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張 健 劉 超 譚 斌 李喜喜
1. 青島大學附屬泰安市中心醫(yī)院輸血科, 山東 泰安 271000;2.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 山東 泰安 271000
白血病患者在病程及臨床治療過程中,常有血小板減少,甚至有出血情況發(fā)生,嚴重者可以出現顱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1]。對于白血病患兒,臨床常通過輸注血小板來預防出血。但血小板輸注也伴隨著一些并發(fā)癥,比如感染性疾病的傳播、同種免疫反應、過敏反應和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等[2]。其中,同種免疫反應可刺激機體產生血小板抗體,特別是反復多次輸注血小板后,產生抗體的可能性增加,導致血小板輸注無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3-4]。
血小板輸注無效是指患者在連續(xù)2次接受足夠劑量的血小板輸注后,仍處于無反應狀態(tài),如臨床出血表現未見改善、血小板計數未見明顯增高、24 h血小板增高指數(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與血小板恢復百分率(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PPR)未能達標等[5]。引起血小板輸注無效的因素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6-7]。其中,免疫性因素包括HLAI類抗體、血小板特異性抗體(HPA抗體)、ABO抗體、血小板膜糖蛋白GPIV(CD36)抗體等[8],其中HLAI類抗體較為多見[9-11]。
目前在臨床治療中,血小板常規(guī)輸注原則是ABO同型輸注[8],輸注無效的患者再進行交叉配合性輸注[3-4]。本研究選取因免疫因素導致的血小板輸注無效的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固相凝集法進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試驗[8],探討血小板交叉配型技術在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輸注無效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22年1月20日—2022年6月20日于青島大學附屬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就診的20例血小板抗體陽性的白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1次血小板隨機輸注和1次交叉配型輸注。
血小板抗體檢測和交叉配型試劑盒(批號8000454103,荷蘭Sanquin)、血小板抗體檢測用指示紅細胞(批號8000455029,荷蘭Sanquin) 、臺式低速離心機(L4-8F,湖南可成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血小板隨機輸注采用ABO同型進行輸注;血小板配型輸注則選取ABO同型血小板,采用固相凝集法,按照試劑盒說明書(MASPAT試劑盒)進行操作。每個實驗設置陽性和陰性對照。如果存在血小板特異性抗體,紅細胞會平鋪在孔底,結果為陽性;反之,結果為陰性。選擇結果為陰性的血小板進行輸注[12]。
分別記錄輸注前及輸注24 h后血小板計數值,用于計算CCI值和PPR值[10]。計算公式如下:CCI=(輸血后血小板計數-輸血前血小板計數) × 體表面積(m2)/輸入血小板總數(1011),體表面積(body surface arer,BSA)(m2) = 0.0061 × 身 高(cm) +0.0124 × 體質量(kg)-0.0099,輸注24 h后CCI ≥10判定為輸注有效;血小板有效率PPR(%)=(輸血后血小板計數-輸血前血小板計數) × 血容量(L) ×100%/(輸入血小板總數 × 2/3),若輸注24 h后PPR ≥ 20%,判定為輸注有效[13]。
血小板計數減低引起的出血包括:(1)輕微傷引起的黑色或藍色痕跡或瘀傷;(2)皮膚上出現針頭大小的紅色斑點,稱為“瘀點”;(3)輕微傷出血時間延長;(4)牙齦或鼻出血;(5)尿液或糞便中有血;(6)異常增多的月經量[14]。較嚴重可出現消化道出血、肺出血、腦出血。
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隨機輸注和交叉配型輸注輸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計數、輸注后CCI值和PPR值,結果發(fā)現,隨機輸注的有效率明顯低于交叉配型輸注;隨機輸注24 h后的平均CCI值及PPR值顯著低于交叉配型輸注,詳見表1。
表1 PLT抗體陽性的白血病患者采用PLT隨機輸注與交叉配型輸注的療效比較(n = 20, )
表1 PLT抗體陽性的白血病患者采用PLT隨機輸注與交叉配型輸注的療效比較(n = 20, )
注:PLT為血小板;CCI為血小板增高指數;PPR為血小板恢復百分率
輸注方法隨機輸注交叉配型輸注PPR 6.28 ± 9.57 68.14 ± 42.61 5.987< 0.001 t P輸注前PLT計數(× 109L-1)15.05 ± 9.28 13.45 ± 9.46-0.832 0.415輸注后PLT計數(× 109L-1)19.10 ± 10.78 60.75 ± 29.66 5.703< 0.001 CCI 2.15 ± 2.29 18.22 ± 11.38 5.781< 0.001
觀察隨機輸注和交叉配型輸注輸注血小板后的出血情況,隨機輸注后有明顯的出血傾向75%(15/20),而配型輸注后出血傾向獲得改善30%(6/3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血小板抗原主要包括血小板非特異性抗原和血小板特異性抗原。其中,非特異性抗原包含ABO血型抗原和HLA-I抗原、Le抗原和P抗原等;特異性抗原為血小板特異性抗原(humanplateletantigen,HPA)[15]。免疫性血小板輸注無效多由抗HLA-I抗體和抗-HPA抗體引發(fā)。白血病患者在多次輸注血小板后可刺激機體產生血小板抗體[3-4],當患者輸血次數 ≥ 6次,抗HLA抗體產生的概率會明顯增加[12],產生免疫性PTR的概率隨之增高。
本研究選取的白血病患者曾多次輸注血小板等血制品,血小板抗體均為陽性,且伴有出血點和出血傾向。所有患者均進行1次血小板隨機輸注和1次交叉配型輸注,結果發(fā)現隨機輸注血小板均出現了輸注無效現象,而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輸注之后可明顯改善這種現象。交叉配型輸注后,所有研究對象的血小板計數、24 h后CCI值、PPR值及出血情況均得到改善,與已有報道一致[8-9,12]。因此,我們推斷,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嚴重低下時,輸注無效可導致嚴重的出血傾向,而交叉配型輸注可有效改善血小板輸注無效的情況[16-17],提升患者血小板計數。此外,交叉配型技術還可以避免浪費血液資源,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患者的壓力。
血小板交叉配型輸注相對于隨機輸注來說,不僅能夠顯著提高平均CCI值和有效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機體產生新的血小板抗體[16-19]。血小板交叉配型技術可以有效改善由免疫因素導致的輸注無效患者血小板輸注效果。目前我們是以血清學交叉配合試驗作為免疫性PTR初篩[8],為我們下一步利用血小板供者HLA基因分型庫,針對此類患者建立供受者HLA:A、B分型位點基因配合型輸注策略提供了基礎,為輸注無效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臨床參考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