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華,占錦峰,夏忠彬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多人常攝入高含糖量的食品且運動量不足,導致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逐年增高。據2013年全國調查顯示,我國處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占人口總數的50.1%[1]。調查研究顯示,糖尿病前期的血糖升高增加了慢性腎臟?。–DK)發(fā)病風險[2-4],但有關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對腎臟功能直接影響的文獻報道不多,且?;祀s多種影響因素。
CK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人群患病率逐年增高,正逐步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5]。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是反映慢性腎臟病嚴重程度的量化指標之一,也是評價腎臟功能的“金標準”。影響eGFR的因素很多,如年齡、性別、尿酸[6]、體質指數(BMI)、血壓[7]、血脂等。本課題組通過對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體檢中心受試者采集數據,對影響eGFR多種因素進行匹配,分析空腹血糖(FPG)對eGFR直接影響。假定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出現(xiàn)的CKD患病風險是由于FPG對eGFR直接影響導致的,探討FPG對eGFR直接影響將為FPG升高繼發(fā)CKD提供一種臨床推測。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1—12月于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體檢中心體檢且資料完整的受試者。納入標準:18歲以上資料完整受試者。排除標準:(1)既往病史中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移植等;(2)此次檢測中出現(xiàn)以下三者之一:血壓≥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FPG≥7.0 mmol/L 、腎功能不全包括eGFR≤60 ml·min-1·(1.73 m2)-1,和/或尿常規(guī)尿蛋白陽性。本研究通過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號〔研臨審【2019】第(107)號〕。
1.2 研究方法
1.2.1 數據測量 體檢者填寫調查問卷,經有經驗的醫(yī)生詳細詢問病史。血壓采用歐姆龍電子血壓計〔歐姆龍(大連)有限公司,HBP-9021〕測量,體檢者靜坐至少5 min后測量血壓,血壓測量時受試者前臂袖筒和心臟位于同一水平面,連續(xù)測量3次、期間至少間隔1 min,取三次測量的平均值。采用歐姆龍體重身高測量儀(北京歐姆龍有限公司,HNH-318)測量身高、體質量。BMI=體質量(kg)/身高(m2)。
1.2.2 實驗室檢查 體檢者晚餐后禁食8~10 h,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檢測指標包括血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尿酸、FPG等。尿液分析采用清晨中段尿。
1.2.3 分組和匹配后分組 采用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標準[8]:FPG為5.6~7.0 mmol/L表明受試者血糖水平升高; FPG 為3.9~5.6 mmol/L表明受試者血糖水平正常。將受試者分為FPG正常組和FPG升高組,比較兩組血壓水平、FPG、eGFR、BMI、血脂、尿酸。為消除多種影響因子對研究結果影響,采用個案控制匹配進行變量控制1∶1匹配。變量浮動允許范圍:尿酸±10.0 mmol/L 、總膽固醇±1.0 mmol/L、年齡±5歲、BMI±1.0、性別相同、平均動脈壓±5 mm Hg。為明確FPG對eGFR影響,分別在全人群內部(包括FPG正常組、FPG升高組)、匹配后人群內部(包括FPG正常組、FPG升高組)進行FPG與eGFR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1.2.4 eGFR計算 依據腎臟病膳食改良試驗(MDRD)簡 化 公 式[9]計 算 eGFR, 血 肌 酐 單 位 為 mg/dl,年齡單位為歲,慢性腎臟病為eGFR<60 ml·min-1·(1.73 m2)-1。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M(P25,P75)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Spearman秩相關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受試者基線特征 入選研究對象共28 601例,年齡18~90歲。其中FPG正常組25 539例、FPG升高組3 062例。兩組年齡、尿酸、eGFR、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G、血壓、BM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匹配前FPG正常組與FPG升高組人群基線特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
2.2 匹配后兩組基線特征和eGFR的比較 采用個案控制匹配方法(case-control-matching),兩組按1∶1匹配后,成功匹配2 346對病例。結果顯示:經匹配后兩組年齡、尿酸、TG、MAP、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xiàn)PG、eGFR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間混雜變量匹配成功、混雜因素影響得以消除。比較消除干擾因素后兩組的eGFR,結果顯示FPG升高組高于FPG正常組(P<0.05),見表2。
表2 匹配后FPG正常組與FPG升高組eGFR的比較Table 2 Differences in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between subjects with normal and elevated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t post-matching
兩組間eGFR頻數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158,P<0.05)。結果顯示eGFR值在60~100 mmol/L之間時,F(xiàn)PG正常組頻數更多;eGFR在100~140 mmol/L之間時,F(xiàn)PG升高組頻數更多,在140 mmol/L以上兩組頻數相差不大,見表3。
表3 匹配后FPG正常組與FPG升高組eGFR分布〔n(%)〕Table 3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eGFR in subjects with normal and elevated fasting plasma glucose
2.3 FPG和eGFR相關性分析 結果顯示,在全人群中FPG和eGFR呈負相關(rs=-0.047,P<0.05),而數據匹配后人群中FPG和eGFR呈正相關(rs=0.065,P<0.05);匹配后人群中FPG升高組相關系數進一步升高(rs=0.127,P<0.05),見表4。
表4 FPG和eGFR相關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FPG and eGFR before and after matching
CK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患病率逐年增高,正逐步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5]。腎小球濾過率(GFR)是評價腎功能的金指標。鑒于采用核素成像測定GFR繁雜性,因此便捷實用的eGFR受到青睞。本研究采用依據腎臟病膳食改良試驗MDRD簡化公式計算eGFR值。
引起eGFR變化的因素很多,包括尿酸、血壓、血糖、血脂、年齡、性別等。隨著年齡增長,eGFR降低;女性一般較男性低[10];高尿酸血癥者較尿酸正常人群eGFR水平低[6]。這些因素的混雜,可能是導致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本研究采用個案匹配控制分析,匹配后經檢驗兩組間尿酸、血脂、年齡、性別、血壓等均無顯著差異,提示匹配成功,有效消除組間混雜變量影響。
CKD根據eGFR分為1~5期,1期可以出現(xiàn)eGFR正 常 或 升 高[11]。eGFR<60 ml·min-1·(1.73 m2)-1為CKD 3期。既往多采用縱向研究,集中在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增加CKD風險[2-4],但血糖升高對eGFR直接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控制混雜變量前,F(xiàn)PG升高組eGFR較FPG正常組低;可能原因與兩組間年齡、性別、血壓、尿酸、血脂等不匹配相關。多個混雜變量成功匹配后,F(xiàn)PG升高組eGFR較FPG正常組升高。FPG和eGFR相關性分析顯示,在全人群兩者呈弱負相關;但當調整影響因子,兩者呈弱正相關,進一步印證了FPG升高增加了eGFR水平。在匹配人群的FPG升高亞組中,較之FPG正常亞組,F(xiàn)PG與eGFR相關系數進一步增大,提示FPG升高對eGFR影響增大。理論上,血糖異常升高引起近曲小管鈉-糖-氯重吸收增加、管-球反饋增加GFR,同時NO產生增加觸發(fā)GFR增加[12]。該理論支持本研究結果。
FPG異常升高時出現(xiàn)的這種eGFR升高,也符合慢性腎損傷初期一般變化規(guī)律。腎小球高濾過狀態(tài)是慢性腎臟損傷啟動方式之一。既往研究已經證實,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是高濾過狀態(tài)危險因素,增加了高濾過狀態(tài)風險[13-14]。但在發(fā)展為高濾過狀態(tài)的過程中,eGFR是否存在一個逐步累積增加的過程尚未可知。
FPG升高出現(xiàn)的eGFR輕微升高意義尚不明確,是生理抑或病理意義尚不清楚,但非常明確的是血糖升高增加了CKD風險,是否eGFR升高是連接高濾過狀態(tài)繼而出現(xiàn)CKD因果關系尚不明確。本研究數據來源于日常正常體檢人群,血糖數據主要是FPG,而診斷糖尿病前期的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未做分析,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混雜因素匹配后研究FPG與eGFR關系,證實FPG升高引起eGFR升高;為糖尿病前期FPG損傷出現(xiàn)的慢性腎功能不全提供一種臨床推斷。
作者貢獻:劉林華負責試驗設計并完成寫作及修改,并對文章整體負責;夏忠彬負責數據統(tǒng)計;占錦峰負責數據采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