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食蟲植物是一種會捕獲并消化動物而獲得營養(yǎng)(非能量)的自養(yǎng)型植物,它們一反“蟲子吃植物”的普遍現(xiàn)象,演化出種種神奇的結構來捕食昆蟲。就連進化論之父達爾文都為它們傾倒,專門寫下了一本《食蟲植物》的專著。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大自然的“逆襲者們”是如何捕食蟲子的。
圖1 豬籠草(圖/千圖網(wǎng))
豬籠草為豬籠草科半木質的蔓生植物,又名豬籠仔,高可達1.5米,原產(chǎn)于亞洲、非洲和澳洲的熱帶地區(qū)。豬籠草屬植物全世界約有67種,我國廣東地區(qū)僅產(chǎn)1種。豬籠草在自然界常常平臥生長,葉的構造復雜,分為葉柄、葉身和卷須,卷須尾部擴大并反卷形成瓶狀,可捕食昆蟲。
豬籠草具有總狀花序,開綠色或紫色小花。它葉頂?shù)钠繝铙w是捕食昆蟲的工具。瓶狀體開口邊緣和瓶蓋能分泌蜜汁,用香甜的氣味引誘昆蟲。昆蟲一靠近,就落入它的下一層“圈套”—— 光滑的瓶口。
昆蟲滑落瓶內后,會被瓶底分泌的液體淹死。分解后的蟲體營養(yǎng)物質最終會被豬籠草逐漸消化吸收。
瓶子草原生于南美洲,生長在鹽堿貧瘠的荒地區(qū)域、低地沼澤地帶或濕草地上。瓶子草的葉子非常奇特而有趣,有的呈管狀,有的呈喇叭狀,還有的呈壺狀,人們就以“瓶”為名,統(tǒng)稱它們?yōu)槠孔硬荨?/p>
瓶子草的瓶狀葉是有效的昆蟲陷阱,瓶狀葉有鮮明的色彩,其開口處常分泌香甜的蜜汁以引誘昆蟲前來采吃。
一旦受騙的昆蟲爬到頂端,并試圖跨過瓶口爬進內壁時,由于內壁很滑,昆蟲會掉進瓶內的消化液中。力圖從瓶中爬出來的昆蟲被內壁的倒刺毛擋住去路,最終因掙扎無力而重新掉進消化液中淹死。
圖2 瓶子草(圖/圖蟲創(chuàng)意)
瓶子草的消化液含有由瓶壁腺體分泌的蛋白分解酶,它可將溺死的昆蟲尸體的蛋白質溶解,變?yōu)闋I養(yǎng)物質氨基酸被瓶壁吸收。
露松產(chǎn)于西地中海沿海的一小片區(qū)域,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摩洛哥等國家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是多年生草本食蟲植物,根部須狀,葉線形,綠色,長20~40厘米,葉四周密布腺毛,腺毛末端的紅色腺體可分泌黏液。
露松依靠植株上的有柄腺毛分泌黏液,同時散發(fā)出誘惑獵物的香味。當昆蟲接觸黏液便會被粘住,且越掙扎就越會被更多的腺毛粘住,并刺激葉片表面的無柄腺毛分泌消化液將其分解。
露松的葉片和腺毛不能自主活動,但其黏性普遍強于其他黏液型的食蟲植物,僅次于捕蟲樹。
螺旋貍藻是一種比較小型的食蟲植物,分布于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熱帶地區(qū)。它們大多生長于濕地或淺水中,也有一些生長在漂浮于水面的草甸中。
螺旋貍藻主要以水中和泥土中的小型爬蟲為食。其捕蟲器為“人”字形,在“人”字形的下部分,有兩條中空的管子,這兩條管子上有螺旋狀的開口。
當獵物爬入或被水流沖進開口時,會因為管子內部向上的毛的阻擋而只能向上活動。這兩個通道匯合后,一直通往上面一個脹大且中空的囊狀物,獵物會因為毛的作用一直往上走,并最終被困在囊狀物中,而這個囊狀物便是螺旋貍藻消化獵物的地方。
茅膏菜是茅膏菜科茅膏菜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32厘米,分布于云南、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和西藏南部。生長在海拔1 200~3 600米的松林、草叢或灌叢中,田邊、水旁、草坪亦可見。
茅膏菜全身有毒,皮膚接觸其葉的水浸液后可引起灼痛、發(fā)炎,家畜誤食后可出現(xiàn)氫氰酸中毒癥狀。茅膏菜葉子上的腺毛能分泌黏液,看上去就像是掛滿了露珠,晶瑩剔透,這些黏液就是捕食昆蟲的武器。昆蟲被粘住后,就成了茅膏菜的美食,最終被消化吸收。
圖3 茅膏菜(圖/千圖網(wǎng))
捕蠅草僅存于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東南方的海岸平原及北卡羅萊納州的東北角。
捕蠅草的捕蟲過程在所有食蟲植物中最奇特,捕蟲機制最復雜。捕蠅草的捕食結構是由一左一右對稱的葉片所形成的夾子,捕蟲夾上的外緣排列著刺狀的毛。這些毛乍看之下很銳利,會刺人,但其實很軟。這些毛的功能是防止被捕的昆蟲逃脫。
圖4 捕蠅草(圖/千圖網(wǎng))
當捕蟲夾夾到昆蟲時,這些夾子兩端的毛正好交錯成一個牢籠,使昆蟲無法逃走。當夾子關閉數(shù)十天,昆蟲被分布于捕蟲器上的腺體所分泌的消化液消化。昆蟲被完全消化后,捕蟲器會再度打開,等待下一個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