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男
這兩年關于年齡,尤其是女性的年齡,似乎一直有很多熱議,“年齡焦慮”、“擁抱年齡”……鋪天蓋地的信息板上,似乎都在展示著:年齡,這個逐年增長的數(shù)字,遠沒有它看起來那么簡單。
在人生的圖板上,它可以是規(guī)劃階段的標尺,亦能是濃醇歲月的催化劑。我們似乎習慣于關注那些隨年齡增加而減少的東西,比如皺紋、靈活性、記憶力,而很少關注那些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的東西,比如自由、智慧,以及打破女性刻板印象的勇氣,以擁有更多選擇權,勇敢地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她”。
去年9月,美國女演員Gwyneth Paltrow度過了她的50歲生日。
在一篇“On Approaching 50(即將50歲)”的發(fā)文中,Paltrow分享著自己對于歲月的感悟,過往的錯誤也好,不再青春的身體也罷,“我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我始終還能感受到那份期待和希望,對于那些哪怕或隕落、或消退的希望,正如30年前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我明白生活是線性的。”她寫道,“在我內心深處,有一種生命的甜蜜是不變的,也不會改變。那是精華中的精華,而且它似乎越來越甜了。”她以擁抱的姿態(tài)記錄這一切,而后展望著即將到來的下個十年,顯得平靜而自洽。
而生日,這個年齡又增一歲的節(jié)點,對于很多女性來說,似乎已經(jīng)不是一件那么值得慶祝的事情,甚至變成了不能說的秘密。
“永遠不要問一位女士的年齡”,在一些社會語境下,當女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后,那個數(shù)字仿佛就成為了一個話題禁區(qū),在旁人看來,頗帶著一絲自我保護的用意。都說女性的年齡是秘密,而當年齡的話題被心照不宣地移出對話時,人們或許會想當然地認為成全了女性的自我保護,但實際上,這是否是女性的本意呢?
不論是整體的社會氛圍,還是商業(yè)文化,都似乎在著力追捧著“年輕”的好?!白D闱啻河礼v”是逢年過節(jié)常見的客套話,就連在熒幕上,我們也會看到總是停留在某個年齡段的女主角,顏值優(yōu)秀,事業(yè)有成,讓人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年輕貌美才是人生贏家的標配,解讀道,年輕總是好的,意味著更多可能,而衰老則更多意味著皺紋,和越來越少的選擇。追慕年輕、恐懼衰老的焦慮之余,也不禁令人思考,我們究竟是何以陷入這樣的年齡怪圈之中的。
在《我們?yōu)楹文ぐ萸啻骸芬粫校髡吡_伯特·波格·哈里森借用科學的角度再釋了生物學上的“幼態(tài)持續(xù)”(neoteny),這種觀念是指將幼年生理特征保留至成年階段,其所造成的“發(fā)展遲緩”讓我們的適應彈性得以最大化:哈里森則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把這個觀念應用到文化領域,引申出發(fā)展遲緩所帶來另外兩個相關特征:“更高的智能”和“更高的社會化能力”,論證“青春”是文化的創(chuàng)新動力,似乎永遠都和自由、敏捷、冒險精神這樣的品質掛鉤。簡言之,人類物種的優(yōu)勢在于我們不情愿長大?!坝讘B(tài)持續(xù)”給了人類更多的物種自由,大大擴大了我們的演化選項,使我們的智商更高,使我們有了“文化”。
如果說人類自身的基因起源,是我們崇拜和贊美年輕的生物學解釋,那么社會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觀念則為這一切添了新的標簽。
“當邁入30歲時,我沒有處在一段穩(wěn)定的感情中,我記得當時自己在想,我要讓我的父母失望了,我沒有嫁給我的股票經(jīng)紀人或律師,還是那個有著天馬行空想法的奇怪的藝術家?!痹赑altrow看來,處在20多歲的我們會想當然地覺得,30歲的我們會對生活有掌控感,而事實上,當她邁入40歲,焦慮席卷而來?!拔以撊绾蚊鎸λダ?,作為一個正在變老的人,我該如何定義自己?”Paltrow曾經(jīng)對自己的發(fā)問,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很多女性抵達人生某個階段時期內心的疑問。
攝影:Horst P.Horst,美國版VOGUE 1942年12月刊
而慶幸的是,50歲的Paltrow似乎正在找到答案的路上。“感覺很棒,快樂而充盈”,被問及面對人生這又一里程碑的感受,她對VOGUE這樣說道。如果說40歲的自己仿佛經(jīng)歷了一次“軟件自動升級”,那么Paltrow相信自己50歲的又一次升級也即將到來,“我感覺到它來了,在我進入40歲后的幾個月里,我真的注意到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那種對于自我的接納感逐漸顯現(xiàn),而這一切在接下來的10年會更加深入和確定?!彼劦揭淮尾タ椭胁稍L著名脫口秀主持人Oprah Winfrey,談及年齡的增長,Winfrey對她說,“等著你60歲吧,那才是最好的,到時你會從別人對你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所有這些預測和想法中解脫出來?!?/p>
年齡的增長成就著我們人生升級的每一個階段,而數(shù)字的增長所帶來的堅固的東西,是歲月流轉下,愈發(fā)忠于自己的內心,越來越自由。年齡、生育能力、容貌等這些過去被物化為評價女性價值的標準逐漸消失,她們存在的意義變得愈發(fā)單純和快樂。
而那些不再回避自己年齡,甚至開始談論自己年齡的女性,正給予更多人 勇氣和靈感,慶祝和享受其所迎來的新旅程。畢竟,時光在流逝,帶給她們皺紋,卻也賜予她們?yōu)⒚摮墒斓撵`魂,直面年齡,而后慶祝年齡。
23歲,畢業(yè)工作
30歲,步入婚姻
35歲,生兒育女
60歲,退休生活
對于很多人來說,似乎從踏入社會的那一刻,我們的人生軌跡便會這樣,往后的日子也早已有了安排。
而對于女性來說,人生中的無數(shù)身份,少女、妻子、母親……也被裹入其中,按年齡的不同階段,嵌入這靜謐的表盤刻度之中,被督促著在每個時間段完成那些“應該”的事情,仿佛在這樣的配置下,才可以收獲一份圓滿的人生。
“社會時鐘”(Social clock),這一美國心理學家伯尼斯·鈕加藤所提出的概念,則很好地形容了這套流程,其在社會心理學中被定義為“個體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時鐘”,由社會文化背景所決定,反應了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對我們的期望,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什么年齡要做什么事”。
當下,似乎很多流行的標簽都和年齡有關,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強烈的鎂光燈下,女性也被打上了各種標簽。比如形容看不出實際年齡的“無齡女”、30-50歲的“熟女”、30歲以下的“輕熟女”、大齡單身的“剩女”,以及心未老身已老的“中年少女”……我們很難界定每個標簽語義的褒貶色彩,但顯然,年齡對于女性來說,總是一個逃不開的標簽,而這其中又有多少女性將自己的人生交托給年齡去主導。
心理平臺KnowYourself曾針對“社會時鐘”發(fā)出調查,在這份女性用戶占比76%的回收問卷中,當被問及哪個方面的社會時鐘最不合理時,高達65%的女性受訪者選擇了“婚姻”,而“生育”成為了第二高的選項(16%的女性選擇了該項)?!啊翚q的人怎么都沒有×歲的樣子”,“這個年紀再不抓緊就來不及了”,當這些并不陌生的話語充斥在她們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中,被“追趕”的她們,已然被根據(jù)年齡標記進特定的群體,做著那個年紀所“應該做”的事情。
可是,怎樣定義“應該做”的事情呢7又該由誰來定義?
發(fā)展心理學家雷文娜·赫爾森曾組織領導過一項研究,邀請了140位女性作為實驗對象,持續(xù)追蹤她們50年的生活經(jīng)歷,在她們人生階段中的27歲、42歲、52歲、61歲和72歲時進行采訪,談論她們的人生,關于價值觀、親密關系、健康,以及選擇、事業(yè)和家庭的平衡……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份的轉變,這些女性將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7在不同的社會時鐘下,她們又面臨怎樣的人生?
而結果發(fā)現(xiàn),有一類女性的人生呈現(xiàn)出極為積極的變化,她們逐漸發(fā)展為自律、有責任感的成人,并且越來越自信和獨立,對于壓力和不幸也能夠從容應對。無論是專注于家庭或事業(yè),這兩種選擇路徑下的女性都對自己的生活有著掌控感,并享受其中。反而是那些對于自己人生選擇路徑不太清晰的女性,人生發(fā)展變得緩慢并且出現(xiàn)了消極的變化。
可見,結婚與否,生子與否,先考慮事業(yè)還是家庭,這些困擾無數(shù)女性的問題或許并不是“社會時鐘”所帶來的最大問題。而真正的問題是,你是否在社會時鐘的影響之下,依然能夠堅持自己的選擇,而后在自己的選擇中認真地去生活:或者可以這樣說,年齡從來不是最大的問題,人生態(tài)度才是,而真正需要做出改變的,正是那種“人生只有一條正確道路”的幻想。
在好萊塢,似乎每個人都在試圖阻止衰老的到來,而Goldie Hawn,這位曾獲奧斯卡與金球獎項的美國女演員,在78歲這個依照社會時鐘看來已然是應享受子孫滿堂、安享晚年的年紀,經(jīng)營著自己的基金會,開設傳播正念的課程,幫助全世界15萬名兒童學習應對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及壓力,與此同時,她還活躍在社交平臺之上,與大眾分享著她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還在追逐彩虹,想要有所作為”,Hawn在社交平臺上如是寫道。對于她來說,顯然年齡從不是界限般的存在,尤其是在她積極而又認真的生活態(tài)度面前,盡管年齡的增長是現(xiàn)實,但在Hawn看來,“用心生活,你就會明白生活中有很多轉變。你只需要穿過它們”。無論是為倡導和關注兒童心智健康而努力,還是將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瞬間轉化成幸福之源,Hawn顯然已經(jīng)選擇并走在了一條她所熱愛并認真對待的人生道路上,想必這也是應對社會時鐘最好的選擇。
的確,有些事情不一定要在某個年齡段必須完成,而到了某個年齡段,也不意昧著你就再也無法做某些事情,比起被“社會時鐘”推著往前走,生活在自己“時區(qū)”可能才是享受人生的最優(yōu)解。要知道,年齡的數(shù)字可以像一把鋒利的刀子劃開焦慮的口子,卻也可以是催化劑,讓每位女性的花期綻放在不同的時間。
“好像現(xiàn)在對于30+女性的社交禮儀,就是在你知道她的實際年齡之后,必須加一句‘根本看不出來’,不然就是對她的冒犯?!?/p>
前段時間,脫口秀演員小鹿關于年齡焦慮的段子引發(fā)熱議。似乎當我們想要稱贊一位女性時,頭腦里下意識的反應總是與其外貌相關,而對于其中那些年紀逐漸增長的尤為如此?!巴耆床怀鰵q月痕跡”,似乎變成了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平滑、細膩、緊致……這些詞的存在逐漸成為衡量絕大多數(shù)女性“美”的理想標準,而魚尾紋、松弛、褶皺……這些不可抗拒的歲月痕跡,卻在與“年輕”漸行漸遠的同時,也與“美”產(chǎn)生了距離。
“美”的定義是什么?這或許是一個答案在不斷變化的問題。無論是在社交媒體還是電視節(jié)目中,我們總瞥見一絲關于美的標準的影子,而其與“年輕”的搭配出現(xiàn)則再常見不過。如果說微整形、濾鏡的流行是當下大眾對美趨之若鶩的一種社會化群體現(xiàn)象,那么看起來年輕這回事,則似乎成了對于到了一定年紀的許多女性來說最高的“稱贊”之一。
而在美國女演員Angela Basset看來,這顯然并不是一種稱贊。“你看起來比你的年齡要年輕”,她認為這句話似乎正在被過度使用。“當我們照顧好自己時,我們確實看起來狀態(tài)更好,不管那是什么年齡,你知道嗎?”去年8月滿64歲的Basset,顯然并不認為她需要被告知自己的狀態(tài)看起來很棒,尤其是對方為這句稱贊加上一個條件:在你的年齡看來。為什么年齡會作為評判一個人美的標準之一呢?這是Basset好奇的,卻似乎也是正在被很多人所忽略的。
談起俞飛鴻,想必很多人腦海中跳出的第一形容詞便是“美”,對于她的外貌,外界總是充滿贊譽。的確,今年1月剛剛度過52歲生日的她,在年齡焦慮蔓延的當下常被大眾提起,無論是她優(yōu)雅平和的狀態(tài),還是對年齡增長所表現(xiàn)出的從容,當然,也包括她那張似乎不曾留下歲月痕跡的面容。在很多人看來,這種特權般“美”的存在,對俞飛鴻來講,是一種“善意的傳遞”,同時也帶來一些局限?!按蟊妼ξ彝獗淼倪^度關注,一直對我是個挺大的困擾,”在一次采訪中,她坦言,“其實這對我扮演角色并不利。我每次扮演一個角色,都希望人家不認識我演員這個人,但是這又很難做到?!蔽覀儚牟环裾J美存在的意義,但如果美被逐漸固化,成為一種先入為主的標簽,反而失去了其意義,正如俞飛鴻所講,“追求美是應該的,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美不止在你這張臉,美是一個整體。美不止在于年輕,美是你可以持續(xù)一輩子的,可以持續(xù)到你80歲、90歲,美是一種狀態(tài)?!?/p>
試想—下,當一位年齡接近中年的女性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相比關心和了解她所取得的成就和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她的年齡和相貌似乎總是更加引人注意,“看起來不像這個年紀”、“狀態(tài)真好”,這樣的“稱贊”脫口而出,或許皆發(fā)自肺腑,但與此同時,她所走過的那前半生的閱歷卻被忽略了。
法國藥妝品牌RoC曾發(fā)起一項調查顯示,近82%的40歲以上的女性在當年整一年中收到過這樣的“稱贊”:你看起來比你的年齡要年輕。盡管大多數(shù)人表示,她們寧愿不被稱贊,也不愿意得到這樣一個以年齡作為先決條件的夸獎,因為這總隱含著某種偏見,似乎更年輕才是美的標準。不過,慶幸的是,這幾年我們所經(jīng)歷和看到的正在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無論是寫下自己50歲生日感悟的Gwyneth Paltrow,還是在50+也從未對自由追求止步的俞飛鴻,或是78歲依舊生活在自己“時區(qū)”的Goldie Hawn,她們所呈現(xiàn)出的“美”是多元的,歲月所帶來的痕跡,讓她們的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進化。對于這樣的她們,真正的稱贊應該是這樣的——“你看起來很棒”。沒有任何年齡的附加形容,因為除了那不曾留下歲月痕跡的美,在她們身上還有無限可能。
而也許下一次當你想要稱贊一位女性時,只需要說“你看起來很棒”,或者稱贊她們的才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忘記”年齡,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