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丁惠玲,魏淑相
(1.濰坊市中醫(yī)院,山東 濰坊 261000;2.濰坊市皮膚病防治所,山東 濰坊 261000)
痤瘡是皮膚科臨床上的常見病種之一,其中女性青春期后痤瘡是指患者的年齡在25歲以上,主要分為持續(xù)型和遲發(fā)型2種[1]。過去認為痤瘡一般發(fā)生在青春期,但現在研究表明,青春期后痤瘡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這與現代社會生活條件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密切相關,同時,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也導致青春期后痤瘡的發(fā)病率增高。有研究表明,青春期后痤瘡的患者中,女性是男性的2~3倍[2]。女性青春期后發(fā)生痤瘡,會遭受疾病本身帶來的生理性痛苦和各種心理壓力的“雙重”打擊,患者容易出現自信心下降,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本研究將中醫(yī)情志療法應用于女性青春期后痤瘡的治療,為臨床診療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1.1.1 病例來源 本研究觀察對象選擇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濰坊市中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治療的女性青春期后痤瘡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1.1.2 診斷標準
1.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3]制定:①發(fā)病年齡>25歲,女性患者,包括2種情況,一是青春期開始出現痤瘡,一直持續(xù)到青春期后,即“持續(xù)性青春期后痤瘡”;二是在青春期之后出現痤瘡,即“遲發(fā)性青春期后痤瘡”。②皮脂腺發(fā)達部位:如面部、前胸部、后背部,面部多見于雙側面頰、下頦部。③皮膚損害表現為:毛囊性丘疹、粉刺、膿皰、結節(jié)、囊腫、瘢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過程。
1.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制定。
主癥:面部見紅色或暗紅色丘疹、粉刺,或伴有膿皰、結節(jié)、囊腫。次癥:焦慮、抑郁或煩躁易怒,胸脅不舒,口苦咽干;月經前皮疹加重,或月經不規(guī)律;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質紅或暗紅,少津,苔黃或薄黃,脈弦或弦數。
1.1.3 排除標準 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對本藥或藥物成分過敏者;③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④其他疾病引起的繼發(fā)性痤瘡;⑤治療前1個月內服用過與本病相關的藥物;⑥不符合納入標準的其他病例。
1.1.4 脫落標準 ①自動終止治療者;②失訪者。
1.2 方法
1.2.1 病例分組 采用完全隨機分組原則的設計方法,將納入標準入選的病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
1.2.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中藥治療,中藥主要采用自擬方疏肝消痤湯加減,其主要組成為柴胡9g、當歸 12 g、金銀花 10 g、連翹 15 g、黃柏 9 g、知母9 g、女貞子 12 g、旱蓮草 12 g、玄參 12 g、黃芩 9 g、陳皮9 g、茯苓12 g、甘草9 g,兼有痰瘀者配伍桃仁、紅花、丹參、赤芍等,兼有脾虛者配伍白術、薏苡仁、茵陳等,膿皰多者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囊腫多者加浙貝母、白芷、夏枯草等。
治療組在口服中藥湯劑治療的同時配合中醫(yī)情志療法,醫(yī)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以“七情”學說為理論基礎,辨證治療,針對患者主要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情志療法,主要包括:
(1)移精變氣法:包括釋疑、開導、順情遂意、暗示等療法,通過以上方法改變患者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具體方法為①向患者講解痤瘡的基本知識,告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鼓勵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熬夜、少食油膩及甜食、多運動等。②運用中醫(yī)望聞問切法對患者進行辨證,同時與患者交談,通過交流發(fā)現引起情緒抑郁焦慮的原因,鼓勵患者傾訴出心中積郁之事,然后對其進行疏導,給予精神上的支持。③暗示法,告知患者痤瘡是一種通過治療能取得緩解甚至是完全治愈的疾病,通過圖片展示治療前后的對比,治療效果好的病友鼓勵新的患者,通過語言、實例進行心理暗示,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和依從性。
(2)轉移心意法:是指借用某種方式方法,如戲劇、音樂、運動等轉移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如建議患者從事擅長的體育運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發(fā)展興趣愛好等。
(3)以情勝情法:根據中醫(yī)基本理論,五臟分屬五志,其之間是相互生化制約的關系,如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悲等,本研究患者多思與悲,故采用喜樂療法和激情療法。①喜樂療法,告知患者每天從事一項令自身開心愉悅的活動,如看一部喜劇、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等。②激情療法,激情療法是指有意識地誘發(fā)患者產生激情,激情可引起機體產生某種強烈的行為反應,利用這種強烈的行為反應來治療患者原有的病理狀態(tài),從而起到治愈疾病的目的[4]。
中醫(yī)情志療法每周1次,30 min/次,每例患者均建立情志療法檔案,登記其基本情況、治療方法等。以上2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與方法
1.3.1 療效判定 參照中華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分會皮膚美容學組制定的《痤瘡嚴重程度分級和療效判定標準》,將其分為三度九級,見表1。
表1 病情分級表
皮損計數部位選左或右側面部,以中心劃界限,包括半側額部、顴部、頰部、頦部、頜部總和計算。觀察治療前后的皮疹個數及皮損形態(tài),并據此將病情進行分級。非活動性病變包括色素沉著、點狀瘢痕不作評分指數。病情分級評分標準治療前一級為1分、二級為2分,以此類推,逐漸遞增。治療后,每降低1級減去1分,若全部消失則為0分。療效指數=(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見表2。
表2 疾病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1.3.2 心理評估方法 2組在治療前及1個療程后分別填寫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其中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焦慮和抑郁程度越輕。
1.4 安全性評價 在臨床研究的同時,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并記錄不良反應出現的時間、臨床癥狀、對癥處理措施及不良反應的預后。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先進行正態(tài)性分布及方差齊性檢驗,若數據呈正態(tài)分布并且方差齊,則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方差不齊時改用非參數檢驗,或采用近似F檢驗的結果。計數資料組間的比較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比較 在研究過程中,治療組脫落1例,因遷居外地無法復診,對照組脫落2例,均為自動放棄治療。見表3。
表3 治療組和對照組年齡比較 例
2.2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治療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2組心理健康狀態(tài)比較 2組治療前SDS、SAS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5、6。治療后2組 SDS、SAS積分較治療前均有下降(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治療組SDS、SAS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7、8。
表5 2組治療前SDS積分比較 (分,±s)
表5 2組治療前SDS積分比較 (分,±s)
注:P=0.59>0.05。
組別 n 積分治療組 2 9 5 7.8 9±1.8 8對照組 2 8 5 7.6 0±2.2 2
表6 2組治療前SAS積分比較 (分,±s)
表6 2組治療前SAS積分比較 (分,±s)
注:P=0.41>0.05。
組別 n 積分治療組 29 56.48±3.16對照組 28 57.10±2.48
表7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SDS積分比較 (分,±s)
表7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SDS積分比較 (分,±s)
注: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29 28治療前 治療后57.89±1.877 52.35±1.31 57.65±2.192 54.14±1.51
表8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SAS積分比 (分,±s)
表8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SAS積分比 (分,±s)
注: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29 28治療前 治療后56.48±3.16 51.57±+1.2 57.17±2.47 53.14±1.18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青春期后痤瘡發(fā)病率日益上升,青春期后痤瘡的發(fā)病原因是多方面,常見的原因有內分泌、家族史、高脂肪高糖高蛋白飲食、作息習慣、藥物、環(huán)境污染以及心理因素等[5]。國外研究報道,青春期后痤瘡發(fā)病患者尤以女性居多[6],這與女性的性別、病因、社會因素均有關系。有研究表明,丘腦-垂體-腎上腺(LHPA)軸受情緒的影響,女性長期焦慮或抑郁的情緒會刺激LHPA軸,引起雄激素分泌亢進,進一步加速皮脂的生成,從而引起痤瘡加重[7]。調查顯示,女性青春期后痤瘡多伴有高雄激素的臨床表現,在月經前病情加重,并且受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響,在妊娠前后加重或消退[8]。另一方面,女性常患有婦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綜合征等,部分女性口服避孕藥物,均可導致激素水平失調,進一步引起痤瘡的發(fā)生。女性日常應用化妝品較多,劣質的化妝品可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引起面部菌群失調,從而引起粉刺、膿皰[9]。當人體處于焦慮抑郁狀態(tài)時,睡眠質量會明顯下降,睡眠差可以影響皮膚的完整性[10],皮膚屏障功能下降,進而引起痤瘡的發(fā)生。
中醫(yī)認為肝腎陰虛是青春期后痤瘡發(fā)病的根本病機,患者病程持續(xù)時間久,病情與月經周期相關,常伴有情志不舒、急躁易怒的表現。情志不舒,肝氣郁結,郁久化火,虛火上炎,熏蒸面部發(fā)為痤瘡。火易傷津,損傷腎陰,終致肝腎陰虛[11]。本研究應用自擬方疏肝消痤湯加減治療女性青春期后痤瘡,治療組和對照組均取得了一定療效。方中柴胡疏肝理氣,為君藥;女貞子、旱蓮草、當歸、玄參滋補腎陰,黃柏、知母清肝腎之火,共為臣藥;佐以金銀花、茯苓、陳皮、連翹,健脾化痰、清熱解毒。全方共奏疏肝理氣、滋補肝腎、清熱解毒之效。
女性更易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多,情志變化也較明顯。中醫(yī)認為人有七情,七情過極,則會造成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氣機逆亂則易導致疾病的發(fā)生。臨床上對于女性青春期后痤瘡的治療,往往忽視了情志因素對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只重視對疾病本身的治療,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中醫(yī)情志療法以七情理論為依據,對患者的心理加以疏導,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為女性青春期后痤瘡的治療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