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艷,張玉芳,王楷,王強
(1.營口市中醫(yī)院,遼寧 營口 115000;2.北京石景山醫(yī)院,北京 100040;3.沈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3)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慢性濕疹常因急性或亞急性濕疹反復發(fā)作不愈轉化而來。濕疹類屬于中醫(yī)“濕瘡”范疇,慢性濕疹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血虛風燥證,中醫(yī)認為慢性濕疹病程遷延,濕熱蘊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化燥生風,肌膚失養(yǎng)所致。目前慢性濕疹治療困難,因該病繼發(fā)性皮損增厚,外用藥物難以奏效,長期使用會引起對藥物的耐受。而中醫(yī)梅花針刺絡放血療法在慢性濕疹的治療過程中有較好的療效[1]。我院選取血虛風燥型濕疹患者41例,采用梅花針刺絡放血療法聯(lián)合貝復新凝膠外用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營口市中醫(yī)院皮膚科收治的血虛風燥型濕疹患者79例納入研究,經(jīng)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2組。對照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齡19~60歲,平均(35.64±8.28)歲;病程 0.6個月~5.2年,平均(2.67±0.58)年。研究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齡18~60歲,平均(36.73±7.32)歲;病程 0.6個月~5.5年,平均(2.50±0.51)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血虛風燥型濕疹診斷標準。
1.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的經(jīng)臨床診斷明確的血虛風燥型濕疹患者;②年齡18~60歲,病程>6個月;③入組前2周內未接受局部糖皮質激素治療;④神志清楚,依從性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
1.1.4 排除標準 ①治療前1個月內曾系統(tǒng)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治療前2周內局部外用激素藥膏、非甾體抗炎藥者,1周內使用抗組胺藥物者;②皮疹局部合并嚴重細菌或真菌感染者;③濕疹位于眼周、唇周、肛周、外陰及皮膚褶皺部位者;④有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⑤凝血功能障礙者;⑥不能堅持梅花針刺絡放血治療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等。
1.2 方法 對照組單純外用貝復新凝膠(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rb-bFGF,珠海億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具體方法:用棉簽將藥物均勻涂抹于皮損處,厚度約1 mm,2次/d,連續(xù)1周。4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研究組采用梅花針(華佗牌,雙頭,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刺絡放血聯(lián)合貝復新凝膠外用治療,具體方法:首先辨證選取血海、曲池、膈俞等穴,用梅花針垂直對準穴位進行中等強度叩刺,至穴位處皮膚表現(xiàn)紅暈即可,其次用梅花針垂直從皮損邊緣向中心進行螺旋式叩刺,至皮損部位潮紅微微出血即可,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針刺后待血自止,將貝復新凝膠均勻涂抹于梅花針叩刺部位,厚度約1 mm,2次/d,連續(xù)1周。梅花針刺絡放血治療,每周1次,配合貝復新凝膠外用,4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3.1 患者治療前后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shù)(EASI)評分、瘙癢程度評分、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shù)量表(DLQI)評分及療效情況 EASI評分=受累面積評分×體征指標評分。濕疹受累面積評分為無(0分)、面積<5%(1分)、面積5%~10%(2分)3個等級;濕疹嚴重程度包括紅斑、苔蘚化、丘疹、表皮剝脫、角化以及浸潤等方面,分為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中度(3分)4個等級,各項分值綜合為EASI總評分[3]。
瘙癢程度評分:0分為無瘙癢感;1~2分為偶爾瘙癢,但不影響生活、學習及工作,無需用藥;3~4分為陣發(fā)性瘙癢,程度時輕時重,會一定程度影響患者生活、學習及工作,需要用藥止癢;5~6分為劇烈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學習、工作[4]。
DLQI評分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記分方法:心理方面,分1~4級記分;社會活動方面,分1~4級記分。累計全部項目的記分得到的總分即為生活質量得分[5]。
1.3.2 療效判定 EASI評分有效率=(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EASI評分,分為痊愈、顯效、好轉、無效。痊愈:EASI評分有效率>90%;顯效:EASI評分有效率為60%~90%;好轉:EASI評分有效率≥20%,但<60%;無效:EASI評分有效率<20%。治療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6]。
1.3.3 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復發(f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半年隨訪,觀察并記錄復發(f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患處疼痛、繼發(fā)感染、內分泌紊亂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2組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EASI評分、瘙癢程度評分、DLQI評分變化比較 2組治療前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皮損癥狀評分變化 (分,±s)
表1 2組患者皮損癥狀評分變化 (分,±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n E A S I評分 瘙癢程度評分 D L Q 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 8 1 1.4 2±2.5 5 6.7 4±2.9 1 4.8 6±0.9 1 2.7 6±0.7 9 4 3.7 4±5.6 3 6 4.8 4±6.9 8研究組 4 1 1 0.8 0±2.7 5 3.6 8±2.2 9* 4.8 3±0.8 6 1.2 9±0.7 5* 4 3.7 8±5.6 0 8 1.7 6±1 0.4 0*t 1.0 3 7 5.2 1 4 0.1 5 1 8.4 8 4 0.0 3 2 8.4 2 2 P 0.3 0 3 <0.0 0 1 0.8 8 0 <0.0 0 1 0.9 7 5 <0.0 0 1
2.2 2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68%,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6.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后復發(f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復發(fā)率(7.32%)顯著低于對照組(31.5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疼痛、繼發(fā)感染、內分泌紊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比較例(%)
慢性濕疹是皮膚科的常見疾病,病程長,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瘙癢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認為免疫功能紊亂是慢性濕疹發(fā)生的重要機制[7]。中醫(yī)認為血虛風燥證多病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乃至肌膚甲錯,治以養(yǎng)血潤燥、祛風止癢之法。梅花針刺絡放血療法,有止痛、瀉火、解毒、止癢、消腫的作用,治療慢性濕疹則是通過祛濕毒、通經(jīng)脈、疏風邪、行血氣、解熱毒、止瘙癢的作用機制產(chǎn)生療效?,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梅花針刺絡放血療法改善皮膚微循環(huán),促進組織再生,對免疫有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根據(jù)“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中醫(yī)理論,本文臨床選取血海、曲池、膈俞等穴,采用梅花針輕度叩刺至穴位局部微紅,達到活血通絡、祛風止癢之功效;同時采用梅花針中重度叩刺至皮損局部微微出血,直達病所,消散淤積的氣血,氣機通暢,血脈調和,達到療效。
慢性濕疹患者皮膚屏障功能有破壞,易繼發(fā)特應性皮炎、感染及過敏而加重皮損,因此保護屏障功能非常重要。研究表明貝復新凝膠通過修復皮膚屏障功能對濕疹有治療作用,但僅有1%~5%的外用藥能夠透皮吸收[8],不能充分達到藥效,而梅花針叩刺在皮膚上形成垂直孔道,深達真皮層,短時間內形成微治療區(qū),為貝復新凝膠提供了傳輸通道,擴大了藥物接觸面積,增加藥物滲透[9],加快了皮膚屏障修復功能,從而加速了皮疹的愈合,表明了貝復新凝膠能修復皮膚屏障,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預防感染,減少皮疹復發(fā),很大程度提高了療效,有重要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EASI評分、瘙癢程度、DLQI評分均得到明顯改善(P<0.05),研究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復發(fā)率較低(P<0.05),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P>0.05)。提示采用中醫(yī)梅花針刺絡放血療法聯(lián)合貝復新凝膠修復屏障療法治療血虛風燥型濕疹效果較好,加速皮疹愈合,緩解瘙癢,提高生活質量,起效快,不良反應少,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