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成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江蘇南京 210004)
《天妃娘媽傳》又名《天妃出身濟世傳》,為明代萬歷年間福建建陽書肆“忠正堂”刊刻的水神題材神魔小說。這部小說在國內(nèi)散佚已久,自1986年胡從經(jīng)于日本發(fā)現(xiàn)長澤規(guī)矩也氏藏明刻孤本后,該書再次受到學界的關注,然其具體成書時間至今未有定論。而筆者根據(jù)其具體成書過程、刊刻時間,以及與之同一歷史時期出版的《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此書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潘建國發(fā)現(xiàn)的海內(nèi)孤本)、《三教搜神大全》等小說文本進行多方面的考察,最終確定了該書的成書時間?,F(xiàn)考述如下,以就教于學界方家。
《天妃娘媽傳》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佚書,現(xiàn)有日藏明代建陽忠正堂刊孤本存世,為胡從經(jīng)1986年在日本訪書時發(fā)現(xiàn)。小說卷末書有長澤規(guī)矩也“合浦珠還”題跋,可確認為長澤氏的私人藏書。該書現(xiàn)存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排印本收錄于2003年春風文藝出版社《中國古代珍稀小說》第八冊。
忠正堂本《天妃娘媽傳》全書內(nèi)容共三十二回,分為上下兩冊。各冊卷首皆有“天妃娘媽傳”標題,以小字“上”“下”標冊序。上冊于目錄頁前有插圖,為上圖下文的典型建本風格,其中“鍥天妃娘媽傳”六個字約占頁面的三分之二。目錄頁首行標題為“新刻宣封護國天妃林娘娘出身濟世正傳”。小說內(nèi)無序文,正文魚尾之上有“天妃出身傳”標題。第一行題為“新刊出像天妃濟世出身傳上卷”,第二行到第四行標注“南州散人 吳還初 編/昌江逸士 涂德孚 校/譚邑書林 熊龍峰梓”。依據(jù)方彥壽《宋代“建本”地名考釋》[1]一文對建本地名的考證,“譚邑”實則是建陽的別名,因此我們可以明確《天妃娘媽傳》是福建建陽的書肆所出版的小說。
此外,在小說卷下的大尾處,還記有“萬歷新春之歲忠正堂熊氏龍峰行”款識,由此可以確定這部小說是出版于明代的萬歷年間。明神宗萬歷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僅僅能斷定小說出版于萬歷年間,還是顯得過于寬泛籠統(tǒng)。但是,僅靠小說文本中明確提示的這些信息,我們還不能確定小說的具體出版年份。要找到該書準確的出版年份,仍需結合其它相關史料和線索,來做進一步的深入考察。若能確定小說的具體成書、出版時間,對明代通俗文學史的深入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編者吳還初自稱為“南州散人”。關于他的出身,我們可以在其他的小說文本中找到蛛絲馬跡。如建陽余成章刊公案小說《郭青螺六省聽訟新民公案》的序文文末,有“大明萬歷乙巳孟秋中浣之吉、南州延陵還初吳遷拜題”題款。由此,程國賦先生在《明代小說作家吳還初生平與籍貫新考》一文中考證出“南州”即江西省南昌,并引用江西文人鄧志謨《鍥注釋得愚集》所收錄的“與吳君還初”書札這一文獻資料,得出吳還初為江西文人這一結論,原文引錄于下 :
吳還初稱呼“我吉州青螺郭公”,以“我”相稱,無疑表明他是江西人。郭青螺作為當時的鄉(xiāng)賢名流,又曾任建寧府推官、福建布政使諸職,所以郭氏事跡尤其是他在建寧府推官任內(nèi)的故事自然為同是江西人、流寓建陽的吳還初所津津樂道,《新民公案》全書四卷四十三則,現(xiàn)存四十一則,寫郭氏在建寧府(包括蒲城、建陽崇安、甌寧、壽寧、政和諸縣)斷案者即達十五則之多。[2]
北京大學潘建國教授也贊成程國賦的這一推論。潘氏進一步于《海內(nèi)孤本明刊<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小說考——兼論明代以降“五鼠鬧東京”故事的歷史流變》[3]一文中,列舉萃文堂《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卷首題有“豫章吳還初編/昌江 崙樵 徐萬里 校/書林 萃文堂 梓”標識,此證據(jù)有力地證明了吳還初為江西南昌人無疑。同時,潘建國教授在文中還指出“昌江崙樵徐萬里”的“徐”字形似誤刻,實際應為“昌江崙樵涂萬里”,并依據(jù)鄧志謨《得愚集》中“昌江涂崙樵”的這一記述,做出涂萬里與徐萬里實則是同一個人的結論。
在福建出版的小說中,常見“昌江”這一地名。它是流經(jīng)江西省景德鎮(zhèn)與鄱陽縣的一條河流,在明代時為饒州府安仁縣所轄。因此無論“昌江崙樵徐萬里”與“昌江崙樵涂萬里”是否為一個人,但他們與鄧志謨一樣,皆是出身于江西饒州的文人。再從鄧志謨與吳還初在小說出版上互動密切的層面來看,可以明確斷言萬歷年間這一批“旅閩謀生”的江西文人對福建小說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較為積極的貢獻。
關于《天妃娘媽傳》的成書時期,李獻璋在其專著《媽祖信仰の研究》(筆者注:原文獻為日文版,引文為筆者翻譯,后同)中做出如下的推論:
(該書)可以明確在萬歷年間出版,但詳細的出版年代還不明確。考慮到在(日本)內(nèi)閣文庫所藏的小說文本中,有題為熊龍峰刊行的《張生彩鸞燈傳》,以及雖然沒有題記,但與其相同版式的《孔淑芳雙魚扇墜傳》《蘇長公章臺柳傳》《馮伯玉風月相思小說》這四種小說,另還有題名為‘忠正堂熊龍峰鋟’的余瀘東校的萬歷壬辰年二十年《重刻元本題評音釋西廂記》兩卷參考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卷二,所以基本上可以認為‘娘媽傳’的成書時期當在萬歷后期。[4]
李獻璋的這一觀點,筆者亦十分贊同。為了進一步確定該書的確切成書年份,筆者又進一步對小說文本進行了精讀,以期找到相關線索。可喜的是,在小說第二十八回《天妃媽莆田護產(chǎn)》中,有媽祖護佑孕婦安產(chǎn)的相關情節(jié)描寫,相關情節(jié)引錄如下:
天妃媽那日揚子江收了蛇,鰍二精,救宦者一家二十余口,留存顯跡?!稳栈氐狡侮?,過故閭里,四顧登臨,縱觀景物,低回留之,不忍去云。本縣社主知天妃朝京而回,忙出郊迎接,妃與相見,敘尊卑禮畢,妃問社主曰:“境內(nèi)治與?抑有故與?”社主曰:“亦略粗安。第本縣主母王氏,今夜子時當分娩。但彼衙后,舊有一雞精,時常顯怪。舊任主母,多遭其難。今正欲遣小卒往衙前后俟候,恐有不測。”天妃曰:“既有此事,今夜吾當自往?!币幻娌钚∽湎韧蚵牎?/p>
是夜亥時,天妃化為一小卒,在衙前提鈴巡邏。巡至衙后,果見幾個小鬼,唧唧噥噥。天妃佇視久之,忽見一女妖,頭戴文冠,身穿白袍,從衙后而出。眾小鬼見之,皆列于兩傍。那精曰:“今當子時,王氏將分娩??珊薮巳耍o薄儀禱祝于我,欺我甚矣,吾定欲分裂其胎,以喪其命?!睍r聞衙內(nèi)大小言語喧嘩,燈燭齊明,乃王氏身中震動。妖知之,即飛身入衙內(nèi)。王氏忽見一陣冷風,吹上其面,當時身體似欲分裂,不勝其折迫之苦。衙中大小,驚惶不已??h主大驚,忙設香案,升堂當天禱祝。王氏精神昏悶,不省人事。天妃曰:“及今不救,則無救時矣!”遂召起兵將,將衙前衙后,重重圍繞,乃自推正門而入,直至后衙王氏臥所。那妖正端坐于王氏床前,天妃一見徑進,即以隨身劍對面劈之。那妖一躲,即飛身從虛隙而出,妃未及聳身擒之,妖已幸脫。妃遂敕起九龍法水,將王氏身之左右前后,灑凈數(shù)次,王氏精神略蘇。妃以法水仍灑一遍,王氏遂分娩得一男子??h主及衙內(nèi)大小,不勝欣喜。妃見王氏分娩無事,即飛身趕擒妖怪而去。
王氏洗潔已畢,精神始定,乃問侍女曰:“頃者有何處生母到此?”侍女曰:“無之?!蓖跏显唬骸昂沃^無生母?吾彼時身被一陣冷風吹上,倏然精神瞆眊,見一女人,渾身俱白,含怒入吾床前,以一手抗吾之喉,一手按吾之腹,吾遂不省人事,自分必死矣。少頃,復有一人,龍髻鶴氅,手持一劍直入,那女遂避之,吾身暫輕,后扶吾產(chǎn)者,即此人也。吾所目見,何謂無之?”衙內(nèi)之人,聞言大異,傳報縣主,縣主曰:“吾才于夫人未分娩時,忽聞腥氣難當。及將分娩時,又聞異香徹屋,其香且至今未散,不知此祥乎?異乎?”縣主見天尚未明,分發(fā)眾人各就寢,自當堂憑幾而寤。倏然本縣社令,垂紳執(zhí)笏,語縣主曰:“恭喜夫人,子時誕產(chǎn)麒麟。時有衙后白雞精作怪,倘非湄洲林天妃京回過此,則夫人脫此厄為難矣!今天妃追妖而去,此莫大功德,愿大人表而揚之。令東南一方,人人知有天妃,天妃扶產(chǎn)之功者,皆大人之力也?!闭Z畢,告辭而去??h主一醒,大嗟呀不已。至次早,衙內(nèi)大小各云所夢皆然??h主曰:“信然,信然,天妃近成護國功多,吾與有薦舉之力,今日彼乃以此而報我也。而天人相與之際,信不爽矣!”由是命將天妃祀于臥房內(nèi),遣人大赍幣帛,旗帳,豬羊,禮物,徑到壇設祭賽謝。[5]
由此可見,小說編者為了彰顯媽祖的神通異能及其偉大功績,在這段具體的情節(jié)描寫上進行了較多文學性的加工和渲染。但考慮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神鬼信仰在傳播中往往具有地域性和民俗性,因此筆者認為其故事在流播過程中,應有民俗文化傳承方面的根據(jù)。
筆者查閱了元末明初宣揚天妃功績的碑文資料,發(fā)現(xiàn)無論是元至正十七年(1357)的《臺州路重建天妃廟碑》(原文收錄于明代劉基《誠意伯文集》),還是被稱為“鄭和碑”的明代宣德六年(1431)的《天妃靈應之記》碑中,皆沒有出現(xiàn)媽祖守護孕婦安產(chǎn)事跡的記錄,由此可以推斷元末明初時,人們對天妃娘娘的信仰還停留在較為純粹的海神信仰階段,她的神格形象在當時并未加入產(chǎn)婦守護神這樣的額外功能。
那么,媽祖信仰是在什么時候開始融入安產(chǎn)護嬰元素的呢?弄明白這一點,《天妃娘媽傳》的具體成書年份也許就可以得以明確了。關于媽祖守護孕婦的這一信仰,李獻璋在《媽祖信仰の研究》中做了如下論證:
《三教搜神大全》卷四“天妃娘娘”條之文末有“余嘗考之興化郡志,并采之費鼂采碑記,因略為之傳者如此”之記述。興化的郡志里的相關記述也只有前文引用的那些,因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此資料中所一并引用的費鼂采的碑記。據(jù)查費氏是江西鉛山人,本名元祿,字無學,號鼂采,著有《甲秀園集》。他在該書的自序中寫道:“余十三歲,從家君讀書閩粵?!?,可見作者是隨其父堯年遷居入閩的。在其《甲秀園集》卷三十六所收錄的《天妃廟碑》中有如下記述:
“天妃林氏,本閩著姓也。舊在興化軍,……濱海湄洲地也。妃稟純靈之精,懷神妙之慧,少能婆娑樂神。如會稽吳望子、蔣子文事。然以衣冠族,不欲得此聲于里闬間,絕跡櫛沐自嗛而已。居久之,儼然端坐而逝。芳香聞數(shù)里。頗有靈驗,見神于先后,宛若□□□;尤善司妊嗣。一邑共奉祀之?!?/p>
另在該碑記中,還有“鉛為近閩,邑妃廟據(jù)龍門關水上,直余家西北之障。戊戌秋,余游章巖,系舟于此;拜妃像祝愿。徼妃之靈,翼余子即弓襡有懸弧之應。 ……又夢妃以碑記相命。妃意此方差隔閩,民庶未諳典故。以余從家大人官邸于閩,能著其事。”的記述。依此我們可以明確該文作者是在剛進入萬歷二十六年(戊戌)不久,為了鉛山龍門閘的天妃廟而書寫的。[6]
李獻璋指出,媽祖“尤善司妊嗣”的這一神格功能,實際上是《三教搜神大全》的編者參考萬歷二十六年以后的天妃碑而添加上去的。故可確定《天妃娘媽傳》的成書當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之后[7]。李氏又做了以下的一段補充說明:
最后,筆者來探討(《三教搜神大全》)“天妃娘娘”的故事是什么時候在哪里成立的這一問題。首先關于成立年代,“天妃娘娘”采用了天妃廟碑的記述,因此可以明確為萬歷二十六年以后成立的。但究竟于何年成立,這一問題可以依靠“天妃娘娘”特有的故事情節(jié)所流傳年代來對其大致年代進行推理。依據(jù)其他資料中描寫的,“媽祖出元神來救遭遇海難的兄弟”這一故事情節(jié)的相關記述,可以認為萬歷三十年代成立的《天妃娘媽傳》以“天妃娘娘”傳說為藍本來演繹故事的濫觴。此后不久,這樣的情況在《琉球神道記》《閩書》以及《天妃顯圣錄》(入清后在《十國春秋》《娘媽山碑記》《閩都別記》等都相繼承續(xù)了下來。)在此前文獻中未見的這一情節(jié),突然接二連三的開始出現(xiàn)了。由此可見該情節(jié)為略早于這些書的新段子。換而言之,是在費元祿書寫天妃碑記之后,《天妃娘媽傳》之前產(chǎn)生的。《天妃娘媽傳》的刊行年月僅憑“萬歷新春之歲”還是不夠明確,但筆者認為這一段子的成立時期當是在“天妃碑記”與《琉球神道記》(1608)的成書年代之間,也就是《天妃娘媽傳》之前比較妥當。[8]
李獻璋的上述推論是否妥當,筆者暫不置評。但至少從現(xiàn)存碑文等文獻的記錄來看,時人最早對媽祖“尤善司妊嗣”這一神格功能的宣揚歌頌,是出現(xiàn)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再結合前述資料來分析,《三教搜神大全》與《天妃娘媽傳》的成書時間當在此后無疑。
回到考證《天妃娘媽傳》的具體成書年份這一問題上,筆者把視線再次轉(zhuǎn)向了同一歷史時期同一編者編著的萃文堂刊本《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之上。
《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卷首題有“豫章還初吳遷編”標識,因此可確定編者即是那位自稱“南州散人”的吳還初了。潘建國教授指出該書的若干內(nèi)容,與萬歷二十二年(1594)刊刻的與耕堂本《百家公案》頗有類似之處[9],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下的觀點:
此處所引《百家公案》,乃萬歷二十二年(1594)朱氏與耕堂刊本,其第五十八回《決戮五鼠鬧東京》末云:“此段公案名《五鼠鬧東京》,又名《斷出假仁宗》,世有二說不同。此得之京本所刊,未知孰是,隨人所傳?!币簿褪钦f,在與耕堂本《百家公案》之前,尚有所謂“京本”包公判案小說集的存在,至于“京本”中的“五鼠鬧東京”又據(jù)何而來?尚難確考。綜上,《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的題材來源,可能有三種情況:其一,直接根據(jù)民間所傳《五鼠鬧東京》或《斷出假仁宗》故事演繹而成;其二,據(jù)“京本”包公判案小說集所錄“五鼠鬧東京”演繹而成;其三,據(jù)萬歷二十二年與耕堂本《百家公案》所錄《決戮五鼠鬧東京》演繹而成??紤]到《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內(nèi)封題“包龍圖判案”,則應產(chǎn)生于明代包公判案小說盛行之后,故三種來源之中,筆者傾向于認為是第三種。若此說能成立,則《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的成立時間,乃在萬歷二十二年至三十六年之間,其刊刻亦當在萬歷時期。[10]
潘建國教授指出《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成書于萬歷二十二年到萬歷三十六年之間,亦即與耕堂本《百家公案》刊刻之后。然而筆者對此說持有不同看法。筆者認為《百家公案》的成書,應早于與耕堂本的刊行。依據(jù)楊緒容教授的研究,《百家公案》第二回中有“維某年九月、庚子朔、越十有四日庚子”這一段文字,查詢干支年表可知明末符合該記述的年份,只有萬歷十五年(1587)[11]。因此可知《百家公案》成書當在萬歷十五年之后到與耕堂本出版之間,也就是萬歷十五年至萬歷二十二年之間。另外,潘建國教授還指出鄧志謨《鍥注釋得愚集》卷二“答余君養(yǎng)謙”札中有“吳還初不幸于閩旅櫬、亦莫之帰、哀哉!此君零落可惜。”這一記述,由此可知吳還初客死他鄉(xiāng)。雖然該札的寫作時間已不可考,但《鍥注釋得愚集》的“得愚集跋”文末題有“戊申”這一干支,故吳還初的歿年可確定最遲為萬歷三十六年(1608)。
考慮到以《龍圖公案》為代表的包公故事,實際上從明初到明末都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明成化刊本說唱詞話》的出土是一有利的證明。結合前文的討論,筆者認為《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的成書時期以及刊行時期當在萬歷十五年到三十六年之間。同理,結合吳還初的歿年來推斷,《天妃娘媽傳》的成書和刊刻時期應在萬歷二十六年到三十六年之間。
《天妃娘媽傳》的主要故事內(nèi)容,是圍繞媽祖降妖除魔的情節(jié)展開的。小說第六回《玄真女興化投胎》描寫了媽祖的前世——“玄真女”為了消滅為害蒼生的兩只妖怪,從仙界追趕而下人間,投胎于福建興化莆田林長者一家的情節(jié)。玄真女在下凡投胎之前,土地公就莆田當?shù)厍闆r對玄真女做了如下介紹:
縱觀此地,西控壺公,東望渤海,南接清源之境,北連五馬之峰,自數(shù)十年以來,風調(diào)雨順,境治民安。近自數(shù)月之前,有一兇孽,不知來自何方,潛于東海,以此風濤日作,海內(nèi)不寧,商漁沉覆者無慮數(shù)十家,旬月定靜者不能三五日,水濱居民苦之,雖日祈禱,而有不免焉者。……才三日之前,尚于南莆之南,湄洲之北,俄頃風波,覆沒商舡數(shù)十只,幽魄葬于魚腹,怨魂塞于穹蒼。[12]
小說編者明確地提示讀者,猴妖是潛伏于東海之中,它時常掀起風濤危害當?shù)鼐用?。同時,另一只妖怪——鱷妖,則逃入了南海龍王的領地。小說第八回《四喉伯四海為孽》中還有一段情節(jié),是描寫南海龍王與群臣商討如何討伐闖入自己領海的鱷妖的問答,原文引錄于后:
龍王正早朝,群臣畢集未散,得此消息,遂問于群臣曰:“朕奉帝命,守此一隅,數(shù)年以來,修明內(nèi)治,講好外鄰,庶幾無事而即安,未嘗執(zhí)禍而速怨,每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矣。今日逆賊不知從何而來,朕實憂之。且策無所出,何以御之?”有分守海南道兼督軍務事盧剛出班奏曰:“臣聞兵法之無事而先動者,謂之驕兵,驕者亡。利人之所有,謂之貪兵,貪者敗。今賊無故而潛師掠境,其心為貪,其勢必驕,敗亡無日矣,何懼之有?臣愿領一軍御之于海上,以振國威,以創(chuàng)賊氣。”王喜曰:“朕有卿等,何慮邊之不寧哉!”即命剛盡起國內(nèi)大眾,向敵營而發(fā)。[13]
在這段情節(jié)描寫中,海南道兼軍務監(jiān)督的盧剛這一人物的出場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海南道”這一名稱是參考了元朝至明初的行政區(qū)劃,元朝志元十七年(1280)設立“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接管南宋廣南西路包括雷州、瓊州、化州、欽州、廉州、高州、南寧軍、萬安軍、吉陽軍等區(qū)域,大約現(xiàn)在的廣東雷州半島、廣西欽州以及海南省等大片區(qū)域。此外,又與一般神魔小說中架空的人物設定不同,《天妃娘媽傳》對于盧剛的官職提示得十分具體,“海南道兼軍務監(jiān)督”這一職務甚至反映出元代至明初實際的行政區(qū)域和實際官職。
雖然神魔小說的情節(jié)多屬荒誕無稽,其中相關人物、背景設定在現(xiàn)在的讀者看來也許只是天馬行空的神話故事,但在科學還不昌明的古代,人們大多相信鬼神之說,當時的讀者普遍認為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與鬼神作祟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又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信仰之中。明朝萬歷年間,又是社會矛盾尖銳、黨爭林立、邊患危急的特殊歷史時期,皇帝又怠于朝政,以至于民不聊生。這一時期也發(fā)生了很多的自然災害。《周易·系辭上》謂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自然災害在宏觀層面也可以看做是天象吉兇的一種,它的發(fā)生已直接關系到人世間的災禍。因此筆者查閱了與小說背景相關的,諸如從隆慶到萬歷之間的史書和地方志中的“災祥志”,發(fā)現(xiàn)萬歷三十二年到三十三年之間福建、海南曾發(fā)生過一場特大地震災害。關于這場特大地震災害的相關記錄,筆者進行了整理,詳情見表1:
表1 關于萬歷三十二年泉州地震的相關記述
史書中對這次特大地震災害的記述,正史記載較少,相關記錄也往往只是寥寥數(shù)語,如談遷的《國榷》卷七十九,就記述得很簡短,而在地方志中卻有很多詳細的記載。
此外,萬歷三十三年海南省海口也發(fā)生了一次特大地震災害。這次地震的發(fā)生造成了很多的村莊沉入了海底。此次地震的影響還波及到了廣西省,海南省的地方志中就有很多關于此次地震的記載,見表2:
表2 關于萬歷三十三年瓊山地震的相關記述
從表2中得知,當年發(fā)生在海南的地震造成的災害相當嚴重。在明《萬歷瓊州府志》卷十二“災祥志”的‘萬歷三十三年’條中,還記錄了地震發(fā)生后“尸骸枕藉、腥血熏沾、觸目摧心、慟哭流涕”的慘狀[14]。
如今的海南省瓊州大地震遺址,就是當時地震毀壞村莊的遺跡。遺址東西長十公里,寬一公里,地面下沉了三到四米,最深處達到十米之多。該次地震被認為是海南有史以來記錄的最大的一次地震[15]。
表1、表2資料記錄的地震造成的損害,與前引《天妃娘媽傳》第六回妖怪作祟為害人間,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損失的描寫十分相近。筆者認為這并不是偶然,而是小說作者以這次自然災害為原型進行創(chuàng)作的。
在自然科學還不能完全合理解釋這些自然災害的明末,生活在當時的人們在面臨一場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災害時,在他們的認知中普遍都認為是鬼神作祟。而從民眾的感情角度來講,需要有人來禳災祈福。因此,與瓊州地域文化、信仰有著深刻關聯(lián)的媽祖,自然就成為了合適的人選。同時,小說編者在小說中假借海南道兼軍務監(jiān)督盧剛這一人物形象,來暗示小說的故事背景與這場史無前例的自然災害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
《天妃娘媽傳》正是這樣一個在史實與虛構之間的故事。故事中的妖怪在福建、海南為患,而最終被媽祖降伏。而媽祖的神格也從一名道教仙人,升格成為了人類的保護神。
通過以上的討論,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吳還初以現(xiàn)實的自然災害為背景,吸收當?shù)孛耖g傳說為小說題材,通過文學的手法,用天地神祇降妖除魔的靈驗來合理地解釋當時發(fā)生的自然災害。當然,小說的創(chuàng)作與出版也離不開熊龍峰等書商的策劃與參與,也許他們認為小說描繪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能博得當?shù)厝说墓缠Q,以獲得好的銷路。
綜上所述,筆者先從《天妃娘媽傳》作者吳還初的生平入手來考察小說成書的大致時間:《天妃娘媽傳》刊刻出版于萬歷年間,而其作者吳還初是一名“旅閩謀生”的江西文人,他于萬歷三十六年(1608)不幸客死異鄉(xiāng),由此可以確定小說最晚刊刻于1608年;接著,再以小說第廿八回的故事情節(jié)描寫為線索,通過考察文獻資料中最初記錄媽祖救護產(chǎn)婦這一情節(jié)的年代,來進一步考察小說的成書時期:萬歷二十六年之前,各地歌頌媽祖功德的“天妃碑”中皆沒有記載媽祖救護產(chǎn)婦的事跡,實際上媽祖“尤善司妊嗣”的這一神格功能是《三教搜神大全》的編者參考萬歷二十六年以后的“天妃碑”中相關記述而新增的,《天妃娘媽傳》襲用了《三教搜神大全》中對媽祖的這一新的神格設定,因此《天妃娘媽傳》及《三教搜神大全》的成書當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之后;最后,再通過文史互證的方式進一步縮小了《天妃娘媽傳》的成書時間:小說中妖怪為害人間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損失的描寫,與史書以及地方志記載的有關萬歷三十二年(1604)到三十三年(1605)之間發(fā)生于福建、海南一帶的特大地震的災難景象有許多類似之處,由此最終確定這部小說較為具體的成書年份。
由上述種種情形得出這樣的結論:《天妃娘媽傳》的成書時期,當在萬歷三十二年(1604)到三十六(1608)年之間。同時,潘建國還指出:“《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小說,其題材類型與語言風貌,皆與《天妃出身濟世傳》相近?!盵16]考慮到前文論述的《天妃娘媽傳》成書的特殊背景,故筆者認為《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的成書和刊刻時間,亦當在萬歷三十三年末到三十六年之間較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