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升
托里桉與灰木蓮、尾巨桉混交林分坡位效應(yīng)分析
林東升
(福建省龍海九龍嶺國有林場,福建 漳州 363000)
對不同坡位的托里桉與灰木蓮、尾巨桉混交林以及托里桉純林林分的胸徑、樹高等生長情況進行調(diào)查與分析,結(jié)果表明:坡位對托里桉胸徑和材積生長量具有顯著影響,中坡能夠顯著促進混交林中托里桉的生長,胸徑、樹高和材積分別為17.71 cm、16.7 m和0.19 m3;坡位對于灰木蓮與尾巨桉的胸徑生長以及材積也有顯著影響。在本試驗條件下,混交林在中坡位置生長情況優(yōu)良。
托里桉;灰木蓮;尾巨桉;混交林;坡位
致謝:本文在試驗設(shè)計、調(diào)查和數(shù)據(jù)分析過程中得到九龍嶺國有林場陳國彪、戴新華等同志的幫助,特此致謝!
桉樹原產(chǎn)于澳大利亞,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樹屬(spp.)、杯果木屬(spp.)、傘房屬(spp.)三類植物的總稱[1],具有生長快、適應(yīng)性強、經(jīng)濟效益好等特點,目前在巴西、印度、中國等國家大面積種植桉樹[2]。桉樹是中國廣西、廣東、海南、福建、四川、重慶等省區(qū)重要的短輪伐期工業(yè)原料林樹種[3-4],生產(chǎn)了大量的木材,為國家木材安全生產(chǎn)作出了貢獻。由于桉樹發(fā)展前期以純林為主,輪伐期短且整地和林業(yè)管理措施實施較為頻繁,在一定程度造成的土壤退化[5]。此外,純林對極端天氣以及病蟲害的抵御能力相對較低[6],因此近年來桉樹與其他樹種混交造林成為重要的造林技術(shù)手段[7-9]。
混交林是林業(yè)經(jīng)營過程中重要的措施之一[10-12],通常采用生長相互促進或互補的樹種進行混交,如樹種間生長相互抑制則不適合作為營建混交林[13]。通過在林業(yè)科研和生產(chǎn)過程中的不斷研究探索,混交林營建以及管理措施取得較大進展[14-16]。研究表明,桉樹與其他樹種進行混交造林,對其胸徑、樹高等生長量指標(biāo)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7-18],但由于桉樹生長速度快,混交密度、混交樹種以及混交方式需要根據(jù)培育目標(biāo)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19-20]。
托里桉()又名澳洲梧桐、卡達桉、毛葉桉,為桃金娘科傘房屬喬木[21],其木材淺褐色、沉重、紋理直,是優(yōu)質(zhì)用材樹種[22]。自然分布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自廣西東門林場引種成功后[21],海南、廣東、福建等省區(qū)逐步引種種植[21-23]。托里桉已被福建省列入珍貴造林樹種名錄,但在福建省推廣面積還較小。為此,為在福建省推廣托里桉種植,本試驗以托里桉作為目標(biāo)樹種與灰木蓮()、尾巨桉(×)進行混交,并以托里桉純林作為對照,研究不同坡位對混交托里桉生長情況的影響,以期對今后的研究和生產(chǎn)提供一定的數(shù)據(jù)參考。
試驗地位于龍海九龍嶺國有林場北徑工區(qū)004林班01大班010小班(24°23′N,117°44′E)。屬沿海低山丘陵地帶,海拔80 ~ 350 m,坡度20° ~ 30°,土層較厚,腐殖質(zhì)層薄,以磚紅壤性紅壤為主,立地等級Ⅱ類。為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fēng)氣候,年均溫21.4 ℃,年均無霜期337 d,最低月平均氣溫6.3 ℃,最高月平均氣溫36.0 ℃,年均日照時數(shù)達2 000 h,年均降雨量1 563 mm[24]。
試驗材料見表1。
表1 試驗材料信息
于2016年3月造林,具體設(shè)置見表2。株行距2 m × 3 m,種植穴規(guī)格為50 cm × 30 cm × 30 cm,每穴施放250 g復(fù)合肥,回表土高出原土面10 cm。
試驗地均選擇向陽東南坡,坡度均一,無坑溝,混交1、混交2以及純林對照的每個樹種在上、中、下坡設(shè)置3個20 m × 20 m樣地,其坡位海拔分別為280 ~ 300、180 ~ 200和80 ~ 100 m。2021年12月下旬調(diào)查,每木檢尺,測量樹高以及胸徑等指標(biāo),托里桉、尾巨桉二元材積法計算單株立木材積計算公式為:=0.656 71 × 10-41.943 090.739 65,灰木蓮為:=0.667 054 × 10-41.847 954 500.966 575 09[25]。
表2 試驗林設(shè)置
用EXCEL和DPS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與分析。
3.1.1 托里桉胸徑生長分析
由表3可知,托里桉胸徑在混交1和CK處理中以中坡的最大,分別為17.71和16.99 cm;在所有處理中均以下坡的最小。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混交1和混交2以及對照均達到顯著性差異,說明坡位對不同處理的托里桉胸徑生長有顯著影響。
表3 托里桉不同坡位胸徑生長量比較 cm
注:*表示<0.05,**表示<0.01。下同。
3.1.2 灰木蓮及尾巨桉胸徑生長分析
由表4可知,灰木蓮與尾巨桉胸徑生長量均以中下坡高于上坡。方差分析表明,坡位對灰木蓮與尾巨桉有顯著性影響(<0.05),表明本試驗中不同坡位對于不同混交樹種的胸徑生長影響基本一致。
表4 灰木蓮、尾巨桉胸徑生長量 cm
3.2.1 托里桉樹高生長分析
混交1和CK處理的托里桉樹高均以中坡最大、下坡最小,混交2的樹高接近,均不足14 cm(表5)。不同坡位托里桉樹高在混交1中差異顯著(<0.05),在混交2和CK中無顯著差異(>0.05)。
表5 托里桉不同坡位樹高平均生長量比較 m
3.2.2 灰木蓮與尾巨桉樹高生長分析
由表6可知,灰木蓮樹高以中坡的最大、下坡的最??;尾巨桉以上坡的最大、下坡的最小,且不同坡位間差距較小。兩個樹種樹高在各坡位間的差異均不顯著。
表6 灰木蓮、尾巨桉樹高平均生長量 m
3.3.1 托里桉單株材積分析
不同處理托里桉單株材積在0.11 ~ 0.19 m3之間,其中混交1和CK處理均以中坡最大、下坡最小,混交2則以下坡最大、上坡最小(表7)。所有處理中不同坡位托里桉單株材積差異均顯著(<0.05)。
表7 托里桉不同坡位平均單株材積 m3
3.3.2 灰木蓮與尾巨桉單株材積分析
灰木蓮單株材積以中坡最大,尾巨桉中、下坡的一致,均為0.18 m3(表8)。兩個樹種不同坡位間的單株材有顯著差異,其中灰木蓮中坡顯著高于上坡和下坡,尾巨桉中坡、下坡顯著高于上坡。
表8 灰木蓮、尾巨桉平均單株材積 m3
綜合比較,本試驗不同處理目標(biāo)樹種托里桉在中坡的胸徑、樹高與單株材積生長優(yōu)于上坡和下坡,這主要歸因于上坡位置風(fēng)力以及水分淋失等影響。此外,由于試驗地點坡度較緩,林地到下坡位置地勢變得較為平坦,樹冠接收陽光以及雨水條件不如中坡,所以其林木生長與中坡相比有一定差距。造林地坡地較緩,對于中坡的水分流失以及養(yǎng)分的淋失效果不是很明顯,即中坡位置在緩坡山地的水分和養(yǎng)分條件能夠有效地促進林木生長。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坡位對于灰木蓮與尾巨桉的胸徑生長以及材積也有顯著影響。隨著山地坡度的增大,下坡地的水分和養(yǎng)分條件逐漸優(yōu)于中上坡地點,導(dǎo)致下坡地對林木生長的促進作用將更加明顯,應(yīng)在今后的生產(chǎn)和科研中開展細化研究。
[1] 謝耀堅.南國桉樹[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9.
[2] 項東云,陳健波,葉露,等.廣西桉樹人工林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廣西林業(yè)科學(xué),2006,35(4):195-201.
[3] 祁述雄.中國桉樹(第2版)[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2.
[4] 謝耀堅.中國桉樹人工林可持續(xù)經(jīng)營戰(zhàn)略初探[J].世界林業(yè)研究,2003,16(5):59-64.
[5] 于???黃新會,王克勤,等.桉樹人工林生態(tài)退化與恢復(fù)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xué)報,2009,17(2):393-398.
[6] 郭東強,盧陸峰,鄧紫宇,等.我國桉樹混交林研究進展[J].桉樹科技,2018,35(4):27-32.
[7] 韋中綿,黃承標(biāo),何詩雄,等.桉樹純林和桉-珍混交林水土流失規(guī)律的分析[J].廣西林業(yè)科學(xué),2016,46(4):404-408.
[8] DeBELL D S,COLE T G, WHITESELL G D.桉樹與南洋楹的純林和混交林的種植,生長及產(chǎn)量[J].桉樹科技, 2000(2):52-60.
[9] 周芳萍,徐建民,陸海飛,等.利用珍貴樹種改造尾巨桉純林的混交模式研究[J].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2022,35(1):10-19.
[10] 湯建福,姚慶端,黃龍杰,等.桉、杉混交林經(jīng)營研究[J].桉樹科技,2004(1):7-12.
[11] 凌仲達.培育優(yōu)質(zhì)闊葉材混交林與森林可持續(xù)經(jīng)營[J].生態(tài)學(xué)雜志,1985,4(4):49-51.
[12] 陳存及.竹木混交林的科學(xué)經(jīng)營[J].竹子研究匯刊,2001,20(1):5-9.
[13] 陳建宇.閩北杉闊混交林地形因子對杉木及伴生樹種優(yōu)勢度的影響[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2000,22(4):559-563.
[14] 李效文,贠小琴,賈黎明.等.黃櫨針葉樹混交林的景觀評價和經(jīng)營管理模式[J].林業(yè)科學(xué),2013,49(6):154-159.
[15] 張建華.冀北山地華北落葉松典型林分結(jié)構(gòu)功能評價與近自然經(jīng)營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2014.
[16] 陳軍,劉乃輝,陳繼訓(xùn),等.立地管理措施對杉闊混交林生長的影響[J].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05,16(4):68-69.
[17] 賴景全.桉樹混交林生長和土壤理化性質(zhì)研究[J].綠色科技,2014(7):55-56.
[18] 姚慶端,鄒國明,王炳南,等.巨尾桉混交林生長量及土壤肥力研究[J].桉樹科技,2006,23(1):1-5.
[19] 姚瑞玲,項東云,陳健波.桉樹與鄉(xiāng)土闊葉樹種混交林的初期生長效應(yīng)[J].廣西林業(yè)科學(xué),2012,41(1):9-11.
[20] 張衛(wèi)強,張衛(wèi)華,潘文,等.桉樹林和針闊混交林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比較[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122-128.
[21] 竇志浩,溫茂元.托里桉引種試驗初報[J].桉樹科技,1989(1):7-14.
[22] 林文革,陳國彪,洪嫦莉,等.托里桉組培快繁技術(shù)初步研究[J].桉樹科技,2015,32(4):32-35.
[23] 陳添基.幾種優(yōu)良桉樹引種初報[J].粵東林業(yè)科技.2006,31(2):11-13.
[24] 甘國勇.龍海九龍嶺林場不同采伐跡地尾巨桉造林效果比較[J].福建熱作科技,2010,35(3):7-8.
[25] 鄒楷澤.杉木與桉樹、紅錐混交生長效應(yīng)分析[J].桉樹科技,2019,36(2):32-36.
Effect of Slope Position on Stands o,and×s
LIN Dongsheng
()
Tree height and DBH of,andstands at various slope pos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lope position significantly impacted DBH and volume growth of, with DBH, tree height, and individual tree volume reaching 17.7 cm, 16.7 m, and 0.19 m3respectively. Slope position also significantly impacted DBH and volume ofand×stands.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mixed forest grew well in the middle slope.
;;×; mixed forest; slope position
S725.2
A
10.13987/j.cnki.askj.2022.04.006
林東升(1967— ),男,工程師,從事森林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