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懂孩子 積極養(yǎng)育(學前)》
高閏青 張燕子 宋萍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6/49.00 元
高閏青
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河南省高等學校教學老師。
本書選取幼兒時期的八大典型問題,每章由名人名言、案例、原因分析、知識導讀、專家支招、親子互動拓展、推薦閱讀等七部分構成,在指導方法中貫穿積極行為習慣的簡單設計,淺入深析,讓讀者在真懂孩子的基礎上,從簡單入手,設計自己的積極習慣,對孩子進行積極養(yǎng)育。
愛“搞破壞”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3~6 歲的男孩子往往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比如在家里亂涂亂畫,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但是,孩子搞破壞只是表象,背后隱藏著不少原因,需要家長靜下心來認真探究和分析。
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當他們會走會跑,小手逐漸靈活,視野更加開闊時,他們探索世界的能力也隨之增強。他們對不理解的事物、沒見過的情況都有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摸摸、看看、聞聞、嘗嘗,弄個明白。他們不僅喜歡拆卸東西、亂摸亂動,還喜歡提出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刨根究底地追問。如果孩子對事物的探究得不到滿意的結果,他們的內(nèi)心就不會平靜下來,這會促使他們反復地進行探究。孩子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發(fā)展特點會使他們做出一些看似具有“破壞性”的舉動。比如,壯壯對玩具機器人、鬧鐘、手電筒等物品進行拆卸。再如,有的孩子把金魚撈出來包在手帕里,是擔心金魚會被凍死;把鹽倒在水里,是覺得鹽有點臟,想洗干凈等。這些行為雖然“幼稚”,但如果家長能俯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便能對其行為的動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其實,孩子的這些“破壞”行為也是他們學習、探究的方式。孩子的智力發(fā)育需要不斷接受新信息的刺激,他們往往通過四處探尋各種事物來滿足這一需求。所以,在家長看來,他們毀壞了一件物品,但孩
子卻從中調(diào)動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他們沉浸在探索中,并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尋找答案。
學前兒童正處于身心發(fā)育階段,他們手、眼、腦之間的配合還不協(xié)調(diào),大腦分析事物的能力不足,因而是一個“笨拙”的探索者。也就是說,孩子有一些“破壞行為”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由于能力有限,尚未學會良好的“控制”,結果事與愿違。3~6 歲的孩子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手腦配合能力都還沒有發(fā)展成熟,在嘗試做事情或是玩耍的時候,他們不能夠預估和掌控好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尚未掌握物品的使用方法,常會不假思索就行動,結果往往“力不從心”,容易出現(xiàn)一些小意外和麻煩。比如,孩子尚不能很好地調(diào)控自身的力氣去完成某件事,很可能會出現(xiàn)東西沒拿好結果摔壞了,或是力氣過大把東西弄碎了。這一不斷嘗試的過程,也是孩子不斷學習的過程。
好模仿是孩子典型的心理特征,模仿行為是幼兒期常見的一種行為表現(xiàn),也是幼兒學習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尤其是父母。幼兒期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低,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值得模仿,大人怎樣做,他們也會機械地跟著學。比如然然看見大人做什么,她也不假思索地學著做,從而導致了諸多“破壞”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孩子好模仿一方面是源于其強烈的好奇心,通過模仿探究周圍事物從而滿足自己對成長的渴求;另一方面是想走進成人的世界,了解成人的生活。此外,大眾傳媒如電視、電影、錄像等,對孩子的教育導向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有些不太健康的內(nèi)容極易腐蝕孩子的心靈,導致孩子錯誤地模仿一些不良習氣和行為。
由于孩子的情緒易外露,沖動、自控能力差、心理發(fā)展不成熟,當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受到欺負或者不公平對待時,孩子會表現(xiàn)得十分氣憤,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通過扔、砸玩具等破壞行為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比如,為了買新玩具而故意弄壞舊玩具;家長忙于工作而不陪自己,就把他們的電腦摔壞等。這種情況在被溺愛的孩子身上最多見。被溺愛的孩子多表現(xiàn)出任性、自私、蠻橫、霸道等特征,一旦事情不如愿,便會破壞東西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要挾家長以達到個人目的,或者故意給家長搗搗小亂,其根本目的是引起家長的注意。
此外,孩子有時會產(chǎn)生嫉妒或報復心理,從而在行動上出現(xiàn)破壞行為。比如,毛毛的爺爺給弟弟買了新書包,毛毛就故意剪壞書包;球球被同伴欺負卻又打不過對方,就扔掉同伴的玩具。這其實是他們在心理上得到平衡的方式。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xiàn),它既給孩子帶來了心中的苦惱,也影響孩子與他人正常的交往,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由于嫉妒而產(chǎn)生破壞行為的主要是那些能力強、喜歡爭強好勝的孩子,他們表現(xiàn)突出、常受表揚,是眾人關注的焦點。針對這類孩子,應引導他們學會欣賞他人,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鼓勵孩子互相學習,體驗合作的成功和快樂。
歸根結底,幼兒心理發(fā)展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不太會從他人視角看問題,進而可能導致種種不同原因的破壞行為。家長要意識到這些“破壞行為”產(chǎn)生的真正原因,并進行適度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