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飛
(中鐵二十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山東青島 266061)
近年來,我國高速公路建設里程日益增加,高速公路建設環(huán)境越發(fā)復雜,特長隧道施工也逐步出現(xiàn)。在高速公路特長隧道施工中,通風困難問題較為突出,這不僅會影響隧道施工作業(yè)的順利進行,也會威脅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高速公路特長隧道施工通風設計。
十巫高速公路紅巖1#特長隧道施工項目為分離式獨立雙洞結構,長度大于3000m,右線隧道(YK42+685—YK46+645)全長3960m,左線隧道(ZK42+690—ZK46+625)全長3935m。左線隧道、右線隧道之間的凈距離為27.5m,單洞寬、高分別為12.75m、8m,每端進洞長度2000m,標準橫斷面面積為106.12m2。
管內風速是選擇風管直徑的依據(jù)。開展高速公路特長隧道施工通風設計時,應在斷面許可的前提下優(yōu)選大直徑風管,并增加每一節(jié)風管的長度,壓縮風管接頭數(shù)量[1]。
通風機距洞口的距離是控制污風循環(huán)的關鍵。在高速公路特長隧道施工通風設計方面,應保證洞口壓入式通風機與洞口之間的距離大于等于30m,從源頭杜絕污風循環(huán)。
風量損失是影響通風技術經(jīng)濟性的主要因素。在高速公路特長隧道施工通風設計環(huán)節(jié),應平整、緊密、豎直、穩(wěn)固、平順吊掛風管,保證風管末端與工作面的距離小于15m,以有效降低風量損失。
通風量計算是高速公路特長隧道施工通風設計的前提,技術人員需要綜合考量隧道內同時工作最多人數(shù)、隧道內規(guī)定最小風速、隧道內所用內燃機械數(shù)量、一次爆破最多炸藥量等因素。比如,按照紅巖1#隧道正洞內同一時刻作業(yè)最多人數(shù)計算,每人新鮮空氣供給量為3m3/min;同時依據(jù)爆破40min 內工作面有害氣體沖淡(或排除)至設計濃度,單位炸藥爆破折合一氧化碳氣體40L/kg;洞內柴油機械運行時風量為4.5m3/kW·min,風管漏風率均值小于1%/100m,工作面周邊最小風速大于0.25m/min,最大風速小于6m/min,供風量大于等于需風量的1.5 倍。
因十巫高速公路紅巖1#特長隧道工程路線較長,可以選擇機械通風方式。壓入式機械通風具有風筒出口風速大、有效射程遠、排煙能力強、工作面通風時間短、成本低等優(yōu)點,可以應用于特長隧道通風。通風方式確定為壓入式后,左線隧道正洞、右線隧道正洞獨立配置一套通風設備。此時,僅考慮作業(yè)人員,理論風量為作業(yè)面每一作業(yè)人員供風量(3m3/min)、同一時刻作業(yè)面最多人數(shù)(60 人)、風量備用系數(shù)(1.25)的乘積。
單純考慮開挖面爆破排煙(規(guī)定時間內將每千克炸藥所產(chǎn)生的有害氣體稀釋至允許濃度以下所需的最小風量),需風量與同時爆破炸藥量(130kg)、通風時間(40min)、風量備用系數(shù)(1.25)有較大關系,將已有數(shù)據(jù)代入公式(1),即可得出開挖面爆破排煙需風量(Q)[2]。
式(1)中:Q 為開挖面爆破排煙需風量,m3/min;Y 為相鄰孔眼間隔,5m/孔;W 為爆破長度,6m;U 為一工作日內硫化氫濃度,10mg/m3;I 為同時爆破炸藥量,130kg;J 為風量備用系數(shù),1.25;n 為單位炸藥爆破折合一氧化碳氣體,40L/kg;m 為同一時刻作業(yè)面最多人數(shù),60 人。
單純考慮內燃設備總功率,對“開挖+運渣”“開挖+澆筑混凝土”兩種工況進行分析。在“開挖+運渣”工況下,需統(tǒng)計裝載機ZL50(1 臺)、挖掘機(1臺)、自卸車(2 輛)的總功率,其中裝載機的總功率為121.5kW,挖掘機的總功率為93.75kW,自卸車的總功率為319.5kW,合計534.75kW;在“開挖+澆筑混凝土”工況下,需統(tǒng)計裝載機ZL50(1 臺)、挖掘機(1臺)、混凝土運輸車(2 輛)的總功率,其中混凝土運輸車總功率322.5kW,合計537.75kW,在內燃機械單位功率供風量不變時,總供風量約2419.88m3/min。
單純考慮排風最低風速,最大風量為洞內允許最小風速(0.25m/min)與隧道最大開挖斷面面積(145.71m2)的乘積,即36.4275m3/min。
總的來說,理論最大通風量為上述結果的最大值,約2419.88m3/min。因實際通風時漏風問題無法避免,實際供風量為理論需風量(約2419.88m3/min)、漏風系數(shù)(1.286)的乘積,即3111.96568m3/min。
根據(jù)隧道圓形等截面直管的特點,在不考慮局部阻力的情況下,結合《公路隧道通風設計細則》(JTG/T D70/2-02—2014)關于管道內風壓損失的計算公式,進行風壓計算,風壓損失△P 為:
式(2)中:λ為摩擦阻力系數(shù),0.0138NS2/m4;L 為風管長度,2500m;ρ為計算點夏季空氣密度,1.2kg/m3;v為管內風速(實際供風量除以隧道最大開挖斷面面積),14.49m/min;D 為風管直徑,1.8m。代入上述數(shù)值可計算出風壓損失約為5420Pa,而通風系統(tǒng)風壓應大于風壓損失與測試斷面平均風壓修正系數(shù)(1.1)的乘積(5962Pa)。
3.3.1 型號選擇
根據(jù)隧道風壓與風量要求,采用長管路獨立端頭壓入式通風方案,從洞外出發(fā),經(jīng)長風管將新鮮風輸送到工作面,被污染風則經(jīng)隧道排出[3]。根據(jù)工程現(xiàn)有洞口應當承擔的施工作業(yè)內容,在通風量一定的情況下,根據(jù)壓入式通風情況,配備φ1800mm 鋼絲軟風帶、φ1800mm 普通軟風帶。同時配置2 臺SDF(B)-2-NO.14 軸流風機(160kW),兩者串聯(lián),由出口排出污濁空氣,最大風量達4116m3/min,最大風壓達6860Pa,可以滿足施工區(qū)間供風要求。
此外,為了在短時間內排除特長隧道炮眼,在布置機械壓入式通風機械的基礎上,還可以輔助設置通風裝置,即利用壓縮風經(jīng)噴嘴以一個較高的速度噴射流體(或由高壓水管做成的簡易水引射器噴射的高壓水),不斷將周邊靜止空氣卷吸入射流,使射流的斷面不斷擴大,流速不斷降低,流量則沿程增加。與此同時,由于靜止空氣摻入,發(fā)生動量交換,會產(chǎn)生阻滯作用,抑制射流邊界流線,經(jīng)一定距離后整個射流會變?yōu)槲蓜由淞鳎涌焯亻L隧道風流速度,強化通風效果。
3.3.2 設備布置
在隧道施工期間,由于進口、出口工區(qū)的施工作業(yè)均為獨頭掘進方式,所以需要合理劃分通風階段,合理布置機械通風方案。在隧道作業(yè)獨立端頭掘進長度小于300m 時,φ1800mm 鋼絲軟風帶、φ1800mm普通軟風帶分別位于風機接口200m 內、風機接口200m 外,同時在左線隧道正洞每端管道起點、距離管道起點1000m 位置分別安裝1 臺SDF(B)-2-NO.14軸流風機(160kW),串聯(lián)軸流風機,完成壓入式機械通風布置,由長管路獨立端頭壓入式通風,經(jīng)洞口回風[4]。在這個基礎上,根據(jù)新鮮空氣供應需求,在洞外安裝風機,風機與隧道正洞口相距10m 左右。確定風機位置后,提前通過混凝土澆筑的方式,設置通風機底座,底座高度為0.5m,利用螺桿牢固連接通風機與底座,并在通風機、配電柜上方搭設護欄、雨棚,避免雨淋受潮引發(fā)意外事故。
在隧道作業(yè)獨立端頭掘進長度達到或超過300m時,應將壓入式通風機移動到隧道正洞內,距離隧道正洞口方向一側橫通道20m 及以上,經(jīng)通風管向工作面壓入通風,污濁風流經(jīng)橫通道向隧道正洞排放,最終經(jīng)隧道正洞向洞外排放。同時在通道內設置局扇,加快隧道正洞內污濁風流流動速度,直到通道與隧道正洞完全貫穿。貫穿后,將SDF(B)-2-NO.14 軸流風機(160kW)設置到隧道正洞,其他通道兩端封閉或設 置 風 門[5]。另 外,將2 臺SDF(B)-2-NO.14 軸 流 風機(160kW)分別設置在距離隧道正洞口300m、1000m的位置,加速污濁風流排放。
在施工隧道正洞大小里程超過300m 小于1500m時,布 置2 臺 串 聯(lián) 的SDF(B)-2-NO.14 軸 流 風 機(160kW),同時將防爆型射流風機布置在斜井與正洞交匯位置(防爆型射流風機功率為60kW,可以消除渦流現(xiàn)象,滿足隧道正洞對風速的要求)。在通道與隧道正洞貫穿后,將隧道正洞通風機移動到橫向通道內,經(jīng)風筒向隧道正洞工作面壓入式通風,污濁風流向通過隧道正洞排出洞外。同時,在橫向通道、正洞之間設置風門,風門位于SDF(B)-2-NO.14 軸流風機(160kW)前,以避免橫向通道內的污濁風流形成渦流。
在施工隧道正洞大小里程超過1500m 時,風機安裝完畢后,選擇距離地面1.5m 高的位置懸掛風筒,風筒懸掛前需打設孔眼,相鄰孔眼間隔5m,打孔完畢后,在孔眼位置安裝錨桿并布置φ6mm 鋼筋,借助緊線器完成鋼筋張拉,拉線要穩(wěn)定、牢固,以平順懸掛風管,并利用鐵絲將風筒與風機牢固綁扎。風筒與SDF(B)-2-NO.14 軸流風機(160kW)串聯(lián)相接通風,在隧道正洞與斜井交匯位置安裝若干臺防爆型射流風機,相鄰風機之間間隔1000m。
通風設備安裝完畢后,需要將隧道斷面劃分為若干個風速檢測單元,利用風速表進行風速檢測[6]。在測風地點溫度與二氧化碳濃度一定的情況下,將風速表的指針、秒表歸零,將風速表正對風流(專業(yè)檢測人員需手持風速表,手臂向正前方伸直,確保風速表與風流方向垂直)。風速表空轉30s 后,開啟風速表和秒表開關,在60s 內根據(jù)測量線路均勻移動風速表,結束后關閉風速表、秒表開關并讀出表速。同一斷面位置測風頻次應大于等于3 次,每次結果的誤差應小于等于5%。最終平均風速為測試斷面平均風速、修正系數(shù)(1.14)的乘積,通過風量為隧道斷面面積與平均風速的乘積。之后則可根據(jù)計算結果對通風設備進行調試,確保通風設備的通風量與設計要求相符。
除測量風速、通風量外,還需要檢測隧道正洞內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氫、碳氧化合物、粉塵等[7]。其中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短時間(15min)接觸容許濃度分別為30mg/m3、10mg/m3、10mg/m3;8h 內平均接觸容許濃度分別為5mg/m3、5mg/m3、15mg/m3。粉塵濃度應小于1.5mg/m3,一工作日內硫化氫濃度應小于等于10mg/m3。在有毒有害物質檢測方面,可根據(jù)《工作場所空氣有毒物質測定 第37 部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GBZ/T 300.37—2017)、《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 第4 部分:游離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及其他規(guī)范展開相關工作,并根據(jù)測試結果調整通風設備參數(shù),如利用多反邊接頭法代替柔性風筒接頭法,解決風筒漏風問題,確保通風效果。
綜上所述,特長隧道內不可避免地會含有一定量的粉塵、機械尾氣,加之混凝土水化反應會大量放熱,且通風性較差,施工過程中容易對作業(yè)人員的身體產(chǎn)生一定的危害。因此,施工團隊應結合高速公路特長隧道作業(yè)環(huán)境,采用合理的通風技術,打造安全且衛(wèi)生的施工環(huán)境,為作業(yè)人員的職業(yè)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