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市射陽縣第三中學(224300) 劉 杰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音樂賞析活動,促使學生聆聽音樂,感受各種音樂形式,進而提高審美情趣,發(fā)展音樂素養(yǎng)。如果教師能建構互動性教學課堂,促使學生積極交流,則能使他們相互補充想法,進而提升賞析效果。
教師在建構互動性教學課堂前要先探究各種互動類型,再結合音樂教學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互動類型。情感性互動是指在音樂賞析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進行的情感交流。音樂作品大多充滿了情感,因此在教學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進行情感性互動是比較適宜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進行賞析,嘗試和作品形成情感共鳴。
教學《彩云追月》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樂曲表現(xiàn)出的意境美,體會悠揚、舒緩的旋律特點,進而促使學生對民間音樂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情感性互動。首先給學生展示和月有關的圖片、視頻,促使學生進入相應的情境中,然后引導其欣賞作品,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有學生提出:“在聽樂曲時我仿佛走在月光照耀著的小河邊,四周都是朦朧的霧氣,猶如仙境?!苯處熯€給學生講解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展示了描繪月景的古詩詞作品。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再次賞析,以感悟作品所蘊含的民族性。教師又給學生介紹了民族樂器的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切分音的強弱等,并思考這些和情感的抒發(fā)有什么關系。這樣,學生能夠認識到不同民族樂器的特點,以及某一民族樂器適合演奏的樂曲類型。
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情感互動,促使他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產(chǎn)生忘我的情感體驗,并樂于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以在互動交流中了解他人的賞析感受,進而豐富自己的認知。
實踐性互動是指引導學生在掌握一定基礎音樂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演唱、表演、演奏等方式進行交流互動。音樂學科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所以這種互動類型也比較適合音樂教學。通過實踐性互動,學生能運用自己掌握的音樂知識深化相關認識。
在教學《無錫景》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江南音樂的特點,便組織他們開展實踐性互動。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江南絲竹音樂的特點自主搜集信息,然后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展示了不同的信息。如有學生搜索到了江南絲竹音樂的主要樂曲、演奏樂器等。教師讓學生基于搜索到的信息賞析《無錫景》。有學生發(fā)現(xiàn)《無錫景》為五聲宮調(diào)式,具有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有學生從歌詞入手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不少語氣襯詞,展現(xiàn)了吳方言的特點。在交流互動中,學生交換了彼此掌握的知識信息,對江南民間音樂的特點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相應的能力。教師可鼓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積極采用類似的方法,以更好地獲取音樂知識。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創(chuàng)意表演、歌舞秀、歌詞填寫、自主創(chuàng)作旋律等活動。這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各種音樂知識,更深刻地感悟樂曲的內(nèi)涵。
在建構音樂互動性教學課堂前,教師要積極探究相關的互動原則。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且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能力、興趣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全面性原則,引導學生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進而使其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渴望春天》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樂曲的明朗、歡快,產(chǎn)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學會用圓潤的聲音演唱,并準確表達感受。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互動交流,教師基于全面性原則,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了各種活動。如有些學生對樂曲內(nèi)容的理解不夠深刻,教師便引導他們參與到尋找春天的活動中,讓他們試著尋找展現(xiàn)春天之美的圖片、詩詞等,說說這些作品給人怎樣的感覺,再說說《渴望春天》是否也能給人這種感覺。有些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不牢固,教師便組織他們開展“打節(jié)拍”活動,以使他們體會六八拍的節(jié)奏特點,并能用拍手的方式將其展示出來。還有些學生的音色不夠優(yōu)美,教師便組織他們開展合唱活動,讓他們通過傾聽對方的演唱、對照嘴型等方式,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自己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認識到了合作學習的積極作用,進而會在以后的學習中主動展開互動交流。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音樂學科的教學任務不是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人才,而是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fā)揮音樂潛能,并從中受益。因此,音樂教師要充分考慮各個學生的學情特點和興趣愛好,設定恰當?shù)膶W習活動,使學生更熱愛音樂。
適切性原則是指教師要充分考慮互動的開展是否符合需要,互動過程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否合理等。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表現(xiàn),并在學生產(chǎn)生困惑、提出錯誤觀點、產(chǎn)生矛盾的時候,引導他們互動,這樣就能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huán)。
在欣賞《生死不離》的時候,有學生突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覺得這首歌的歌詞很感人,很想知道作者是在何種情況下創(chuàng)作這首歌的?!苯處熁谶m切性的原則,有效利用這一課堂生成性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教師快速搜索報道汶川地震的相關新聞,讓學生了解這場災難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影響。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在得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后,作者創(chuàng)作了《生死不離》。大家想一想,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這首歌的呢?他想表達什么呢?”學生經(jīng)過討論有所感悟,認識到作者想要通過歌曲給人們力量,讓人們能勇敢地面對困難,并在團結合作中戰(zhàn)勝困難。這樣便有效解決了學生的問題。教師還引導學生思考:“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大家也會遇到各種困難,那么是不是可以通過合作討論、互動學習的方式戰(zhàn)勝這些困難?”這促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互動的好處。
教師要基于適切性原則,讓互動內(nèi)容和教學情境、學生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會更為高漲,課堂教學效果也會有所提高。
教師要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以探究互動的策略。教師要注意充分預設,揣摩學生可能會對什么事情感興趣等,并制訂若干套應對方案,這樣就能在教學中結合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展開即興互動,從而提升互動的有效性。
在教學《好大一棵樹》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歌舞設計,嘗試展現(xiàn)這首歌曲的美。教學前,教師進行了充分的預設,探究了學生可能會在哪些方面產(chǎn)生疑惑。如在主題設定方面,學生可能會疑惑這首歌曲展現(xiàn)的是什么主題;在演唱方面,學生可能會疑惑如何才能更好地合唱,提升聲音的融合度;在舞蹈方面,學生可能會疑惑如何才能在貼合節(jié)奏的情況下展現(xiàn)歌詞的信息。其實這些疑惑點就是最好的互動點。如果在教學中學生真的產(chǎn)生了這些疑惑,教師便可以引導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互動。如學生真的產(chǎn)生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合唱,提升聲音的融合度”的疑惑,教師便引導他們有效傾聽他人的聲音,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合作配合讓彼此的聲音合在一起時更為和諧。學生發(fā)現(xiàn)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的合唱效果果然有所提升。這使得他們更愿意和教師、同學交流,愿意說出自己在演唱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提升自身的實際音樂水平。
教師要在教學前充分預設,并設定一些應對方案,以便能夠基于教學中學生的表現(xiàn),引導他們展開有針對性的即興互動。
教師要思考如何提高生成性互動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觀察學生,根據(jù)他們的語言表述、肢體動作等發(fā)起間接或直接的互動。通過深度互動,學生會對音樂作品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演唱歌曲《丹頂鶴的故事》,并思考如何提升演唱技能。教師觀察學生在自主交流過程中的表現(xiàn),并及時提出建議、給予幫助。如教師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看不懂樂譜。為了幫助這些學生解決識讀樂譜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丹頂鶴在哪里”這個游戲。在游戲中,教師用不同形象的丹頂鶴圖像代表不同的音符,并將其放置在五線譜上,如用縮頭躲避狀的丹頂鶴圖像代表音符“do”,以使學生產(chǎn)生“音符知識通俗易懂、容易記憶”的感覺。在學生熟悉了一些相關知識后,再將部分圖像替換成普通的音符,引導學生演唱。此后圖像越來越少,音符越來越多。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識讀樂譜。教師還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互動,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讀譜效率。如有學生提出可以采用互助交流法,即相互尋找對方的演唱是否有錯,以發(fā)揮相互監(jiān)督的作用,進而提高讀譜的效率。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并鼓勵他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捕捉并利用生成性資源能讓教學變得更具有隨機性,這也間接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控制能力,要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進行引導,并注意引導語和評價的多樣化,以使學生更積極地開展深度互動,進而提升音樂素養(yǎng)。
要建構高效的互動性課堂,教師就要積極進行教學反思,總結各種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如在互動過程中,部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采用引入多種資源的做法。
在學習《無錫景》時,學生不知道從何處入手探究江南絲竹音樂的特點,所以互動的效果不太好。基于這種情況,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播放江南代表性音樂,并讓學生對比其他地區(qū)的音樂,尋找差異點;然后讓學生誦讀具有江南風情的詩詞作品,如《雨巷》等,使學生對江南風情有深入了解;最后向學生展示常用來演奏江南絲竹音樂的樂器,讓學生探究它們的音色特點,并與其他樂器進行對比。如學生可以對比二胡和馬頭琴在音色上的不同之處,然后說說若想演奏江南絲竹音樂,應該選擇二胡還是馬頭琴。這樣做,使得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fā)。在教學中,有的學生對音樂欣賞感興趣,有的學生對詩詞誦讀感興趣,有的學生則對樂器演奏感興趣……學生對繼續(xù)互動探究產(chǎn)生了欲望,這樣,課堂交流氛圍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
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各有不同。教師要想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互動,則要結合不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融入各種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
在互動過程中,一些學生雖然積極性較高,但是不知道互動探討的重點是什么,因此探討時總偏離主題,這樣就影響了教學效果。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先將學生的互動探討分成若干不同的部分,再圍繞總結出的每一個部分的主題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用以引導學生思考,進而讓學生認識到互動的目的。
在教學《丹頂鶴的故事》時,教師要求學生在互動討論后進行表演設計。但是在實踐中教師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的關注重點出現(xiàn)了偏移,他們討論的是旅游的問題,以及在什么地方能看到丹頂鶴等。于是,教師調(diào)整了教學策略,用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捌鋵崱兜ろ旡Q的故事》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你能和同伴說說這個故事嗎?”這個問題促使學生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斑@首歌曲的旋律具有怎樣的特點?如果有同學不會讀譜,你要如何幫助他呢?”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探究歌曲的旋律,并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讀譜能力。“大家覺得合唱與齊唱,哪一個更適合用來演繹這一首歌曲?”這個問題促使學生探究選擇怎樣的演繹形式?!叭绻茌d歌載舞地展現(xiàn)《丹頂鶴的故事》,一定更感人,大家覺得要如何設計舞蹈動作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探討顯得更有目的性。
教師可以先設定一個主問題,讓學生對互動探討的重點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和討論的實際情況將主問題細化成一系列的問題,以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地思考。教師若發(fā)現(xiàn)學生在探討時偏離主題,則可以用提問題的方式,引導他們回到正確的探究軌道上。這能提升學生的探討效果。
初中學生想象力豐富,比較活潑好動,對互動交流充滿興趣。初中音樂教師要積極采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手段,建構互動性教學課堂,以更好地傳授知識要點,分析音樂要素,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情感想象,體會蘊藏在音樂中的深厚文化內(nèi)涵,進而發(fā)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