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華
廣東白云學院 廣東 廣州 510450
首先,我們應當明確熱環(huán)境包括干熱和濕熱兩種。以廣州為例,屬于典型的濕熱環(huán)境,氣候特點是溫度高,空氣濕度大。特別春夏之時,該地區(qū)降雨量大,空氣中的含水量多。濕熱地區(qū)的建筑設計,針對濕和熱兩個問題,會考慮相應的措施。比如,為改善室內濕環(huán)境,通常有通風措施。通風既能快速帶走熱量,也能使室內的空氣濕度降低。在大量降雨的時候,空氣含水量非常高,而春末夏初之際,室內的材料表面溫度較低,含水量較大的空氣遇到室內的冷表面,容易冷凝結成水。室內的水量過多時,引來諸多不便,十分妨礙人們的生活。為解決這種冷凝水的煩惱,可以考慮通風帶走水汽。不過通風的時間段,要選擇合適時間,需在室內溫度回升后打開窗通風才可以達到效果。如果在室內溫度低外界濕度大的情況下開窗通風,只會讓室內的冷凝水越來越多。冷凝水會使家具受潮、地面打滑等等,妨礙人的室內活動。
改善建筑的濕環(huán)境除了通風,還有很多其它措施。濕熱地區(qū)出現(xiàn)受潮最嚴重的區(qū)域是底層,因為底層房屋貼近地面,而地面的土體量大,蓄熱能力強,經歷一個冬季后,土體的溫度較低。如果外界相對高溫高濕的氣體遇到較低溫度的土體表面,就會冷凝出水,所以在建筑設計時會考慮首層架空,不做居住用途。在古建筑中,南方有很典型的干欄式建筑,常就地取材用竹木搭建而成,而首層都是架空,可作飼養(yǎng)家畜之地。上層住人,有效地避免居住環(huán)境太過潮濕。當代建筑首層設計為架空層時,可將首層作為居民活動休閑之地。當然,建筑的其它樓層也要考慮防潮措施,比如室內的建材考慮得當,也可以有效地防潮。一般來說,室內地面鋪設大理石磚會比鋪木地板的更容易出現(xiàn)泛潮現(xiàn)象,因為不同材料的蓄熱性能不一樣,回溫時間不同,所以出現(xiàn)的潮濕狀況也不同。合理地考慮材料,能使得室內的濕環(huán)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對于改善室內的熱環(huán)境,在建筑上也有多種考慮。比如古建筑中,常做冷巷、天井等設計,都是為了改善熱環(huán)境。狹長的冷道為冷巷,人走在其中感覺到非常涼快。因為風在狹小面積經過時,風速會增大,加快人體表面熱蒸發(fā),使人感到涼爽。而天井的設計,可以避免大量的陽光直接照射進入房屋,使建筑處于陰涼之中。而且小開口的天井還具有拔風效果,因為天井上部的溫度較高,熱空氣密度較小就會往上走,在天井高處形成低壓區(qū),吸引下部的高壓區(qū)氣體來補充,這樣形成從下往上的風流動效果,稱之為拔風。風的流動使人感覺到涼爽,改善了熱環(huán)境。如今的建筑要設計出天井形式,一般在公共建筑多見,公用建筑下部開闊設計用于人流走動,上部小開口避免陽光直射,是類似于古建筑的天井作用。不過現(xiàn)代公共建筑多采用空調系統(tǒng),所以上部開口不經常開啟,拔風效果不如古建筑的天井。
上述建筑的拔風效果主要是通過熱壓形成的風流動,另外,建筑的風環(huán)境還可以通過風壓形成。比如,廣州地區(qū)夏季主要吹的是東南向的海風,因為我國東南向是大面積的海洋,夏季的時候容易形成海陸風。海陸風的形成是因為陸地和海洋的蓄熱量不一樣,炎熱白天的時候,陸地升溫快,熱空氣往上走,地面形成相對低壓區(qū),而海洋因為蓄熱量大所以升溫慢,近海面氣壓相對較高,較高壓力的海面氣體流向較低氣壓的陸面,便形成了從海面吹向陸地的風。那么設計建筑的時候,可以考慮南北通透,這樣夏季白天,南向的風從建筑正面進入,貫穿建筑從北向出去,使得風在建筑中經過的時候有效地帶走熱量,給建筑通風散熱。
不過,建筑的風環(huán)境設計還需注意很多方面。特別是越高的建筑受風力影響越多,大量的風吹到建筑迎風面時會形成一個正壓區(qū),在建筑前方造成推力。而建筑背風面存在負壓區(qū),會吸引風反流向建筑背面,亦是形成一個推力。當建筑迎風面和背風面都有推力的時候,建筑會在前后的推力作用下?lián)u擺,越高的建筑搖擺越嚴重。為了避免這種風力的影響,一般需要專門設計考慮。比如可以在建筑上開貫通風口,直接使得迎風面的風力降低。且可考慮在貫通風口加入垂直風力發(fā)電機,讓風力轉化為電力供給大樓應用,使得建筑更節(jié)能環(huán)保。貫通風口還可以使得迎風面的風盡快補給背風面,這樣背風面的負壓區(qū)慢慢變成正壓區(qū),就不會產生過大的反推力。
當然,在濕熱地區(qū)的防熱措施還有很多。比如,屋頂設計考慮坡屋頂,會比平屋頂更適合。首先,因為濕熱地區(qū)降水量大,坡屋頂更利于排水。而且,一般來說,坡屋頂比平屋頂更高,其延長了熱量傳遞的時間。屋頂作為水平面,受陽光照射的時間長,將屋頂做的越高,其擁有更多的空氣層緩沖熱量向下傳遞,使得下部受熱時間延緩。以此類推可知,在一些高穹頂?shù)拇蠼烫玫冉ㄖ?,炎熱夏季走進去時,總是感到很陰涼,便是因為屋頂有足夠厚的空氣層緩沖熱量向下傳遞。
綠植引入到建筑也是防熱的一大措施,綠色植物的枝葉能讓建筑住處于陰涼區(qū),避免太陽直射。所以,現(xiàn)在通常會在墻體和屋頂栽種綠植,用于夏季遮陽。綠植宜選擇落葉喬木,夏季能保證遮陽,冬季喬木落葉后不能遮擋陽光,使得建筑暴露在陽光下,接受光和暖[1]。不過,為避免植物對結構層的破壞,不得選用深根植物。且要做好灌淋系統(tǒng),保證植被有充足的水分不枯萎。
當然,除了綠植遮陽,還會考慮固定遮陽構件,比如窗口附近設計相應的遮陽板,根據太陽的高度角不同,有水平、豎直等遮陽構件。屋頂也可以做遮陽板用于遮陽,但考慮遮陽構件尺寸和造型時,要結合當?shù)氐奶柛叨冉莵磉M行設計。比如夏季和冬季的太陽高度角明顯不會相同,我們在設計遮陽板的時候,要充分滿足夏季遮陽,還要考慮使得冬季的陽光能照射到建筑上,避免冬季時建筑處于陰冷環(huán)境而太冷。
某些地區(qū)是干熱環(huán)境,氣候特點是溫度高,空氣濕度低,全年降水量少。這樣的地區(qū)因為缺水,土地沙化嚴重。而沙化的土地蓄熱量低,所以即使這種地方白天溫度高,但日落以后,溫度會下降得非???,會有早穿棉襖午穿紗的情況。
在干熱地區(qū)設計房屋,不能再開大窗通風以求達到降熱,因為該地區(qū)的風夾帶大量沙,吹進室內的沙會嚴重影響人的正常生活。這類地區(qū)主要設計為小窗,防止風沙進入室內。而為了防熱,圍護結構多考慮隔熱效果好的材料。以往,隔熱材料缺乏的情況下,居民一般通過加大墻體厚度,達到減少外界熱量傳遞到室內。如今,可考慮的隔熱材料非常多,選擇導熱系數(shù)小又輕質的隔熱材料,不僅隔熱,也不會給建筑帶來額外過多的重量。
輕質的隔熱材料有很多,比如空心磚,既能做圍護結構,又因為其有較為封閉的空氣層,比相同厚度的實心磚隔熱系數(shù)要小得多。如果在干熱地區(qū)采用空心磚砌筑墻體,不僅可用于白天的防熱,也能避免晚上室內的熱量散失,起到很好的隔熱保溫作用。除了空心磚,還可以考慮聚苯乙烯板等無機泡沫板材作為保溫隔熱的材料,這種板材可以直接貼裝在墻體上,可以安裝在室內也可以安裝在室外,一般情況下,安裝在室外比較常見。因為在室外不會擠占室內空間,施工的時候也不會對室內造成過多影響,還能保護墻體不直接受日曬雨淋的侵蝕。不過,安裝在室外,雖然保護墻體,但自身耐久性會降低,容易損壞。還可以考慮夾芯安裝,在空心磚里的空心間層里放置保溫隔熱板,既不會占用室內的空間,又不會受到外界日曬雨淋的破壞。不過,這種安裝仍然存在缺陷,比如室內外溫差和濕度相差較大時,容易在中間層產生冷凝水。而且材料達到使用年限以后,極其難換置,如果換置會把墻體弄壞,顯然是影響建筑和人的生活。所以如果要選擇夾芯安裝,一般考慮在建筑與材料同壽命的情況下比較適宜。
建筑的光環(huán)境分別考慮天然光和人工光照明。天然光照明,一般通過開窗設計滿足。理論上講,窗洞口開的越大,進入室內的光線越多。比如以廣州地區(qū)分析,本就因為需要通風散熱,所以開大窗,但該地區(qū)降雨量多,為避免大窗引入大量的雨水,窗戶上方應該還可以考慮設計雨篷,用于避雨。但單純的雨篷,用途單一,較為浪費。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下,特別是公共建筑設計會考慮外走廊。外走廊的設計,既可以避免雨水直接進入室內,還可以兼做雨篷用途。且能作為光的反射途徑,使得直接光不直接進入室內,而是通過外走廊的反射面,讓反射光進入室內。直射光容易帶來眩光問題,反射光就不會。所以,我們對于室內要引入的天然光,一般更喜用反射光。
窗洞口作為建筑的采光洞口,是室內獲得天然光的一種形式。常見的窗洞口有側窗,而側窗因為窗臺高度的不一樣,可以分為低側窗和高側窗。低側窗的近窗口處采光量大,所以在窗洞口附近的照度好。不過,窗間墻的大小、窗戶的形狀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室內的采光效果。根據建筑的用途,合理考慮側窗的類型,如學生較多的教室設計,窗間墻盡量小,窗戶形狀多考慮橫長方形,這樣采光量多,利于照明。而居民樓的側窗,特別是臥室,窗間墻設計宜大,窗戶形狀一般考慮豎長方形,利于保護居民的隱私空間。一般來說,窗臺高于兩米的稱之為高側窗。高側窗可以改善建筑進深的照度,因為其窗臺高,所以照射進入到室內的光線比較遠,近窗口處的照度反而較低。而且高側窗因為窗臺高,所以下面的墻體可以有效利用,一些展覽館便是常做高側窗來使得室內有更多的墻體掛展品。如果有些建筑不適合在墻體上開側窗,就會考慮在屋頂開洞口采光,稱之為天窗。
除了窗戶作為采光洞口,有些地方還會采用采光筒。采光筒一般包括采光罩、反射筒、透光器三個部分。通常是把采光罩布置在直射光大的地方,使得光線進入到反射筒,光線在反射筒中不斷反射,最終到需要出光的地方設置透光的裝置,使光線散入室內。需要注意的是,采光罩可以是透明的且含有可選擇光波的涂層,當太陽光照射到罩表面時,長波紅外線和短波紫外線都可以被隔絕在外不進入室內,只讓可見光進入室內。采光筒可以用筒狀管道反射光傳輸?shù)剿璧膱鏊?,不過光筒不易于彎折,占用一定空間,所以也可以采用光纖,光纖易于彎折,占用面積小,反射率也高,適合代替采光筒反射光源。
當天然光不足以照明之時,多采用燈具補給照明。燈具的種類很多,白熾燈之類照明燈具一般不會再使用,因為其電能轉化為光能的效率低下,大量的電能轉為熱能,帶來光亮的同時帶來大量的熱量,極為不環(huán)保節(jié)能。熒光燈是氣體放電光源,里面加了熒光粉,有可能含有汞,廢棄以后的燈管對環(huán)境有影響。而固體放電光源不僅發(fā)光效率高,而且并不含汞等危害元素,所以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
人工照明的布置需要合理布置,數(shù)量不能太少,以免光照不足影響視覺。但數(shù)量也不能過多,因為過多的燈具浪費電力,且光照太亮,會引起眩光,使得視覺不適。
噪聲的問題是現(xiàn)在普遍值得重視的問題,一個良好的聲環(huán)境,使得室內更適宜人生活。避免聲音對室內的影響,可以從吸聲和隔聲兩個方面解決。
吸聲一般是把聲音消耗成熱能,通常室內采用的吸聲材料是多孔吸聲材料,可以讓聲音進入到材料內部,通過與孔道進行摩擦生熱,轉化為熱能消耗掉。不同多孔材料的吸聲性能不一樣,理論上說,材料內部孔隙率越大,孔道越彎折,消耗聲能越完全,吸聲效果越好。
還有很多影響吸聲系數(shù)的因素,比如材料的厚度,厚度越大,聲音消耗成熱能的通道就越長,吸聲系數(shù)就越大。但是過大厚度的材料,會占用更多的空間,特別是在室內使用吸聲材料時,過大的厚度擠占空間利用率,會使得空間顯得過于壓抑。
材料的密度越小,孔隙率越大,吸聲系數(shù)一般也越大。但也不能無限減小材料的密度,因為密度太小,材料內部的孔隙率大,孔道不夠蜿蜒曲折,消耗聲能不夠徹底,所以并不會使吸聲系數(shù)進一步增大。而過大密度的材料,其空隙被堵塞,消耗聲能的孔道不夠多,吸聲系數(shù)也低。所以,任何一種吸聲材料都有合適的密度,不能過小也不能過大。
還要注意材料的防水,因為材料濕潤后,水分會占據空隙,使得聲能因為有水的阻礙而無法消耗,為了避免水的侵蝕,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將吸聲材料安裝在室內。如果安裝在室外,不可避免地受到風吹雨打,材料或多或少地遭受破損。吸聲材料的安裝也需要注意,如果是貼著墻壁安裝,其吸聲系數(shù)不如安裝時與墻壁留有一定距離。因為留有一定距離便是多了一層空氣層,能增加消耗聲能的途徑。
除了多孔吸聲材料,還有共振吸聲結構,其吸聲原理是讓聲波入射到材料上時引起共振,當聲波的頻率與材料的頻率達到一致時,振幅最大,共振消耗的聲能也就越多。但共振結構的缺陷也比較明顯,因為靠共振吸聲,所以共振頻率下的吸聲系數(shù)大,但其它頻率的吸聲系數(shù)就小。一般來說,該結構的對聲音的吸聲頻率較單一,不如多孔吸聲材料的吸聲頻率廣。常見的共振吸聲結構有穿孔板,其板的質量、穿孔率等因素影響了共振吸聲頻率。所以,可以通過調整影響因素改變共振頻率,使得其符合室內常見的聲波頻率,達到更好的吸聲效果[2]。
聲音入射到材料表面時,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剩余的部分會透過材料傳遞到室內。隔聲是使聲能多被反射,被反射后的聲能因為沒進入到室內,所以不會對室內聲環(huán)境造成影響,但是聲音還是在室外傳播。隔聲屏障通常會和吸聲材料結合起來運用,所以,材料既能隔斷一部分聲能,也能吸收一部分聲能,最終使得室內保證更好的聲環(huán)境。
1、建筑的熱環(huán)境有干熱和濕熱區(qū)別,每種熱環(huán)境的建筑設計考慮不同,因為空氣的濕度不一樣,所以建筑的相關設計不一樣。
2、建筑照明有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都是建筑光環(huán)境的需考慮的。兩者互補于光環(huán)境,使得建筑采光更有利于生活。
3、室內的聲環(huán)境,考慮吸聲和隔聲兩種控制,吸聲是把聲能轉化為熱能消耗掉,隔聲是隔斷聲音向室內傳播,使聲音反射到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