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久琴
(揚中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揚中 212200)
近年來,為加快推進農業(yè)綠色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廣科學施肥技術,降低化學肥料用量,是促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肥料利用率提高、降低化肥施用量的重要舉措。為了實施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我們進行了緩控釋肥不同用量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試驗,取得了預期成效。
1.1 供試土種 黃沙土,土壤有機質28 g/kg,速效磷10.5 mg/kg,速效鉀102 mg/kg。土壤肥力中等。
1.2 供試作物 水稻,品種為南粳3908。
1.3 種植方式 水稻機插秧。
1.4 試驗地點 開發(fā)區(qū)福源村東七組。
1.5 試驗處理
本試驗共設7個處理:處理一為空白不施肥,測試土壤基礎生產力;處理二為常規(guī)施肥,以當地平均施肥量每667 m2施純氮20 kg、五氧化二磷3.8 kg、氧化鉀10 kg作為對照(氮磷鉀分別用尿素含氮46%,過磷酸鈣含五氧化二磷12%,氯化鉀含氧化鉀60%)。氮肥運籌基肥30%,磷肥100%,鉀肥50%,分蘗肥氮肥35%,穗肥氮肥35%,鉀肥50%;處理三為每667 m2施51%(26∶10∶15,為江蘇美盛生產)緩控釋肥20 kg、穗肥尿素12.5 kg;處理四為每667 m2施51%(26∶10∶15)緩控釋肥30 kg、穗肥12.5 kg;處理五為每667 m2施51%(26∶10∶15)緩控釋肥40 kg、穗肥尿素12.5 kg;處理六為每667 m2施51%(26∶10∶15)緩控釋肥50 kg、穗肥12.5 kg;處理七為每667 m2施51%(26∶10∶15)緩控釋肥50 kg,不施穗肥。
本試驗采用大田對比,每個處理面積為0.13 hm2,田埂用薄膜包隔,防止竄肥和肥料流失。采用機插秧,肥料在栽前施下。
5月25日播種,秧齡20 d,6月13日機插。栽插密度為30 cm×13 cm,每667 m2為1.71萬穴,基本苗為7.5萬株?;瘜W除草采用“一封一殺”方案。栽前2 d用50%丙草胺100 mL封閉,栽后20 d用來施凈組合除草。病蟲防治共進行3次,8月9日第一次防治,每667 m2用20%噻呋己唑醇懸浮劑40 mL、10%四氯蟲酰胺(9080)懸浮劑40 g、60%烯啶蟲胺可濕性粉劑5 g。8月18日第二次防治,每667 m2用25%甲維茚蟲威水分散劑10 g、25%吡蚜酮懸浮劑20 g、10%嘧菌酯微膠囊懸浮劑75 g、40%稻瘟三環(huán)唑懸浮劑60 mL。8月31日第三次防治,每667 m2用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6 g、63%噻嗪·呋蟲胺水分散粒劑16 g、20%稻瘟酰胺懸浮劑100 g進行病蟲防治。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由于施肥水平不一致,栽后水稻分蘗發(fā)生表現有遲早之分,見表1,在基本苗一致的前提下,無肥區(qū)分蘗慢,高峰苗少,成穗數也少。常規(guī)施肥區(qū)分蘗發(fā)生早而快,高峰苗多,有效穗數足。緩控釋肥處理的,隨著施肥量的差異,出苗速度由慢向快,由少到多,最終成穗數與高峰苗成一定的正比關系。
表1 不同處理每667 m2水稻發(fā)苗情況
根據成熟期測產,隨著施肥水平的增加,在一定范圍內,穗型表現由小到大,千粒重也有同樣的趨勢。實產結果也與理論產量表現一致,見表2。
表2 不同處理穗粒結構匯總
通過對穗粒結構的分析,不同處理對產量構成因素的穗數、粒數、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施用緩控釋肥的處理與常規(guī)施肥相比,隨著緩控釋肥用量的增加,穗數逐漸上升,實粒數也逐漸增加。雖然千粒重增加幅度不大,但卻比常規(guī)施肥千粒重增加。對結實率的影響各施肥處理之間無明確的差異。在5個施用緩控釋肥的處理中,以處理五、處理六在穗粒結構的協調性上表現最佳,有效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都優(yōu)于常規(guī)施肥,但處理七也接近于常規(guī)施肥。
根據測產和單打實收結果,不同施肥量對產量影響比較明顯。本試驗地力每667 m2產量達到317 kg,基礎地力生產率為52.24%(每667 m2施肥產量為606.77 kg)。測產結果與實收產量的結果各處理均表現相同的趨勢。在實收單產中,施用緩控釋肥的處理三每667 m2產量為481.7 kg,比常規(guī)施肥634.5 kg,減產152.0 kg,減產率24%。處理四每667 m2產量為549.6 kg,比常規(guī)施肥減產84.9 kg,減產率13.4%。處理五每667 m2產量為669.2 kg,比常規(guī)施肥增產34.7 kg,增產率5.47%。處理六每667 m2產量為673.7 kg,比常規(guī)施肥增產39.2 kg,增產率6.18%。處理七每667 m2產量為631.9 kg,比常規(guī)施肥單產略減。
由此可見,氮肥水平過低,不利于獲得最為理想的產量。本試驗施用緩控釋肥的處理五比常規(guī)施肥增產5.47%,處理六比常規(guī)施肥增產6.18%。處理三、四、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減產。實產排名第一的是處理六,排名第二的是處理五。
空白施肥區(qū),發(fā)苗少,高峰苗不高,有效穗也低,但成穗率高,達到84.65%,常規(guī)施肥區(qū)的成穗率為62.64%。5個緩控釋肥的處理中,后期沒有施穗肥的處理七最低,只有60.29%,處理三成穗率最高,為69.14%,其次是處理四,成穗率為68.18%,處理五、六成穗率也達到66%。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常規(guī)施肥,還是施緩控釋肥,穗肥是關鍵的肥料,不可缺少。
根據肥料用量,參照肥料投入量價格,對稻谷出售價格進行比較,將其他投入在固定一致的前提下,包含耕翻、機械插秧、機械收割、病蟲防治、人工工資、秧苗費用及土地流轉費用等,費用每667 m2產量為合計1 080元,對不同用量的緩控釋肥處理進行效益分析,見表3。
表3 不同緩控釋肥每667 m2產量與效益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三每667 m2肥料投入最低,為128.5元,其次是處理四,為176.5元,最高肥料投入是處理六,為272.5元,其次是處理七,為240元,再次是處理五,為224.5元。而產值卻以處理六最高,每667 m2達到1 818.99元,其次是處理五,為1 806.84元。但效益是處理五最高,每667 m2達到502.34元,其次是處理六,為466.49元。效益排名第一的是處理五,排名第二的是處理六。
通過以上分析,本試驗不同用量的緩控釋肥比較,每667 m2施緩控釋肥50 kg,配合施穗肥,單產最高,達到673.7 kg。從施肥效益上分析,每667 m2施緩控釋肥40 kg,配合施穗肥,效益最高,達到502.34元。處理五比處理六產量略有減少,不明顯,而處理六與處理七相比,處理六比處理七增產41.8 kg,而施肥之間的差異就是后期穗肥的差異。同時,穗肥的使用還可以提高成穗率。因此,本試驗結論:
(1)施用緩控釋肥達到一定數量,比常規(guī)施肥增產。
(2)隨著緩控釋肥用量的增加,產量逐漸增產。
(3)根據施肥效益與產量結果分析,每667 m2施用緩控釋肥40 kg,補施一定數量的穗肥,既能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提高產量,也能增加效益。
(4)不論緩控釋肥施用數量多少,后期要注重補施穗肥,才能確保高產高效。
(5)水稻施用緩控釋肥具有節(jié)省氮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實施化肥減量、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提升水稻產量與品質的重要抓手,每667 m2施用40 kg緩控釋肥,配合使用穗肥,值得在大面積生產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