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曉
(菏澤市廣播電視傳播服務中心,山東 菏澤 2740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fā)展,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逐漸改變著各個領域,廣播電視網絡(以下簡稱廣電網絡)安全是其中之一[1]。廣電網絡在現代社會中不僅傳遞信息和娛樂內容,還連接著各種設備和系統。本文旨在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廣電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對威脅檢測和預防、智能安全監(jiān)控和響應等具體應用進行詳細分析。
人工智能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模擬人類智能的技術[2],是一門研究如何使計算機能夠模擬和執(zhí)行人類智能任務的新興科學技術門類,致力于開發(fā)能夠感知、理解、學習、推理、決策和與人類進行交互的智能系統[3]。人工智能可以分為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兩種類型。弱人工智能是經過訓練并專注于執(zhí)行特定任務的人工智能,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動駕駛等。強人工智能是指具有與人類相當或有所超越的人工智能,有自我意識,有能力解決問題、學習和規(guī)劃未來。目前,強人工智能研究仍然是理論性的,沒有實際的例子。人工智能技術的特點如下。
第一,自主性和自適應性。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進行學習、推理和決策,無須人類的干預和控制,還可以根據環(huán)境和數據的變化,調整和優(yōu)化自身的模型和策略,以適應不同的任務和場景。
第二,智能交互和大數據處理能力。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等技術,與人類進行智能交互,提供更加友好和便捷的用戶體驗。人工智能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可以處理大量復雜的數據,挖掘其中的規(guī)律和價值。
第三,學習能力和實時響應。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技術,從數據中學習知識和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性能和能力,還可以實時響應和處理各種任務和問題,提高決策和執(zhí)行的速度和效率。
廣播電視網絡是傳播信息和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基礎設施[4]。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廣播電視網絡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安全威脅,如黑客攻擊、病毒感染、數據泄露及內容篡改等。為了有效地防范和應對這些威脅,人工智能技術在廣電網絡安全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方法,對廣電網絡的狀態(tài)、行為、事件進行智能分析和處理,提高廣電網絡的安全性能和管理水平。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構建多層神經網絡模型,自動從大量的網絡數據中學習特征表示,具有強大的威脅檢測和預防能力[5]。在廣電網絡安全中,人工智能技術用于網絡流量分析、異常檢測、入侵防御、惡意軟件識別等方面。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實現準確的網絡行為識別和異常事件檢測,用于網絡安全態(tài)勢感知,輔助廣電網絡的監(jiān)控和預警。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利用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等技術生成對抗樣本,用于網絡攻防演練,提高廣電網絡的安全防護能力。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用于惡意軟件的識別和清除,通過深度學習等技術,對惡意軟件的特征和行為進行學習和分析,實現對惡意軟件的快速檢測和有效隔離。
人工智能技術在提高廣電網絡安全方面的應用還體現在智能安全監(jiān)控和響應方面[6]。該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廣電網絡安全防護的能力和水平,實現安全可靠的廣電網絡運行效果。相關實踐表明,智能安全監(jiān)控和響應技術可以在廣電網絡遭受攻擊或發(fā)生異常情況時發(fā)揮及時的預警和應對作用,為網絡的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可以根據廣電網絡中安全事件的特征和規(guī)律開展相應的分析和處理工作,對網絡中的安全威脅進行準確的識別和評估,并在受到策略驅動后,快速地執(zhí)行相應的安全措施,使網絡安全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復。在智能安全監(jiān)控和響應技術的支持下,廣電網絡可以實現自動防御和修復的功能,進而使網絡更好地抵御各種安全風險,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可信的廣電網絡。
人工智能技術在廣電網絡安全中的應用,不僅涉及對網絡攻擊的防御和檢測,還涉及廣電網絡中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保護。廣電數據包括視頻、音頻、文字及圖片等多種形式的內容,是廣電行業(yè)的核心資產,也是廣電用戶的重要權益。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廣電數據進行加密、脫敏、水印等處理,以防止數據在傳輸、存儲或使用過程中被非法獲取或利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廣電數據進行分類、標簽、權限等管理,以實現數據的最小化和最優(yōu)化使用,避免數據的過度收集或不必要的共享。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對廣電數據進行監(jiān)測、審計、溯源等操作,以發(fā)現和追責數據的安全和隱私問題,提高數據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人工智能技術在廣電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中的應用,不僅有利于提升廣電行業(yè)的競爭力和創(chuàng)新力,也有利于維護廣電用戶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益。因此,廣電行業(yè)應該積極探索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同時要注意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和可靠,為廣電網絡安全建設貢獻力量。
人工智能技術雖然可以提高廣電網絡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但也可能帶來新的安全威脅和挑戰(zhàn),比如數據泄露、算法攻擊、模型欺騙等。數據泄露是廣電網絡中的敏感數據被非法獲取或泄露給第三方,可能導致用戶的隱私、財產或安全受到損害。算法攻擊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漏洞或缺陷,對廣電網絡中的算法進行篡改、欺詐或破壞,可能導致廣電網絡的功能失效或錯誤。模型欺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不完善或不穩(wěn)定,對廣電網絡中的模型進行誤導、干擾或欺騙,可能導致廣電網絡的判斷失準或偏差。因此,廣電網絡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要加強安全防護措施,確保數據的完整性、隱私性和可信性,防止人工智能技術被惡意利用或操縱。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強數據的加密、備份和審計,防止數據被竊取或篡改;加強算法的設計、測試和更新,防止算法被攻擊或破解;加強模型的訓練、驗證和優(yōu)化,防止模型被欺騙或干擾;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標準、規(guī)范和評估,提高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人工智能技術在廣電網絡中的應用,涉及廣大用戶的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要遵循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尊重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和隱私,防止人工智能技術造成不公平、歧視或侵權等問題。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遵守行業(yè)的倫理道德,保證人工智能技術的可解釋性、可控制性和可負責性,防止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的價值觀和社會秩序造成負面影響。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遵守國家和地區(qū)關于廣電網絡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法律法規(guī),比如《廣播電視法》《網絡安全法》《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等;尊重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明確告知用戶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目的、范圍和后果,征得用戶的同意和授權,不強制或誘導用戶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和隱私,遵循最小化、必要性、合法性及正當性的原則,不收集、使用、傳輸、存儲、共享、銷毀用戶的個人信息和隱私,除非經過用戶的同意或法律的許可;防止人工智能技術造成不公平、歧視或侵權等問題,避免使用有偏見或歧視的數據、算法或模型,避免對用戶進行不合理的分類、排序或推薦,避免侵犯用戶的名譽、肖像及知識產權等合法權益;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決策過程和結果可以被人類理解和監(jiān)督,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行為和目標可以被人類控制和調整,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者和開發(fā)者可以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和后果承擔責任。
人工智能技術是一種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分析、推理和學習能力的科學技術,可以為廣電網絡安全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然而,人工智能技術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風險,如數據偏差、無意的歧視、透明度和問責制等,這些問題需要引起廣電網絡安全領域的重視和關注,從而實現廣電網絡安全的動態(tài)化、智能化和可持續(x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