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第一位英國劍橋大學生化博士,布局了新中國的生化研究;他在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中發(fā)揮了扭轉乾坤的作用,成就"/>
王文炎
人物時事速遞 >>
他是中國第一位英國劍橋大學生化博士,布局了新中國的生化研究;他在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中發(fā)揮了扭轉乾坤的作用,成就了新中國最著名的一項生命科學成就卻拒絕署名;在他眼中,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命探索。他,就是我國生化學“大家長”、中科院院士王應睞。
1938年,王應睞遠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并于1941年成為第一位在劍橋大學獲得生化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本已打算回國效力的王應睞卻被“二戰(zhàn)”困在了原地,在國際著名生化學家D.凱林領導下,開展對血紅蛋白的研究。凱林教授一開始曾讓其他人去做這項研究,但他們不是受不了馬胃中的難聞味道,就是嫌工作量太大,找借口敬而遠之??赏鯌A根本不把這些放在考慮的范圍內。王應睞的學生、中科院院士王恩多說:“王先生說,只有不怕苦、不怕累才能去做這個實驗,而且在挑寄生蟲和‘紅線’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致,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命探索?!?/p>
1945年,結束7年留學生涯的王應睞謝絕了導師的誠懇挽留,踏上了歸國之路?;貒蟮乃箫@身手,活躍在酶和代謝等領域,在植酸酶等方面取得了諸多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但王應睞并沒有滿足于此。他意識到,生化事業(yè)靠一兩個人是搞不起來的。爭取學科帶頭人來新中國工作,成為當時的首要任務。他把目光投向在西方留學的中國學者,向他們發(fā)出了一封又一封熱情的邀請信。1958年,王應睞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在他的倡導下,生化所在建所初期即面向所內青年科研工作者開辦高級生化訓練班,培養(yǎng)了千余名學員,是名副其實的生物化學“大家長”。
1955年,英國科學家桑格在世界上第一次測定了胰島素的化學結構,胰島素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已知一級結構的蛋白質。不過,英國《自然》雜志認為:“人工合成胰島素還不是近期所能做到的。”但僅僅過了十年,1965年,王應睞帶領中國科學家共同成功分離、純化和結晶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島素,并證明其具有同天然激素一樣的生物活力——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在人類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的偉大歷程中又邁進了一大步,中國近乎“跳級”式的成長才為世人矚目,令世界驚訝。但他始終堅持不在任何一篇相關論文中署名——“科學家之間不只是誰能第一個發(fā)現(xiàn)的競爭關系。在科學上,科學家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協(xié)作解決科學問題,不只是為了名和利去做科研?!?/p>
【考場仿真試題】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寫一則150字左右的微評論。
【范文示例】不怕苦累,用生命探索科學;不厭其煩,用熱情培育學者;不慕名利,用真誠報效祖國??茖W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探索之旅,王應睞在這條路上矢志不渝地跋涉著。中國生化事業(yè)的生發(fā)和薪火相傳,都離不開他的無私付出。他開創(chuàng)性的成果,讓中國學者在世界生化舞臺上挺直了腰桿,讓世界看到中國力量。在成果頻出之時,卻放棄署名,讓人只聞花香難覓花影。正是這種忘我的偉大情懷,才使他一心投入科學研究,取得輝煌的成就。
【適用話題】為國為民 科學精神 開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