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灶娣 曾仲意 曾林生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yī)學院,廣東省深圳市中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33)
鼻竇炎是鼻竇黏膜的炎癥性疾病,常與鼻炎同時存在,現(xiàn)在的教科書稱鼻-鼻竇炎。病程在12周以內為急性鼻-鼻竇炎,超過12周為慢性鼻-鼻竇炎。急性鼻-鼻竇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如治療不合理,病程纏綿,容易復發(fā),甚至發(fā)展為慢性鼻-鼻竇炎[1],將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西醫(yī)治療多以抗感染、對癥支持等治療為主,存在抗生素耐藥、治療效果不理想等問題[2]。本研究通過觀察自擬辛芷通竅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急性鼻-鼻竇炎的療效,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3版)》[3]急性鼻-鼻竇炎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4]肺經風熱證鼻淵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yī)急性鼻-鼻竇炎診斷標準;年齡18~60周歲;發(fā)病72 h內;未使用其他藥物治療;依從性良好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對本研究相關藥物過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伴有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病史者;有鼻腔鼻竇占位性病變、解剖結構明顯異常及鼻腔手術病史者;嚴重精神性疾病病史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深圳市中醫(yī)院急診內科及呼吸科門診就診,診斷為急性鼻-鼻竇炎(肺經風熱證)的患者共8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性 23例,女性17例;年齡18~58歲,平均(34.93±11.38)歲;病程12~66 h,平均(32.78±11.83)h。對照組男性 21例,女性19例;年齡18~57歲,平均(35.40±11.46)歲;病程8~68 h,平均(32.83±15.39)h。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3]兩組均口服頭孢丙烯分散片(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514)0.5 g,早晚口服,每日2次。療程為1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用辛芷通竅方加減口服治療,組方:辛夷花10 g,蒼耳子10 g,白芷20 g,防風10 g,蟬蛻10 g,徐長卿15 g,藁本10 g,大青葉15 g,柴胡10 g。每日1劑,用水煎取量約400 mL,分2次口服。療程為1周。
1.4 觀察指標 中醫(yī)證候評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分別對治療前后主要臨床癥狀進行評分,將鼻塞、流涕、頭痛、嗅覺障礙分為無癥狀、輕、中、重度四級,分別計為0、1、2、3分。各項評分相加為總積分。主要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每日記錄患者鼻塞、流涕、頭痛、嗅覺障礙評分變化,以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中醫(yī)臨床癥狀評分減少30%以上作為癥狀改善標準記錄其時間。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進行病情評分[6]。血清炎癥指標:分別測定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擬定。治愈:主要癥狀及陽性體征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減分率≥95%。顯效:主要癥狀、體征顯著好轉,中醫(yī)證候減分率≥70%,<95%。有效:主要癥狀、體征顯著好轉,中醫(yī)證候減分率≥30%,<70%。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好轉,中醫(yī)證候減分率減少<30%。中醫(yī)證候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別治療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鼻塞2.10±0.55 0.75±0.54*△1.98±0.66 1.05±0.64*流涕2.18±0.55 0.60±0.55*△2.10±0.67 0.93±0.53*頭痛1.98±0.62 0.53±0.51*△1.98±0.58 0.78±0.58*嗅覺障礙2.18±0.64 0.45±0.50*△1.98±0.62 0.73±0.51*總積分8.43±1.77 2.58±1.17*△8.03±1.72 3.50±1.59*
2.2 兩組治療后主要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見表2。治療組鼻塞、流涕、頭痛、嗅覺障礙改善所需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
表2 兩組治療后主要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治療后主要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40 40鼻塞2.95±0.71△△3.65±0.77流涕2.83±0.71△△3.68±0.86頭痛2.60±0.55△△3.15±0.58嗅覺障礙2.58±0.64△△3.13±0.69
2.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炎癥指標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VAS評分、hs-CRP及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炎癥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炎癥指標水平比較(±s)
組 別 時 間VAS(分)hs-CRP(mg∕L)TNF-α(μg∕L)治療組(n=40)對照組(n=4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6.23±1.39 2.03±1.05*△6.20±1.26 2.53±1.04*13.60±4.40 4.58±1.41*△13.38±4.50 5.41±1.54*3.88±0.67 1.71±0.64*△3.91±0.64 2.20±0.52*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治療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80.00%(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急性鼻-鼻竇炎多在上呼吸道感染的基礎上伴發(fā)鼻竇黏膜感染引起,多為細菌感染造成的感染性炎癥??股剡x擇主要針對上呼吸道感染常見致病菌如: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本研究兩組患者均采用頭孢丙烯分散片抗感染治療,與治療前比較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單獨使用西藥治療總有效率達80.00%,對患者病情控制起著重要作用。
隨著抗生素耐藥的增加,西藥常規(guī)抗感染等治療遠期療效欠佳,容易導致病情反復,遷延難愈,甚至發(fā)展成為慢性鼻-鼻竇炎[7]。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鼻-鼻竇炎能夠縮短療程、明顯改善癥狀、提高臨床療效[8-10],為臨床工作者提供另一種選擇。急性鼻-鼻竇炎屬于中醫(yī)“鼻淵”范疇,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久而化熱,或膽經郁熱、脾胃濕熱,邪熱循經上蒸,侵及鼻竅引起,以實證為主[11],常見證型為肺經風熱、膽府郁熱、脾胃濕熱,又以肺經風熱最為多見[12]。肺經風熱證見鼻塞,流涕多白黏或黃稠,可有咳嗽咯痰、頭痛、鼻黏膜充血腫脹、舌淡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等,治以疏風清熱,宣肺通竅。辛芷通竅方,方中辛夷花發(fā)散風寒、通鼻竅,為治鼻淵之要藥?!侗静菪戮帯吩啤靶烈?,通竅而上走于腦舍,(治)鼻塞鼻淵之癥”。本品有毛,宜包煎。白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消腫排膿,并善治陽明經頭痛。蒼耳子祛風散寒、通竅止痛。三藥辛溫發(fā)散,疏風解表、通竅止痛,為治療鼻部疾病的主要藥物。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加強祛風解表之效。蟬蛻性涼,歸肺、肝經,功能疏散風熱,利咽開音,息風止痙。本品為蟲類藥善走竄,通達周身,搜風祛邪之力峻[13]。徐長卿有祛風化濕,止痛止癢的功效[14]。本方應用取其祛風之效,以期達到抗過敏的目的。大青葉清熱解毒、除郁熱,柴胡和解表里、疏肝解郁、退熱,兩者共起驅散郁熱之功。藁本歸膀胱經,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善治太陽風寒循經上犯所致的鼻塞巔頂痛,為本方引經之藥。上述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宣肺通竅,止痛排膿之功。本研究結果證實,辛芷通竅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急性鼻-鼻竇炎比單純采用西藥治療療效更突出,有助于患者縮短改善臨床癥狀所需時間,有效降低中醫(yī)證候評分、VAS評分、hs-CRP和TNF-α的水平。hs-CRP、TNF-α是人體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hs-CRP為炎癥早期的敏感指標[15],由肝細胞合成分泌,正常含量很低,在機體炎癥和損傷時會明顯增加。TNF-α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可以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并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的作用,促進炎癥因子參與炎癥反應發(fā)生[16]。辛芷通竅方可能通過有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辛芷通竅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急性鼻-鼻竇炎臨床療效確切,能明顯改善患者鼻塞、流涕、頭痛、嗅覺障礙等臨床癥狀,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