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考古小說里的神秘古書癡迷,到成為一名古籍修復師,丁峰在南京圖書館歷經(jīng)十多年的“修行”之路,終于成為一名日常為國寶"/>
江煜
人物時事速遞 >>
從對考古小說里的神秘古書癡迷,到成為一名古籍修復師,丁峰在南京圖書館歷經(jīng)十多年的“修行”之路,終于成為一名日常為國寶做“微創(chuàng)手術”的古籍“醫(yī)生”。2022年11月,他完成了兩冊“國寶級”古籍的修復——元刻本醫(yī)書《永類鈐方》,引來大批網(wǎng)友圍觀。在南圖的古籍修復中心,修書主力基本都是像丁峰這樣30歲左右的年輕人。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陳立說:“古籍修復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用心與歷史交流的藝術,只有更多年輕人受到感染加入其中,才能傳承好這份‘映世霞暉’?!?/p>
2013年,在金陵科技學院古典文獻專業(yè)接受了四年知識熏陶的丁峰進入南京圖書館工作后,成為團隊中第一位“90后”古籍修復師。丁峰回憶剛?cè)腴T學習濕補技術時的艱辛:“被水噴濕后的古書書頁,手中工具力度重一點兒就可能戳爛。修復一頁仿佛進行一場‘微創(chuàng)手術’?!睂嶋H上,修復的操作流程涵蓋20多道工序,每個步驟都不可或缺;修復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工具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除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毛筆、鑷子、噴壺,還包括針錐、發(fā)光板、裁切墊等專業(yè)工具。丁峰在修復工作中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不合格后的返工,但他從不頹廢,而是在失敗中反復摸索,技藝逐漸純熟、耐心日漸增長,“師傅總說,做這行考驗的就是耐得住寂寞,不能急躁。”面對如山一樣等待重現(xiàn)人間的古書典籍,丁峰感慨。
2019年,丁峰獲準獨立修復一部年近700歲的國寶級古籍《永類鈐方》。這部元代綜合性醫(yī)書,已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南圖館藏的兩冊源自現(xiàn)存最早的元代刻本,傳世極少,目前國內(nèi)只有三家單位藏有此書,且都是殘本。“兩冊書加起來一共100多頁,修復前的狀態(tài)是二級破損?!倍》逭f,“這部書書頁上有一些畫欄和字跡的殘缺,想要完全恢復元代原書的風貌,我就用透光補書板,從書頁背后打光,一點點補回原版的缺字和缺欄?!倍》遒┵┒勑迺募毠?jié)。目前,這兩冊《永類鈐方》已經(jīng)基本完成修復工作,即將重現(xiàn)于公眾面前。
【考場仿真試題】請根據(jù)以上材料,以“保護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范文片段示例】古籍跟文物,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像丁峰這樣的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工作有用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埋藏在我們的心中。每個人可能都曾想過:“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人生三問,是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思考。當我們翻閱古籍,參觀古跡古物時,我們似乎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答案。我們來自這片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土地,我們也將跟隨著億萬在此地生活過的人們的家國記憶,繼續(xù)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古籍跟文物,既是我們存在過的證明,也是指引我們向前的燈塔。
【適用話題】傳統(tǒng)文化 傳承與發(fā)展 文明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