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穎戈
摘 要:于2020年成立的陜西師范大學大學生皮影藝術協會作為皮影藝術在校園傳承中的重要社團載體,三年來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皮影藝術實踐活動,探索出了以傳承為體、以創(chuàng)新為翼的皮影文化學習與傳播之路。本文以陜西師范大學大學生皮影藝術協會為例,探究皮影藝術在高校社團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皮影藝術;高校社團;非遺;傳承;創(chuàng)新
2022年12月15日,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觸摸歷史 創(chuàng)新傳承”——非遺融合創(chuàng)新與傳承發(fā)展優(yōu)秀案例入選名單,在“非遺進校園”類十大典型案例中,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六維一體”傳承皮影藝術 培根鑄魂增強文化自信——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皮影藝術進校園典型案例》榮登榜首,是陜西高校唯一入選案例。其中,于2020年成立的陜西師范大學大學生皮影藝術協會(以下簡稱“皮影社”)作為皮影藝術在校園傳承中的重要社團載體,三年來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皮影藝術實踐活動,在為培養(yǎng)皮影人才創(chuàng)造條件、為傳承皮影藝術貢獻力量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皮影藝術進校園的重要平臺。
如何保護傳承原汁原味的皮影戲,如何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適應新時代的皮影演藝模式,如何使皮影這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少年群體中重新煥發(fā)生機與活力,皮影社在皮影藝術實踐活動的持續(xù)開展中探索出了以傳承為體、以創(chuàng)新為翼的皮影文化學習與傳播之路,讓青少年觀眾從臺下走到臺上,從幕前走向幕后,從當下走入歷史,使皮影的文化氣質及精神內核在層層深入、抽絲剝繭的認識中得以展現,向內而生,向外而行,在自內而外的改變中做到自外而內地吸引當代青少年,帶動陜西皮影在校園和社區(qū)的廣闊天地中振翅翱翔。
一、向內而生——傳統皮影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一)田野調查與科研成果
皮影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2011年11月27日,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陜西是中國皮影藝術的發(fā)祥地,陜西皮影包括東、西、南、北四路,是中國乃至世界皮影的源頭,在皮影藝術發(fā)展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和重要的意義。但是一方面由于皮影藝術目前仍停留于民間性和原始性的傳承傳播,另一方面由于皮影藝人大多年歲已高,皮影藝術的資料搜集與整理顯得格外緊急與必要。
因此,皮影社成立后,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陜西師范大學皮影藝術高級研修班的舉辦為契機,于2020年12月組織社團成員集中對來自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山東、山西、河北、云南、浙江、湖南等10個省份的45名非遺傳承人進行采訪,并對采訪視頻進行后期處理和制作,整理為資料留存。同時,為了使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皮影藝術,皮影社面向全校學生組織了“青年話傳承”皮影民俗書目研讀分享會,對《土門日記——華縣皮影田野調查手記》《雕光刻影》《皮影》《中國皮影》等專著進行深入研讀,進一步增進了同學們對皮影的認識。以此為基礎,皮影社于2021年暑期組織師生團隊分成四組分別對陜西東、西、南、北四路皮影進行田野調查,經整理后完成了20萬字的《陜西皮影傳承人口述史》。
結合理論學習和實踐所感,皮影社在陜西省文化館《百花》雜志皮影專欄中發(fā)表了大學生撰寫的傳承心得50余篇,并圍繞皮影目前的困境及其可能的傳承方式的創(chuàng)新進行探索和研究,完成了《皮影傳承,何以解困?》《文化自信視域下民間藝術影響力提升研究——基于華縣皮影在原生環(huán)境中的品牌傳播調查》《非遺手工藝融入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改革調研》《非遺“大風車”——革命老區(qū)鄉(xiāng)村振興計劃》《“藝海拾‘遺,影戲傳情”〈少年英雄王二小〉皮影戲原創(chuàng)劇目創(chuàng)作項目》等多個以皮影為研究對象的科研作品,在“互聯網+”“挑戰(zhàn)杯”等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為皮影的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作出了努力。
(二)課堂開展與皮影傳承
為了學習原汁原味的皮影戲,皮影社邀請了渭南市華州區(qū)(即以前的華縣)和西安本地的非遺傳承人為成員們開展一周一次的專題授課,唱腔、樂器、簽手、雕刻四門課程同時開展,社團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專業(yè)特長任選一門課程學習。在前期的課程開展中,由于年歲已高的老藝人基本上都習慣性地采用了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授課方式,且民間戲曲的唱腔具有自由性和隨意性的特點,沒有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和成熟的課程資料,再加上初學的“入門難”和排課的“時間少”這兩個問題,社團成員的學習進度難以按計劃推進,學習熱情也有減退的趨勢。
“窮則變,變則通”,在老藝人和社團成員的積極摸索與相互配合下,口傳心授的皮影戲傳統傳承模式逐漸創(chuàng)造性轉化為“有資料參考”“有方法總結”“有分層教學”的現代教學體系。首先,學生將老藝人的表演整理成文圖或音頻資料作為學習參考,如在老藝人演奏時,具備良好音樂素養(yǎng)的學生聽音扒曲,雙方配合得到戲曲曲譜;其次,在老藝人的經驗總結和對資料的整理總結下,社團成員歸納演藝規(guī)律,如學生將皮影戲的演奏規(guī)律歸納為“干鼓密集定節(jié)奏,鑼镲跟著干鼓走;梆子錯落擊重拍,弦樂時時應梆音”;最后,在前兩者的基礎上,經過老藝人的指導,學生劃分出適于不同學段、不同學力、不同要求的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和資料,如據上述規(guī)律譜寫的適于初學者演奏的鼓譜使演奏者好記易上手的同時還方便了操縱皮影的表演者辨別?!白儎t通,通則久”,實踐證明,社團成員與藝人們協作共同開發(fā)出的教學模板使得皮影戲的傳承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走向了規(guī)范、科學與專業(yè),推動了皮影藝術的更新與完善。
(三)劇目創(chuàng)新與公益展演
綜觀皮影戲的傳統劇目(傳統故事如《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封建俗說如《王小趕腳》《賣雜貨》《審妻》,革命劇目如《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等),其劇情普遍陳舊過時,內容過于簡單,篇幅較為短小,不具備吸引當下青少年的特質。為解決這一問題,皮影社每年度面向全校同學征集原創(chuàng)皮影劇本,形式分為傳統戲劇和現代小品劇兩種,可基于教材、現實事件、中外寓言、地方童謠等進行改編,大賽優(yōu)秀作品將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經劇協部改編加工、雕刻部畫圖雕刻、演藝部演唱伴奏、簽手部設計操縱,最終由皮影社骨干成員組建的大學生皮影劇社呈現皮影劇目并公開演出。
在校內,皮影社每年舉辦皮影藝術表演實踐課程的大型匯報演出和皮影藝術雕刻實踐課程的優(yōu)秀作品展,同時,大學生皮影劇社連續(xù)三年登上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藝術展演、文學院迎新晚會、大學生文化節(jié)等各類大型活動的舞臺,增進了本校學子對陜西皮影的了解與熱愛;在校外,大學生皮影劇社從起初應邀走進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展“皮影進校園”活動,到逐漸走出去到西安市內的中小學和社區(qū)以及西安市外如銅川市照金鎮(zhèn)北梁紅軍小學等地進行公益演出,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廣大青少年的心田。此外,大學生皮影劇社與周邊高校深入開展學習與交流活動,輻射帶動皮影藝術在陜西高校間的傳播,讓文化傳承真正深入人心,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二、向外而行——新時代皮影的宣傳與推廣
(一)探索“皮影戲+課本劇”語文教學新模式
陜西師范大學肩負著培養(yǎng)人民教師的歷史重任,其中,語文教師的培養(yǎng)事關“為誰培養(yǎng)人,怎樣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的歷史重任?!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重點提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應“選擇有利于組織和實施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的優(yōu)質資源,構建開放多元的教學資源體系”,“學校要整合區(qū)域和地方特色資源,設計具有學校特色、區(qū)域特色的語文實踐活動,落實學習任務群的目標要求,增強語文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課程實施的開放性?!盵1]近年來,在社團指導老師孫清潮、王秋婷的帶領下,皮影社倡導社員演出皮影課本劇,就是立足于陜西本土資源對“皮影戲+課本劇”語文教學新模式的探索,力圖提高未來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皮影課本劇《英雄王二小》即為這種探索的實踐成果,該劇是在皮影傳承人的指導下由皮影社成員自編自制自導自演的皮影原創(chuàng)劇目,旨在讓青少年既于“學語文、懂皮影”中拓眼界、長知識,又于文化傳承中學精神、悟思想。在劇協部將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的課文《王二小》改編為相應的劇本后,皮影社聘請皮影傳承人從影偶雕刻、挑簽,到演唱、彈奏等手把手教大學生學習相關技藝,同時發(fā)揮文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等學生的專業(yè)特長,在向傳承人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譜曲、填詞等,最終完成該劇的創(chuàng)作。目前該劇已在大中小學、幼兒園等公開演出十余場,獲得師生一致好評。
皮影社以倡導大學生自編自制自導自演皮影劇的方式,努力在未來的人民教師和文化工作者中培養(yǎng)新型的皮影傳習人群,鼓勵他們今后在課堂上創(chuàng)新運用皮影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手段表現課文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情懷和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畢業(yè)以后,他們將會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無數中小學生的心靈里,薪火相傳的文化傳承必將在基礎教育戰(zhàn)線和文化建設領域開花結果,為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作出新貢獻。
(二)探索“皮影雕刻+新創(chuàng)意”主題文創(chuàng)新產品
在陜西的東、西、南、北四路皮影中,以華縣皮影為代表的東路皮影最為古樸,被譽為“中國皮影的開山鼻祖”,于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華縣皮影雕刻精美,皮影社邀請華縣皮影非遺傳承人汪海燕為傳承老師,全過程教授社員學習“推皮走刀”的傳統皮影雕刻技法及萬字、十字、雪花、團花等傳統的雕刻紋飾。同時,社員在汪氏皮影鮮明的創(chuàng)新思想影響下,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實現了皮影的現代表達,作出了題材內容創(chuàng)新、作品規(guī)格創(chuàng)新、風格創(chuàng)新、敷色創(chuàng)新、造型創(chuàng)新、跨界創(chuàng)新的雕刻實踐,嘗試以創(chuàng)新為風吹去歲月浮塵,讓沉淀千年的美煥發(fā)新機。[2]
在此基礎上,皮影社雕刻部成員結合傳承人群特點,把握活動開展契機,探索創(chuàng)作以題材內容和雕刻材料為創(chuàng)新重點的皮影雕刻文創(chuàng)產品,以圖在興趣吸引中推介和展示皮影藝術。2022年11月,在陜西師范大學“長安題葉,翰墨傳情”第二屆手寫銀杏葉書簽活動中,皮影社作為承辦方之一,組織社員在現場的方寸銀杏葉上輕旋刻刀盡顯刻工精微,將皮影的經典形象呈現在葉片上,塑封之后便成為一件件精致小巧的藝術品,可作書簽或掛件。這種將皮影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吸引了在場幾乎所有人的目光。在社員的指導下,同學們紛紛拿起刻刀,開始了在質地較軟的銀杏葉上體驗皮影雕刻刀法的嘗試,并逐漸過渡到在真正的熟牛皮上認真練習,在這一過程中增進了對皮影藝術的了解和喜愛。從葉子到牛皮,不僅是材料質地的變化,更是非遺文化逐漸深入人心的體現。2023年4月,在接到西安航天城第五幼兒園非遺進校園的邀請后,社員們針對兒童的喜好,將常見的動畫形象加以皮影元素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并在牛皮上雕刻出一寸見方的小型皮影人偶,鉆孔穿繩后便是孩子們喜歡的皮影掛件。
“致廣大而盡精微”,皮影社從日?;顒拥男√幹?,精準施力,把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將非遺轉化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以興趣為抓手努力擴大皮影藝術的影響力,增強非遺文化的生命力。
(三)探索“皮影演藝+新科技”傳播傳承新形式
在沒有數字娛樂方式的過去,皮影戲因兼?zhèn)渌囆g性、通俗性和娛樂性曾深受觀眾喜歡,但是在更新迭代、精彩紛呈的新媒體時代,傳統的皮影戲顯然難以適應當下的傳播方式。近年來,將傳統的皮影藝術進行數字化處理成為創(chuàng)新非遺傳承方式的研發(fā)熱點,力圖通過網絡、多媒體等手段的處理、傳播和推廣,為傳統皮影的發(fā)展帶來新的生命與活力。依托陜西師范大學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陜西皮影)傳承基地資源,皮影社立足新文科建設將新時代非遺傳承與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積極探索運用現代科技演繹皮影藝術,挖掘皮影自身的魅力,打造傳統藝術的新科技之潮。
一是組織文學、編導、美術、音樂、播音等相關專業(yè)的老師和學生形成“老師+學生+傳承人”的60余人的創(chuàng)作團隊,將學校對口扶貧幫扶地——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的民間故事,經過改編,制作了12集非遺動漫《神奇的嵐皋》,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培養(yǎng)新文科人才的同時探索了“非遺+動漫”創(chuàng)新形式。二是推進數字非遺交互體驗平臺研發(fā),內容涉及秦腔、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節(jié)日等,表現形式有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體感交互、觸摸交互等,在“文化+科技”融合實踐中拓展了非遺的表現方式,增強了非遺的跨時空體驗。三是組織畢業(yè)年級學生實習期間深入非遺傳承人工作坊采訪,在新聞與傳播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將傳承人的執(zhí)著和堅守寫成故事、編成劇本、拍成短視頻,推動“非遺+新媒體”的傳播實踐。四是推動皮影戲與電子多媒體交響樂融合,豐富皮影戲曲的現代音樂表達,在音樂專業(y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創(chuàng)作與演出,開辟了“皮影戲+新音樂”的特色實踐。
這些“皮影演藝+新科技”傳播傳承新形式的探索,將現代美學融入傳統藝術,使傳統皮影戲與現代元素相碰撞,既豐富了傳統皮影的現代化表現形式,增進了現代人對傳統皮影的接受,又為新文科建設貢獻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新文科學生提供了眾多的教學實踐機會,在興趣引導和綜合實踐中切實推動皮影的創(chuàng)新傳承和創(chuàng)造轉化。[3]
三、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9月考察陜西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時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xù)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盵4]并在2023年3月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發(fā)表主旨講話強調:“我們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盵5]
2023年5月首屆中國-中亞峰會于西安舉行,這座文韻悠遠的千年古都再次成為世界焦點,非遺皮影也在中外來客前大放異彩。以陜西皮影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璀璨結晶,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很高的藝術價值。直至今日,詩人泰戈爾1924年在清華大學演講中的發(fā)問依然發(fā)人深?。骸澳銈冇惺裁词强梢詮淖约旱拿褡謇锬贸鰜硭徒o這個世紀的禮物?”時代在發(fā)展,潮流在更迭,種種新興文化輪番登場,古老的非遺文化逐漸在時間中蒙塵,似乎逐漸被人們遺忘。作為傳承非遺的高校興趣社團,皮影社銘記自身文化,繼承優(yōu)良傳統,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肩負著傳承、傳播、發(fā)展皮影文化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以青春力量傳唱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發(fā)揚光大的時代之聲。
(陜西師范大學)
基金項目:陜西師范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210718043)。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3-55.
[2] 孫清潮.弘揚汪氏皮影的當代價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1-24(6).
[3] 孫清潮.基于非遺普及教育的高校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J].百花,2021(7):53-55.
[4] 習近平在陜西榆林考察時強調:解放思想改革創(chuàng)新再接再厲 譜寫陜西高質量發(fā)展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1-09-16(1).
[5] 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