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故事·第二輯”
趙燕姣 侯環(huán) 等著
濟南出版社/2021.7/615.00 元
趙燕姣
山東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先后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山東省社科重點項目等。已出版專著《博物館里的中國:揭秘消逝的文明》。
侯環(huán)
濟南大學(xué)副教授,長期從事濟南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著有《鵲華意象的當代意義:濟南歷史文化與泉水文化研究論稿》《名士臨泉》等。
本叢書通過橫向上的不同切入點,對濟南人文歷史遺存進行了縱向的通俗解讀,全面而又藝術(shù)性地展示了濟南獨具特色的歷史變遷、文化個性、社會發(fā)展,為廣大讀者在文化層面上認識和了解濟南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渠道和載體,促進了濟南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
濟南的山水,尤其是華不注,確實有靈。到了唐代,它又遇到一位大詩人李白。
清代濟南府淄川縣學(xué)者、詩人王培荀在《鄉(xiāng)園憶舊錄》中說:“濟南固多名士,流寓亦盛。如唐之李、杜,宋之蘇、黃、晁、曾,無不游覽流連。國初,顧亭林、張祖望、閻古古、朱竹垞皆以事久住。學(xué)使則前明薛文清、王文成,一代大儒。我朝則施愚山、黃昆圃,一世文宗。以此提倡,人物風(fēng)雅安得不勝?”
這段話語精辟地概括出濟南的一個特征:名士之城,風(fēng)雅之區(qū)。
唐代大詩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又號青蓮居士。他一生浪跡山水,游遍祖國名山大川。濟南秀麗的湖山風(fēng)光、淳樸的風(fēng)土人情和濃厚的文化氛圍都曾令這位大詩人流連忘返,并給后人留下了贊美濟南湖光山色的諸多詩篇。
李白開元二十四年(736 年)由湖北移家東魯,寓居任城(今山東濟寧),直到乾元二年(759 年)將兒女移往楚地,在山東寄家時間長達二十余年,山東可以說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如杜甫在《蘇端、薛復(fù)筵簡薛華醉歌》詩中說:“近來海內(nèi)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將李白稱為“山東李白”,后世有些史書也因此認為李白是山東人,如《舊唐書·李白傳》稱:“李白,字太白,山東人。”
天寶元年(742 年),李白奉詔入朝,他以為大展宏圖的美夢即將實現(xiàn),但很快發(fā)現(xiàn)所謂的奉詔應(yīng)制只是侍從游宴而已。天寶三年(744 年)春,李白在度過了三年“供奉翰林”的政治生活后,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李白在青少年時代就傾心道教,遭受此次政治上的失敗后,更激發(fā)了他的遁世之心。大約在這年的初夏時節(jié),李白離開長安,并在洛陽結(jié)識杜甫,二人成為莫逆之交。其后,在歸魯途中,李白來到齊州紫極宮,請道士高如貴授道箓,入了道士籍。
雖然寄居異鄉(xiāng),但濟南美麗的湖光山色和淳樸的風(fēng)土人情給了這位漂泊的游子巨大的溫暖和深深的喜悅,重新喚起了他對生活、自然的熱愛和眷戀。他游歷過濟南的多處名勝,比如泛舟于華不注的鵲山湖時,寫下了詩作《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
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
湖闊數(shù)十里,湖光搖碧山。
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
遙看鵲山轉(zhuǎn),卻似送人來。
鵲山湖,舊在濟南城北,鵲山湖之南及東,與今大明湖相通,由濼水北流匯集而成。鵲山湖是一個很大的湖泊,也是唐宋時代濟南的風(fēng)景勝地,其東界正是華不注。因湖中多蓮花,又稱蓮子湖。金初,偽齊劉豫開鑿小清河,直接導(dǎo)濼水入海,鵲山湖自此后“莽然田壤,不復(fù)煙波”,令無數(shù)后人扼腕而嘆!
李白實不愧詩歌大家,他的這組鵲山湖詩不急不緩,收放有致,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第一首寫自己開始以為鵲山很近,哪知湖水浩渺,竟是如此壯觀遙遠。好在此行不同于當年王子猷拜訪戴安道那樣剛剛到達就匆匆返回,而是完全可以輕松悠閑地放緩回歸的船程。這是在美景之中優(yōu)游從容、細細品味的享受的、愜意的心態(tài),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覺。在第二首詩中李白精妙地描摹了鵲山湖的風(fēng)光,湖面寬闊達數(shù)十里,鵲山倒映湖中,湖面碧波蕩漾,一個“搖”字展現(xiàn)出無盡的情致和韻味。而此時,湖的西邊正有明月高懸。在這樣的美麗景致中與太守泛舟游覽,就好像當年郭林宗與李膺同舟共濟。郭、李二人是東漢的士人領(lǐng)袖,據(jù)《后漢書·郭林宗傳》:“(郭林宗)后歸鄉(xiāng)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shù)千輛,林宗惟與李膺同舟而濟。從賓望之,以為神仙焉?!崩畎自谶@里正是借郭林宗與李膺的名士風(fēng)流來形容自己和太守同泛鵲湖的風(fēng)神瀟灑。第三首寫的是歸程,水往北流而船向南行,交錯的運動方式相映成趣。而在行走的船上遙看鵲山,像是鵲山不停地轉(zhuǎn)動著身子在殷勤地送客哩。這收尾來得情深意切,而且挖掘出了大自然和生活中固有的生動情趣。這組詩不僅寫出了濟南湖山景致之美,而且展示了人的情思之怡悅,境界之曠遠,實可謂語短情長,言簡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