17]趙笑蕾認為,這一嶄新思想是新中國70年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社會主義發(fā)展不同歷史階段的形勢、任務,積極探索的理論成果。[18]曹文宏、濮瑞恬則認為該思想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集中體現了我黨一百年來與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艱辛歷程。[19]梁偉軍、劉書婷進一步劃分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歷史演進的四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1949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時期(1978~2012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至今)。[20]周明明從大歷史觀的視角進行論述,認為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重要論述是對170多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關于全人類的解放價值旨歸的進一步傳承,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以人民為初心”奮斗目標的新賦能,更是對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為人民謀幸?!敝螄碚r值追求的新詮釋。[21]
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凝聚的經驗智慧構筑成堅實的實踐基礎,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深化發(fā)展提供了現實依據和科學路徑。付海蓮、邱耕田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有其自身的生成邏輯,對中國共產黨人民利益至上觀念的詮釋與堅守是其生成的實踐邏輯。[22]吳愛萍指出該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70年的經驗總結,是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實踐啟示。[23]孫余余認為,該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社會發(fā)展方式的理論成果,其形成發(fā)展植根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實踐之中。[24]王宇翔、洪向華將實踐基礎分階段總結,強調以人民為中心走過了發(fā)動人民革命、建立人民政權、促進人民發(fā)展、實現人民幸福四個時期。[25]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思想,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智慧與心血。他從擔任基層黨的領導干部做起到成為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始終關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境況與現實需求。[26]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價值意蘊指的是該思想擁有的內在用途或能夠產生的積極效用?;谏鐣饕艿霓D變和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的社會背景,學者們從人民、國家、世界的邏輯進路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價值意蘊進行了總結和概括。
將人民作為主體、動力、歸宿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其最終的目標指向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學術界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價值意蘊的論述,也大多離不開該思想對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意義。比如,李淑梅通過分析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該思想的貫徹有利于促進每個人人生理想的實現和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從而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7]王榮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一種“向市場要潛力”“向供給端要動力”“向創(chuàng)新要紅利”的新發(fā)展模式,從而推動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的著力點在于人民、發(fā)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會發(fā)展新圖景的實現。[27]鄧純東指出,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fā)點、歸宿和黨的領導的根本目標,堅持這一原則有利于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制度,落實人民的主體地位,有利于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新需要、新期待。[28]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具有重要意義。魯品越指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全面貫徹于“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并由此形成一個價值理念體系,為解決我國主要矛盾、遵循客觀規(guī)律提供了各領域的治國理政方法論。[29]包俊洪認為,作為系統(tǒng)的科學思想理論與實踐方略,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黨治國理政實踐的核心內容和整體要求,是我國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30]曹秀偉認為,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群眾的切實感受作為治國理政的著力點,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深化改革和治國理政實踐具有重要意義。[31]也有學者指出,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找到了能夠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力量的最大公約數,為推動黨治國理政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提供了基本遵循,使全國各族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動偉大中國夢的實現。[32]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我國的實踐中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強大優(yōu)勢,得到了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tǒng)納扎爾巴耶夫、巴拿馬前總統(tǒng)巴雷拉、希臘前總統(tǒng)帕夫洛普洛斯等外國領導人的肯定和贊賞,顯示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為解決時代難題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的價值引領,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發(fā)展和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陳巧玲認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有利于貫徹共享發(fā)展理念,將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世界共享,推動新時代人類社會發(fā)展,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33]段光鵬、王向明論述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與世界各國人民實現自身夢想的內在聯系。在遵循科學的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該思想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切實需求出發(fā),形成凝結各國共同的價值指向和價值追求的思想主張,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實現人類夢想的美好世界。[34]
黨的二十大以來,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這一命題價值意蘊的研究成為了國內學者著墨更多的問題。學界的研究探討既涉及宏大的政治敘事,也有微觀的個別要求,既突出了國家建設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發(fā)展旨向,也彰顯了在世界各國面前中國的責任與擔當,展現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多方面的價值意義。
在研究過程中,學者們也嘗試跳出傳統(tǒng)的分析范式,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與其他相關論題的關系進行探討,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人民為中心的關系在學術界進行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普遍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韓喜平、鞏瑞波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認為它們都是黨和國家關于發(fā)展的價值、方式和戰(zhàn)略的正確選擇和重大部署,在本質上是辯證統(tǒng)一的。[1]張?zhí)瓘姆椒ㄕ搶用娴贸鼋Y論:黨的工作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經濟建設則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35]
關于以人民為中心與以資本為中心的關系,有的學者從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制度的本質區(qū)別來探討,還有的從價值取向、發(fā)展道路等視角進行論述。張恂、呂立志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從根本上消解并超越了資本權力以資本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構建起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36]馮金華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和以資本為中心是完全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也是完全不同且根本對立的發(fā)展理念。[37]
學術界普遍認同“為人民服務”與“以人民為中心”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比如韓迎春、曹一鳴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科學回答了國家建設發(fā)展中的根本目的、動力、趨向等問題,是對與其一脈相承的“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38]鄭子君、周文彰也贊同此觀點,指出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民為中心”的演進過程表明,黨的宗旨的內涵和要求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fā)展。[39]
學術界通過嚴格審視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與相關論題的關系,或是辯證統(tǒng)一,或是超越發(fā)展,或是一脈相承,在多重關系中整體把握該思想的內容,并從本質層面、話語層面、制度層面、目標層面進行不同的劃分澄清,側重從歷史經驗中反觀現實要求,在新的課題中加深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研究,以期開展更為立體、全面的研究。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厚成果,對從整體上把握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但也存在著部分研究政治性特征較強、創(chuàng)新性不足、重復性高的問題,學理性研究還需增強;理論論述多、措施應用少,對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路徑研究存在不足;綜合性研究的數量較為有限、水平參差不齊,需要進一步開闊研究視野和豐富研究方法。
全面分析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國內部分學者更傾向對重要講話進行描述性解讀,研究成果的政治性較強和重復性較高,學理性闡述和論證略顯不足,需要注重政治性和學術性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此外,多數研究成果在內容上過于求全,對具體領域和重要觀點的精細研究還較為薄弱,研究的問題性和針對性還不到位,對于核心領域還存在分析不足、研究不透、論述空泛等問題,亟需重點突破。比如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發(fā)展階段問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與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等其他衍生思想的關系問題,以及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產生發(fā)展的時代條件問題,缺少深層次的學理分析。因此,學者們還需要在學科理論基礎上進行更加專業(yè)、更具深度、更有高度的研究。[40]
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并改造主觀和客觀世界。關于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現路徑研究,部分學者也有涉及,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提供了一定的路徑選擇。但是,深入分析可以發(fā)現,可視化的研究數量略顯不足,提出的實踐路徑中有的較為宏大而忽視了具體落實,有的則較為空洞而偏離了現實,未能形成系統(tǒng)性與整體性結合、理論與社會現實真正切合的實踐路徑。另外,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過程中,關于是否存在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的探討也較少。因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路徑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緊扣時代之問,從中國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深刻領會這一重要思想,著力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強學術研究的現實關照,推動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實踐路徑的建構。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術界研究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大多采用文獻研究法,探討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內涵特征、形成基礎等基本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初期的研究要求。但是隨著這一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僅僅依靠文獻展開探究會使研究成果略微單一,缺乏理論創(chuàng)新。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應鼓勵學者在正確把握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基本內容的前提下,采用學科交叉法等多種研究方法開展綜合性研究,推動該思想與更多領域深度融合、具體運用、有序推廣成為該思想的主要發(fā)展方向。同時,學者們應特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將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相關理論結合起來,增強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形成跨學科的研究視野和多樣化的研究方法,生成更多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成果,彰顯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所具有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