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馳 石家莊市消防救援支隊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對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利用率越來越大,但在發(fā)展的同時,也給消防救援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如若發(fā)生火災,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將帶來嚴重威脅。建筑物地下部分大多建在高層、多層建筑下面,一般多為一到三層,乃至更多。建筑物用途形式多種多樣,如停車場、餐廳、電影院、KTV、工廠車間、糧食庫、冷藏庫等,其功能也越來越復雜,發(fā)生火災的危險性也隨之加大。大多數(shù)建筑物地下部分處于封閉狀態(tài),只有內部空間,絕大多數(shù)沒有與外界直接連通的外窗,與內部連接的孔洞少,且面積小,當可燃物燃燒時,建筑物地下部分與建筑物地上部分相比,火災撲救難度和救援難度更大。而現(xiàn)在我們對于建筑物地下部分的研究遠沒有地上建筑物火災那樣深入、透徹。因此,研究建筑物地下部分火災救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進入了快速城市化時期,出現(xiàn)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城市擴容阻力大等問題,而建筑物地下部分具有節(jié)省城市用地、節(jié)約能源、改善城市交通、減輕城市污染、擴大城市容量的優(yōu)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些問題,但建筑物地下部分卻隱含著很多消防安全隱患。
(一)建筑物地下部分為提高建筑空間利用率,裝修材料大多采用可燃性較高的材料,發(fā)生火災時加大火災負載量。
(二)安全通道狹窄,指示牌不齊全,且安全通道經常被占用,導致發(fā)生火災時人員疏散困難,影響被困人員生命安全。
(三)通風排煙設施不完善,再加上地下部分本身通風較差,在火災發(fā)生時煙氣無法排出,使被困人員容易出現(xiàn)煙霧中毒現(xiàn)象,影響生命安全。
建筑物地下部分內部結構較為復雜,且具有封閉性,在可燃物燃燒初期,起火點較為隱蔽,不易被發(fā)現(xiàn),等到被發(fā)現(xiàn)時,火勢已經擴大、蔓延,最終造成嚴重后果。
目前,大部分建筑物地下部分用于娛樂、商貿、倉儲等業(yè)務,因此,地下建筑的可燃物數(shù)量比較大,且種類復雜,火災救援壓力遠遠高于建筑物地上部分。當火災發(fā)生時,溫度可高達1000℃,產生大量煙氣,且煙氣溫度極高,且不易散出,給滅火救援行動帶來不小壓力;而建筑物地下部分通風條件差,具有極高溫度的煙氣在內部大量囤積和擴散,對其他未燃燒的可燃物進行加熱升溫,使其他可燃物達到燃點發(fā)生燃燒。
例:江西省某地下超市發(fā)生特大火災,在將近16個小時的延燒過程中,建筑內的可燃物都已充分燃燒變?yōu)榛覡a,溫度將近900℃。燃燒產生的熱量,幾乎全部聚集在建筑物中。燃燒產生大量煙氣,因火災地點位于地下,煙氣不易散出,給救援任務帶來了巨大困難。
建筑物地下部分通常缺少陽光照射,光線較暗,視野較差,發(fā)生火災時,由于空氣流動較差,煙氣難以擴散,不易排出,降低能見度,給人員疏散逃生制造困難,再加上建筑物地下部分出入口較少,而且未能對各個功能區(qū)域進行嚴格劃分,人員擁擠,很容易出現(xiàn)踩踏事件。當火源在出入口時,煙火封鎖疏散通道,加劇了被困人員疏散的難度。
在建筑物地下部分進行滅火救援面臨諸多困難,建筑物地下部分信號較差,給通信指揮帶來阻礙,再加上溫度高、煙霧濃,救援人員探測火情比較困難;建筑物地下部分出入口較少,甚至只有一個出入口,滅火進攻路線較少,且建筑物在地下,空間較為狹小,當消防救援人員被煙氣和火焰阻擋,不僅會拖延消防救援行動,更會威脅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
例:1984 年9 月28 日,山西省的一個倉儲庫起火,延燒時間長達40 余天,是我國建筑物地下部分延燒時間最長的一起。倉儲庫面積較大,貨物較多,可燃物種類復雜,在燃燒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毒氣體,且煙氣較大,溫度較高,給救援人員帶來了巨大困難,消防救援人員無法進入地下進行內攻任務。這起火災共有500 余名專家進行滅火行動方案的研究和制定,滅火任務過程導致4 名消防救援人員犧牲,80 余人受傷。
在地下倉庫或超市中,一般會存儲大量塑料、油漆、棉、麻、有色金屬、高分子化合物等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物品,這些可燃物在燃燒時因建筑物地下部分通風條件差,不能得到充足的氧氣進行助燃,而產生有毒氣體和不完全燃燒產物,尤其是以硬泡聚氨酯作為墻體保溫隔熱材料,和以賽璐珞為原料的商品,如乒乓球、眼鏡架,在燃燒時會產生氰化氫和氫氰酸等劇毒氣體,毒性巨大,成年人吸入一毫克的氰化氫幾分鐘就會死亡,而一克的氫氰酸能毒死50 名成人,對被困人員和救援人員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建筑物地下部分發(fā)生火災后,因空間密閉,空氣流動差,煙氣囤積,導致建筑物內溫度持續(xù)升高,空間內部氣壓較大,導致轟燃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般會出現(xiàn)兩種形式的轟燃:一種是當救援人員開門或者玻璃破碎等氣孔突然與外界進行空氣對流,因氧氣不足而產生陰燃的部分會突然進行劇烈燃燒,形成轟燃;另一種是陰燃到一定程度的堆垛火勢突然倒塌時,會進行猛烈的燃燒,形成轟燃,火焰向四周流竄。
建筑物地下部分通道少且狹窄,周圍密封,空氣對流較差,發(fā)生火災時濃煙和高溫不易散失,被困人員往往會比在其他地方發(fā)生火災更加緊張,逃生心情更為急迫,這樣常常會導致疏散逃生時無法冷靜地選擇正確的逃生路線,這就需要消防救援人員對其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內部設施和結構布局進行觀察,合理布置疏散路線,并按照先著火層、再著火層上層、最后著火層下層的順序進行人員疏散。在人員疏散行動中,應組織滅火救援力量利用消火栓、防火門等設施對疏散通道火勢進行控制,利用排煙設備盡可能排出煙氣,保證疏散通道的安全、暢通。
在疏散過程中要加強安全管理,維護疏散秩序,必要時可采取強制措施,防止擁擠、踩踏、摔傷等事故的發(fā)生,在疏散路徑上的轉彎、插口、交叉口等容易迷失方向的位置設置引導人員指示方向。當疏散路徑受阻時,首先應當注意穩(wěn)定被困人員情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輔助疏散設施實施疏散,并開辟臨時避難場所,及時聯(lián)系外部救援力量等待救援。整個疏散過程應當統(tǒng)一指揮,以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有秩序和有保障為前提。
建筑物地下部分發(fā)生火災時,必須保證消防救援人員所進行的路線為相對安全的狀態(tài),而煙氣是對消防救援人員個人生命安全和救援行動影響最大的,所以要建立排煙通道、進氣口及排煙口,并對排煙出口進行必要的防護,確保出入口位置視線清晰;可以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排煙設備,也可以利用排煙車或機動排煙機將濃煙排出,排煙時要選擇正確的排煙出口,避免濃煙進入其他場所或大樓內;在救援時可以利用送風設備將被困人員逃生的疏散樓梯、逃生通道建立為正壓區(qū)域,防止?jié)鉄熐秩耄谂艧熀髴斪プ∵m當?shù)臅r機組織實施內攻滅火。
可將搜救行動納入到內攻小組或獨立于滅火小組的戰(zhàn)術中,并且只專注于尋找、發(fā)現(xiàn)和轉移被困人員。無論怎樣開展搜救行動,在行動開始時,都必須預判火勢蔓延和建筑物坍塌風險的可能性;在搜救行動開始后,搜救小組與現(xiàn)場指揮員要建立良好的溝通協(xié)調,現(xiàn)場指揮員應充分掌握現(xiàn)場每個戰(zhàn)斗崗位的位置、狀態(tài)和任務,及時對搜救小隊更新現(xiàn)場動向以便讓搜救小組評估風險,制定下一步搜救計劃。
進行地下空間火災滅火救援行動時采用內攻滅火法。首先,要把握好內攻的時機,對于火災初期階段和發(fā)展階段,可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不失時機地組織內攻;對處于猛烈階段火災,不能馬上內攻,應先排煙排熱,待火勢減弱后,再展開內攻。其次,內攻小組以5 人為宜,指派有經驗的指揮員,帶隊深入火場,組建內攻戰(zhàn)斗小組,布置進攻路線和進攻策略,制定應急預案,做好各種防護措施。組織好替換隊員,安排好掩護水槍。同時地上應有可靠的水源,出入口準備足夠的水帶,做好戰(zhàn)斗準備,方可進行內攻滅火。
其次,在內攻路線選擇上,要根據(jù)當時的火情、通道風流向、建筑結構特點等來確定。要以最安全、最快到達著火區(qū)域為原則,去恰當?shù)剡x擇進攻路線,盡可能地深入地下洞室、房間、接近火源作戰(zhàn)。在對堆垛火勢進行撲救任務時,滅火救援人員要盡量遠離孔洞、氣孔等通風口,并尋找掩體,使用水幕水槍射出扇形水流,減少火場熱輻射,稀釋有毒氣體,隔離煙霧。向建筑物內部進行深入時,滅火救援人員要時刻觀察四周情況,聽取各種異常聲音。行進過程中要記好行進路線和建筑物布局,在發(fā)生危險時能及時撤退。行進時要步步為營,每經過一個地方要用水槍對著火點進行徹底撲滅,防止撤離路線復燃。當戰(zhàn)斗小組進行戰(zhàn)斗替換或撤離時,要一起行動,避免人員分散撤離。
最后,要認真周密做好自身防護,靈活運用好滅火方法是消滅地下建筑火災的先決條件。滅火救援人員在實施內部進攻前,嚴格檢查個人防護裝備的穿戴,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安全員登記內攻人員的姓名、進入時間等信息,并安排人員進行安全繩操作。內攻時要用水槍對四周進行噴射,判斷周圍情況,對天花板和腳下進行射流清障,確定安全后方可前進,當前方情況不明時不可貿然前進,以免受到傷害。
(一)加強應急疏散以及排煙散熱的效率。建筑物地下部分火災對被困人員和滅火救援人員威脅最大的就是煙熱,排煙散熱是滅火救援行動的關鍵部分,救援人員要尋找建筑物的孔洞和氣孔,利用通風口進行排煙散熱,避免空間內溫度升溫過快,促使在空間內囤積的煙霧和有毒氣體擴散。在利用排煙設備排煙時,可利用多功能水槍進行開花射流,稀釋煙霧和有毒氣體濃度。
(二)針對建筑物實際情況制定滅火救援方案。制定滅火救援方案前要充分了解建筑物地下部分的結構布局,確定安全通道和消防設施的位置,了解建筑物內可燃物存放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滅火救援方案。
(三)定期組織進行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演練。根據(jù)安全疏散預案,設定應急演練的方式,確定演練時間、地點、人員,提前做好演練預案,使每個組織機構明確各自的分工、任務,確保應急演練的順利實施,演練期間要嚴格控制演練過程的完整性,嚴格按照預案實施行動,避免演練走形式,走過場并在演練結束后進行講評總結,及時改進措施,完善疏散預案。
(四)火災發(fā)生后以營救被困人員為第一任務。當建筑物地下部分發(fā)生火災時,建筑物管理人員要及時報警,并引導疏散人員。消防救援人員到達現(xiàn)場后第一時間了解建筑物地下部分結構布局和火勢情況,確定人員被困地點,制定救援方案,并組織救援力量全力營救被困人員。
防消聯(lián)勤是消防救援機構戰(zhàn)訓部門、防火監(jiān)督部門和社會單位聯(lián)合開展的檢查、監(jiān)督、宣傳相結合的消防勤務工作。深化落實防消聯(lián)勤工作機制,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防”和“消”的整體作用,防火和滅火相互結合,明確各機構職能分工,完善相關規(guī)章制度,確保有章可循。
根據(jù)建筑物地下部分的特點及滅火救援方式方法分析,加強對地下部分的熟悉演練尤為重要,針對建筑物地下部分火災特點,我們要做到,首先要了解重點單位存在地下部分的建筑內部結構,消防設施情況,以及安全出入口等基本條件,同時還要重點掌握地下部分重點部位的情況,火災隱患,以及撲救火災技戰(zhàn)術措施等情況,從而明確火災發(fā)生時能夠快速、準確采取滅火救援行動。
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大量使用給消防安全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要切實預防和避免地下建筑滅火救援中事故的發(fā)生,需要我們加強對建筑物地下部分的研究,增強消防安全宣傳工作,更需要消防隊伍全體消防指戰(zhàn)員齊心協(xié)力,共同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做法,切實提高建筑物地下部分的滅火救援行動能力,為今后滅火救援行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