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
1917年,18歲的張大千東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學校學習染織,課余時間堅持自學繪畫治印。兩年后他回國,輾轉(zhuǎn)到了北京,畫畫之余,張大千喜歡到劇場去看戲。這時,他給人生確立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大畫家。俗話說“勤有功,戲無益”,立志做畫家的他,何以還要把時間消耗在看戲上呢?
究其原因,在張大千看來,此“戲”非彼“戲”。他愛看戲,雖說有娛樂的成分,但他還認為戲是動態(tài)的畫。張大千說:“京劇與繪畫在表形訴狀、抒情達意、虛實多寡等方面,皆有相通之處,是可以汲取的豐厚藝術(shù)營養(yǎng)?!辈贿^他雖然愛看戲,但因為當時的他在畫壇上沒有名氣,且他屬于“北漂”,經(jīng)濟來源十分有限,買一張戲票往往要掂量再三。
改變自己的機會總算來了。一次有人請客,張大千有幸在被請之列,更幸運的是,京劇名家?guī)熋诽m芳是宴會上的座上賓,且與他同席。席間,客人紛紛向梅蘭芳敬酒。張大千也瞅準了一個機會,站起身來走到梅蘭芳面前,說:“梅先生,不知工作人員是怎么回事,安排我們坐在一起。我們倆坐在同一桌,應當是十分不合適的。”就在眾人不解的時候,張大千舉起酒杯又來了一句,“我是小人,您是君子?!边@下連梅蘭芳也不禁有些疑惑。張大千隨即哈哈大笑,解釋道:“我張大千畫畫靠的是手,先生您唱京劇靠的是口?!边@句話極為謙謹,充滿了機敏和智慧,讓在場的人禁不住哈哈大笑,也使梅蘭芳記住了“張大千”這個人。此后,喜愛書畫的梅蘭芳和張大千開始頻繁來往。
在寓居北平的日子里,張大千與梅蘭芳不時相聚在一起,談戲論畫,也談對時局的看法,談著談著,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一次,梅蘭芳請教如何畫美人,張大千答道:“你自己就是一個最標準的美人,只要把你戲臺上的各種樣子畫下來就行了,千萬不要再參照別的樣子了?!边@并非對梅蘭芳的恭維話,而是極有見地的繪畫箴言。
兩個人一個畫畫,也愛看戲;一個唱京劇,也愛畫畫,共同的愛好與情趣讓他們能夠推心置腹,而且兩個人皆具有愛國情懷,這讓兩個人成了知音。張大千曾作《看山圖》,圖中繪白衣高士立于斷崖邊,題跋“踏遍千萬山,兩腳猶未繭。青白自分明,保我看山眼”,鮮明地表達了他的忠貞氣節(jié)。在北平,除了幫助梅蘭芳提高繪畫技藝,張大千還將彰顯自己愛國情懷的《青山綠水》等作品贈給梅蘭芳;梅蘭芳也把表現(xiàn)自己愛國胸襟的唱片、劇照等,回贈給張大千,以相互激勵。每次演出前,梅蘭芳總留一整排戲票送給張大千,既能讓他在看演出中汲取藝術(shù)營養(yǎng),又不讓他在經(jīng)濟上再有壓力;張大千還將多余的戲票送人,以交結(jié)朋友。梅蘭芳還以自己在社會上的聲名,向人介紹和推薦畫家張大千。由此,張大千的聲名日隆,最終成為“現(xiàn)代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而有了張大千的指點幫助,梅蘭芳的畫技亦日益精進,畫風溫婉秀潤,造詣頗深。
純真的友誼是一幅由時間暈染而成的高貴的畫。為了表達對梅蘭芳這位君子的感激敬佩之情,1948年4月,由張大千提議,他和另外3名畫家聯(lián)手完成了一幅《梅蘭雙清圖》。畫好后,張大千意猶未盡,他要錦上添花,又題寫了一闋《浣溪沙》,其中有“試粉梅梢有月知,蘭風清露灑幽姿”等句。整幅作品構(gòu)思精妙,色彩淡雅,書畫交融,贊美了梅蘭芳抗戰(zhàn)時期在淪陷區(qū)蓄須明志、拒為日寇演出的民族氣節(jié),以及抗戰(zhàn)勝利后重登舞臺為百姓服務的愛國熱忱。
建立在共同志趣上的友誼是永不褪色的。1982年,梅蘭芳的幼子梅葆玖赴香港演出,其演出錄像由人帶給海峽另一端的張大千,他看了錄像后感慨不已,揮毫繪就一幅《梅蘭圖》,作為對三十三年前所繪《梅蘭雙清圖》的回顧與承續(xù)。其上題字有“葆玖孝思如此,畹華(梅蘭芳的字)當含笑九泉。而予車過腹痛,老淚縱橫矣”之語,其緬懷故人、賡續(xù)交誼之情,溢于毫端,躍然紙上。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