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炫朗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zhàn)數(shù)萬里,屯墾在天山。”這就是王震將軍筆下的兵團人。數(shù)以萬計的兵團兒女,用青春、熱血和生命澆灌著沉睡千年的大漠,讓紅柳變麥浪,荒漠變糧倉。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祖國賦予的光榮任務之中,譜寫出感人至深的人進沙退的創(chuàng)業(yè)之歌,譜寫了拼搏進取的西部開發(fā)史。
我的爺爺是新中國成立后新疆的第一代建設者。1958年的冬天,火車頭噴著濃煙一聲長鳴,承載著為西部建設發(fā)展奉獻青春的堅定信念,風華正茂、懷揣一腔熱血的爺爺踏上了屯墾戍邊之路。那趟火車走走停停一個多月到了素有“西域襟喉”之稱的哈密,又歷時一周,輾轉數(shù)趟汽車,抵達了烏魯木齊,爺爺立即到農墾廳工作。當時,兵團實施了開發(fā)新墾區(qū)的戰(zhàn)略方針,各師也作出了向新墾區(qū)進軍和擴大老墾區(qū)的部署,一個墾荒造田和大興水利的高潮在天山南北迅速興起。1962年,農六師新湖總場建場,爺爺主動請纓直奔前線。雖然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是面對一望無際,長滿了高大的梭梭柴、紅柳樹的戈壁灘,人們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爺爺最先跳下車,挽起袖子大聲說:“年輕人就是要有拼搏的精神,來了咱們就要扎下根,干出名堂?!焙芸齑蠹彝谄鸬馗C子,解決了住的問題,隨即投入到勞動生產中。不久之后,爺爺參與了塔西河的修建,在那個年代,興修水利工程是十分困難的,設施簡易,物資匱乏,揮汗如雨的支邊青年們用擔子挑、用肩膀扛,一條繩、一把鎬為塔西河的修建付出了巨大的貢獻。爺爺說:“我們這一代人,自然擔當了開發(fā)的主力軍。艱苦的歲月,磨煉了意志,培養(yǎng)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勤儉持家、樸素生活,是傳世之寶?!?/p>
我的父親接過爺爺手中的“鎬頭”。1978年高中畢業(yè)后,毅然回到了農六師新湖總場,無悔地將青春奉獻于這片欣欣向榮的大地。父親在顆粒廠和供銷公司當過采購員,謹記爺爺誠信做人、不拿公家一針一線的教導。后來,父親為掌握一技之長,進入總場車隊,通過扎實學習取得了A照駕駛證,成為車隊第一批車手。上世紀80年代,道路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頭路,運輸一趟水泥,僅300公里的路程就要開上一整天?,F(xiàn)在父親提起往事就說:“石頭路上顛一天,握著方向盤的手和胳膊都是麻的?!钡钱敃r父親從沒對我們說起這些,我只是看到父親在夏天皮膚曬得黝黑,襯衫上都是汗?jié)n,那是反復浸濕反復干透留下的白色印記。還有冬天天沒亮,父親裹著軍大衣用手搖式點火一下一下把車發(fā)動著,開啟新的運輸之旅。父親利用閑暇時間刻苦鉆研修車技術,使車隊的維修費大大降低,為車隊的安全出行保駕護航。因為父親勤學肯干、表現(xiàn)出色,在1986年7月,我出生的那年那月,父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做人要愛國愛黨、要勤奮自強、要誠實守信、要務實擔當”成為了最樸實的家訓。1992年,隨父親工作調動,我們舉家來到烏魯木齊。父親依然奮戰(zhàn)在兵團建設的征程上,無論工作多么困難,他總會毫無怨言地沖鋒在前,把任務扛在自己的肩上,一干就是一輩子。
爺爺和父親就像是堅韌不拔的胡楊樹,無論腳下的土壤多么貧瘠,都深情地擁抱這片土地。在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下,我在大學志愿填報表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新疆兵團第一座城市石河子——新疆石河子大學。當我如愿以償?shù)剡M入石河子大學,學習了自己喜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我暗下決心,我要用知識去賡續(xù)兵團精神,用文字去書寫兵團發(fā)展,我要把全部的智慧和才華獻給兵團。在校期間,我努力提升自己,刻苦學習,于2007年1月5日,成為中共預備黨員,次年轉為正式中共黨員。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3個年頭,作為一名黨員,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一名生在兵團、長在兵團、工作在兵團的兵團第三代兒女,我接過重任、立足崗位。父輩熱愛祖國、擔當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感染著我、激勵著我,他們?yōu)槲覙淞⒘税駱印⒅该髁朔较?,使我成為了扎根兵團的新時代戍邊人,這就是在屯墾戍邊歲月中形成的軍墾家風,這是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
歲月變遷,精神永存。如今,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時常會給他們講鑄劍為犁、掘地為家的兵團人在荒涼的戈壁灘上赤手建家園的傳奇故事,會經常給他們講爺爺建設邊疆的崢嶸歲月和姥爺扎根邊疆的建設足跡,更是會以身作則,將這三代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傳承下去,將一代代紅色家風延續(xù)下去,用軍墾人的壯志與豪情在天山腳下繪新圖、在西北邊陲綻榮光。
責任編輯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