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宏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進校園,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舉措,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多年來,錦州市凌河區(qū)各學校充分利用課后看護時間,以社團活動為載體,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們充分體會了“非遺”傳承的魅力,對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福倫小學在“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主題教育活動引領下,將本地特色非遺項目“葫蘆雕”引入課堂。老師引領學生在制作中了解葫蘆雕的起源、發(fā)展、種類等相關內容,學生耳濡目染感受葫蘆雕這一民間傳統(tǒng)技藝的獨特藝術魅力和深厚文化內涵。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利用每天的課后看護時間,以畫、刻、鏤、烙、鑲嵌等多種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用一雙雙靈巧的小手給葫蘆刮皮、起稿、烙制,將中國古典詩詞、山水花鳥等刻畫在葫蘆上。從最開始的描畫到如今筆刀并用,從心慌手亂到心平氣和、刀法嫻熟,學生們進步飛快,真正體驗到了參與其中的樂趣。
風箏起源于中國,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北湖小學于2017 年成立“鷂鳶坊”風箏制作美工坊,成為錦州市首批“非遺項目傳承活動基地”。學校聘請“東北風箏王”吳鐵鐸老先生為活動輔導員,向師生傳授傳統(tǒng)風箏制作技藝。每周三下午,社團內低、中、高年級學生分工開展風箏工坊活動,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不同難度的風箏技藝傳授。學做三角風箏、八卦風箏、沙燕風箏,學習扎、糊、畫、放等傳統(tǒng)風箏玩法,學生們在玩兒的過程中既了解了風箏的歷史、種類,又鍛煉了身體、保護了視力,如此一舉多得的社團活動,更是得到了家長們的肯定與支持。
寶地小學“遼西木偶”劇團創(chuàng)建于2019年。“雙減”政策出臺后,學校利用課后看護、隊組活動、午休時間進行非遺傳承項目社團活動。從了解木偶知識到學習持偶表演、學做立體人偶,學生們從中體驗了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全過程。在錦州市木偶劇團高鳴鶴團長指導下,學生們排演了傳統(tǒng)劇目《雞斗》、新編劇目《閃閃的紅星》等,他們在幕后一邊操縱木偶,一邊說唱表演,手上的大公雞、毛毛蟲活靈活現(xiàn),木偶小紅軍隊伍整齊、英姿颯爽,劇團董斌老師還將川劇“變臉”絕活兒融入木偶表演。這種“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的戲劇形式深受師生們的喜愛,木偶社團也多次在省、市、區(qū)各級各類教育活動上進行表演。
截至目前,“遼西糖畫”“遼西皮影”“遼西面塑”“滿族剪紙”“遼西布老虎”等十余項錦州地域非遺文化已經(jīng)走進凌河區(qū)多所校園,非遺項目17 個,社團、美工坊68 個,萬余名學生參與其中,紛紛形成了“一校多品”的美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