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主任醫(yī)師 朱冬生
在育兒路上,不少家長都曾遇到過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尷尬”:
航航2 歲生日,媽媽邀請了一些孩子到家里一起玩,但航航一見到其他孩子想玩他的玩具,就顯得特別“霸道”,整個生日頻繁大叫“這是我的!這是我的!”讓家長們很是尷尬。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很多家長希望自家孩子能大方一點,多一些與人分享,但對于兩三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我意識敏感期正開始出現(xiàn),慢慢區(qū)分“我與他人”,逐漸有了物權(quán)意識,這正是從“這是我的”開始的。因此,會對屬于自己的東西看得特別緊。
這個階段的孩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占有欲、不愿分享的行為,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發(fā)展過程。
如果家長過于強(qiáng)迫孩子去分享,或者是在孩子不愿意分享后,當(dāng)著外人的面指責(zé)孩子“小氣”的話,很可能就會讓孩子覺得委屈,甚至?xí)`解爸媽幫著外人來搶占自己的東西而鬧情緒,讓場面變得更加尷尬。
1.很多時候,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為他擔(dān)心這個東西分享之后,就不再屬于他的了。所以,要讓孩子學(xué)會“分享”,首先要讓孩子先感受“擁有”,讓孩子充分地體會“擁有”所帶來的安全感。
“擁有”就意味著對物品有支配權(quán),所以,當(dāng)別的孩子想玩他的玩具時,家長可以先嘗試引導(dǎo)孩子去分享:“寶貝,小妹妹也好想玩一下你的車子哦,你愿意借她玩一下嗎?她玩一會后會再還給你的?!?/p>
如果孩子明確表示不愿意時,家長也不要因為面子掛不住就逼迫或者替他決定,直接把玩具拿走,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失去了對屬于自己物品的擁有而變得焦慮。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我可以對我的物品有支配權(quán),即便給了別人,我也還是可以隨時要回來,而不會給出去后就無法再要回來時,他才愿意大方地分享。
2.如果某一樣?xùn)|西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或者是他非常喜歡的,他可能會極不愿意與小朋友分享,甚至連家人也不太愿意分享。這時候,家長也需要尊重孩子,在有別人家孩子上門做客時,可以讓自己孩子來決定,把他們認(rèn)為可以跟小朋友分享玩耍的玩具自己拿出來。這樣,在尊重孩子保護(hù)自己心愛玩具的同時,也引導(dǎo)他與小朋友進(jìn)行了分享,避免了孩子執(zhí)意不愿意分享的尷尬場面。
另外,還有些家長喜歡自作主張將孩子小一些時候的玩具或書籍贈送給其他人。其實,這些也都是屬于孩子的物品,家長在清理這些玩具或書籍的時候,不妨先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在征得同意后,再與他一起動手整理可以贈送出去的書籍,這樣孩子也會因此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而愿意做出分享的行為。
3.父母是孩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學(xué)會分享。比如,在周末組織幾對家庭一起外出,帶一些食物和玩具,家長主動帶著孩子給在場的人分享美食,引導(dǎo)孩子拿著自己的玩具與其他人交換著玩;當(dāng)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時,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寶貝真棒,能與小哥哥分享自己帶來的食物和玩具?!碑?dāng)家長對孩子的分享行為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時,能更好地強(qiáng)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他下一次更加愿意去分享。
4.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為他一開始還不能很好地體會到分享能給他帶來什么。家長平時可以通過繪本或游戲的方式,讓孩子慢慢體會到與人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孩子能從分享中收獲到快樂時,他也會更加愿意去分享。
總之,要知道孩子不愿意分享,并不意味著小氣、自私;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行為時切勿急躁,在遵循孩子發(fā)育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循序漸進(jìn)地引導(dǎo),相信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也會越來越樂于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