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錦沂,劉偉巖,王曉雨
(石家莊鐵道大學,石家莊 050043)
姚家組上段巖性總體為細砂巖,常見有淺灰色細砂巖、粉砂巖及少量粗砂巖夾灰色泥巖。其常見為板狀及槽狀水平、交錯層理,分選均一般,粒內(nèi)局部見微裂紋,有的被碳酸鹽填充。含礦砂巖厚度較大,一般約為30~50 m,其碎屑成分以巖屑為主,黃鐵礦及深灰色泥巖夾層,上段頂部厚層約為5~15 m,厚度達10多m,常見為棕紅色泥巖,構(gòu)成了上部良好的隔水層。姚家組上段泥巖與砂巖組成了多個較完整的下粗上細正旋,砂巖對下伏泥巖具有強烈的沖刷作用,底部有沖刷面存在。上面分布有大量泥礫及礫石,最大粒徑可達4 cm,主要為紫紅色泥礫。由于后期遭受還原作用而使部分泥礫帶灰色環(huán)邊,該段厚度為25 m,一般為70 m左右。上段與下段呈明顯的沖蝕接觸關(guān)系,沖刷面上為礫巖含礫砂巖,下段與上段之間地層一巖性無多大區(qū)別,但上段泥巖夾層略多些[1]。
根據(jù)礦床4個試驗地段水文孔揭露顯示,該組地層在礦床內(nèi)埋深為141.7~1 700 m,厚度為66.7~83.5 m,其間夾2~3層灰色、紫紅色泥巖,粉砂質(zhì)泥巖,厚度20~50 m。因礦區(qū)北東、北西部有構(gòu)造存在,該層位埋深、厚度變化較大。據(jù)錢Ⅱ-SW-14C孔揭露,該含水層隔水頂板位置為166.30~170 m,厚度3.70 m,巖性主要為紫紅色泥巖,隔水性能良好;含水層位置為170.0~231.0 m,厚度61.00 m,巖性主要為淺灰色細砂巖、灰色細砂巖,其間夾多層灰色、淺紅色粉砂質(zhì)泥巖,含水性、富水性較差。試驗段該層位底部局部可見鈾礦化異常,但品位低,厚度小,無工業(yè)礦體存在。據(jù)該區(qū)段水文孔揭露顯示,含水層隔水底板位置為218.90~238.20 m,厚度3.0~5.20 m,巖性為紫紅色泥巖、紫紅色粉砂質(zhì)泥巖,致密、堅硬,隔水性良好。
實驗樣品來自于內(nèi)蒙古通遼地區(qū)鈾礦層姚家組,采集后立刻用保鮮膜裹好,防止巖樣氧化造成實驗誤差。對樣品進行巖性鑒定,按照礦物顆粒大小及礦物組成的不同,將通遼地區(qū)砂巖分為砂巖和泥巖,如圖1所示。通過巖樣破碎機和研磨機將所選試樣制成<200粉末、50~80目顆粒和2~10 mm顆粒,分別進行XRD、液氮吸附和高壓壓汞實驗和薄片實驗。高壓壓汞法測試孔徑范圍廣泛,孔徑范圍>10 nm;氮氣吸附法測試孔徑范圍為0~100 nm[2-3]。兩種手段結(jié)合,可以更精準地探測砂巖和泥巖孔隙結(jié)構(gòu)及分布。
S01砂巖;S02泥巖圖1 樣品采集及巖性劃分Fig.1 Sample collection and lithologic division
低溫液氮和高壓壓汞實驗測試過程嚴格依據(jù)國家標準GB/T 21650.1-2008。汞實驗測試流程:低溫氮吸附采用美國麥克公司產(chǎn)生的 ASAP 2460吸附儀,儀器孔徑為0.35~500 nm,實驗室測試前,樣品在200℃抽真空處理6~8 h,測試溫度是液氮溫度77 k。測量方法采用靜態(tài)容積法,通過質(zhì)量守恒方程、靜態(tài)氣體平衡和壓力完成吸附的測定過程,計算固體的比表面和孔徑分布[4]。高壓壓汞實驗采用AutoPore IV 9500全自動壓汞儀,測試前真空抽到50 mm汞柱,測試溫度為室溫。壓汞儀使用壓力最大約為600 MPa,儀器孔徑測量范圍為0.003 3~950 μm,通過改變注入壓力的大小得到砂巖樣品的孔徑分布曲線[5]。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日立SU8000)觀察樣品的孔隙形貌。依照測定標準SY/T5162-2014,試樣直徑不超過2.5 mm、厚度不超過20 mm塊狀物體。將樣品置入噴金箱中,在真空條件下將金粉末噴在其表面,以提高電導(dǎo)率,獲得更好的觀察效果??紫督Y(jié)構(gòu)特征來自于代表性區(qū)域和典型區(qū)域。
圖2 MIP和LTN2A實物圖Fig.2 Real products of MIP and LTN2A
圖3 SEM實物圖Fig.3 Real products of SEM
對樣品的礦物成分進行測定,結(jié)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泥巖的礦物成分比較復(fù)雜,砂巖中含量最多的為石英,占60.2%。斜長石占22.1%,鉀長石占12.1%。黏土礦物最少,占1.6%。泥巖石英含量最多,為49.6%。斜長石為15.6%,黏土礦物為10.7%,鉀長石為11%,白云石為8.8%。方解石最少,為4.3%??傮w而言,砂巖中石英、鉀長石、斜長石含量略高于泥巖,而泥巖的黏土礦物含量略高于砂巖。砂巖中方解石、白云石、鐵白云石和普通輝石含量較少,某樣品中并未檢測到。
表1 試樣礦物含量分析Tab.1 Analysis of mineral content of samples
高壓壓汞法,測得泥巖孔體積為0.116 1 mL/g,砂巖測得孔體積為0.181 3 mL/g,砂巖孔體積明顯多于泥巖。砂巖孔隙體積多分布于大孔和中孔,而泥巖孔隙體積多分布于小孔。泥巖樣品高壓壓汞比表面為7.52 m2/g,砂巖樣品高壓壓汞比表面為2.13 m2/g,泥巖比表面積明顯高于砂巖,說明微小孔是比表面積占主導(dǎo),而中大孔是孔體積占主導(dǎo)。
液氮吸附,測得泥巖孔隙體積為0.021 8 mL/g,砂巖孔隙體積為0.009 41 mL/g,泥巖測得孔隙比表面積為11.614 2 m2/g,砂巖孔隙比表面積為2.977 m2/g。
全孔徑分布,砂巖大孔、中孔體積占比較大,分別為75.624%、16.053%,小孔和微孔占比較小,分別為7.178%和1.47%;泥巖的微孔、小孔孔隙體積占比較大,分別為4.968%、45.539%,中孔、大孔孔隙體積占比更小,分別為20.337%和29.156%。砂巖大孔、中孔比表面積占比較小,分別為1.851%和10.367%,小孔和微孔占比較大,分別為31.822%和55.96%;泥巖的微孔、小孔孔隙體積占比較大,分別為51.527%、44.987%,中孔、大孔孔隙體積占比更小,分別為3.255%和0.231%。中孔和大孔提供了大量的孔容,是提供滲流的重要場所,而微孔和小孔控制了砂巖和泥巖孔隙總比表面積,是氣體吸附存儲的重要場所。
圖4 砂巖樣品全尺度分布情況Fig.4 Full scale distribution of sandstone samples
表2 孔隙結(jié)構(gòu)數(shù)據(jù)Tab.2 Pore structure data
砂巖孔隙主要為粒間孔,少見晶間孔(主見黏土礦物間)及破裂隙(見石英、長石粒內(nèi)),由石英、長石、巖屑端元組成,磨圓一般,次棱角狀、次圓狀常見,分選差,有的顆粒粒內(nèi)見破裂隙,多晶石英及硅質(zhì)巖巖屑少見;填隙物由黏土質(zhì)雜基及鈣質(zhì)膠結(jié)物組成,黏土質(zhì)雜基由<0.005 mm的黏土礦物組成,常見沿砂粒邊緣分布,部分相對聚集填隙于砂粒間,褐鐵礦化較明顯,有的見晶間孔;鈣質(zhì)成分為白云石,半自形菱形-它形粒狀,填隙狀分布,粒度0.03~0.2 mm。
泥巖孔隙主要為粒間孔、破裂隙,以破裂隙相對較多,由石英、長石、巖屑端元組成,磨圓較差,以次棱角狀為主,次圓狀較少見,石英端元主見單晶石英,有的粒內(nèi)見微裂紋,填隙物由黏土質(zhì)雜基及硅質(zhì)、鐵質(zhì)膠結(jié)物組成,以黏土質(zhì)雜基為主,黏土質(zhì)雜基由<0.005 mm的黏土礦物組成,大部分相對聚集分布似紋層狀,少部分相對聚集填隙于砂粒間,具不均勻褐鐵礦化;硅質(zhì)重結(jié)晶為石英的次生加大邊;鐵質(zhì)呈微粒狀、塵點狀,相對聚集填隙狀分布。
砂巖和泥巖孔隙主要為粒間孔,粒間孔隙位于巖石顆粒之間,受到顆粒、填隙物多類的溶解溶蝕作用而形成,主要為長石、方解石膠結(jié)溶蝕孔隙,孔隙通常不規(guī)則,邊緣為鋸齒狀[6],該砂巖孔隙存在于可溶性碎屑顆?;蛩樾碱w粒之間的可溶性膠結(jié)物中,孔隙大小變化大,個別長石或碎屑顆粒被完全侵蝕形成大孔隙。溶蝕孔孔隙[7]形態(tài)取決于可溶性礦物的空間分布特征,如條帶狀可溶性礦物可以溶解并產(chǎn)生微裂縫。晶間微孔包括晶間孔和晶間溶孔,晶間孔隙一般分布在侵蝕顆粒和巖屑顆粒之間,如伊利石、高嶺石和綠泥石之間混層礦物裂隙。根據(jù)黏土礦物的生長規(guī)律,這些孔隙具有良好的取向性,在砂巖中,主要為晶間礦物之間的孔隙。
圖5 孔隙空間分布Fig.5 Pore space distribution
圖6 空間類型圖版Fig.6 Space type plate
鈾礦床中,砂巖和泥巖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泥巖黏土礦物含量略高于砂巖,且泥巖中方解石、白云石、鐵白云石和普通輝石含量較多,礦物復(fù)雜。砂巖和泥巖脆性指數(shù)大于50%,具有良好的脆性特征。
儲層中砂巖和泥巖的大孔、中孔、小孔、微孔中均有一定程度的發(fā)育,構(gòu)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孔隙網(wǎng)絡(luò)體系,砂巖大孔和中孔較發(fā)育,泥巖微孔、小孔較發(fā)育。大孔、中孔是砂巖孔隙體積的主要貢獻者,小孔、微孔是砂巖孔隙比表面積的主要貢獻者。
砂巖和泥巖孔隙主要由粒內(nèi)孔、晶間孔、溶蝕孔、裂隙組成,填隙物由黏土質(zhì)雜基組成,儲集空間較復(fù)雜。砂巖儲層的粒間孔隙較少,孔隙度較小,喉道通道較細,沒有較好的貫通通道,因此儲集和滲流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