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明,楊鎮(zhèn)熙,雷自強,康維良,張 晶,趙青虎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 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酒泉 735000)
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測量廣泛運用于地球化學普查工作中,具有高效、經濟和實用的特點[1-2],是目前較綠色環(huán)保、成熟有效的地球化學找礦手段,在金屬礦產找尋工作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3-7]。該方法主要利用水系沉積物對上游巖石具有明顯繼承性的特點[8],以水系為介入點、水系沉積物為目標體,通過微觀地球化學信息反映宏觀地質特征[9],結合有效的異常查證工作實現(xiàn)找礦突破。區(qū)內以往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及重砂測量工作圈定水系沉積物綜合異常4處、重砂異常6處,但異常面積過大,異常不夠濃縮,查證目標不夠明確等因素,導致查證難度較大,找礦效果不佳。本次工作以研究區(qū)內開展的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及異常查證工作為基礎,結合區(qū)域地質背景及成礦地質條件,對區(qū)內地球化學特征進行初步總結,根據異常特征及初步查證成果對找礦遠景區(qū)進行了預測,優(yōu)選了找礦靶區(qū),進一步探討了該區(qū)找礦方向[10]。
研究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塔里木陸塊區(qū)的敦煌陸塊的柳園裂谷和敦煌基底雜巖隆起的結合部位[11]。成礦區(qū)帶位于小西弓—帳房山華力西期—印支期金鎢成礦帶[12],礦產資源豐富,其中以金為主的礦產占主導地位,主要有小西弓、烏龍泉、金廟溝、金廟井等金礦(圖1),與北山南帶巨型韌性剪切帶關系密切[13]。
1.石炭系—二疊系淺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和火山巖;2.古元古界中低級副變質巖系;3.太古宇花崗質-英云閃長質片麻巖;4.加里東期—海西期石英閃長巖和花崗巖;5.基性—超基性巖;6.韌性剪切帶;7.斷層;8.地質界線;9.金礦床;10.金礦點;11.第四系沖洪積物;12.長城系古硐井群一組;13.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14.三疊紀斑狀花崗閃長巖;15.三疊紀花崗閃長巖;16.二疊紀石英二長閃長巖;17.泥盆紀英云閃長巖;18.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巖;19.花崗巖脈;20.輝長巖脈;21.金礦(化)點;22.銅鈷礦(化)點;23.白鎢礦化點。圖1 北山南帶巖石構造圖(a)及前紅泉地區(qū)地質簡圖(b)Fig.1 The rock structure map of the southern Beishan belt (a) and the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Qianhongquan area (b)
研究區(qū)出露地層為長城系古硐井群一組及二組,地層整體展布與區(qū)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呈NW向或近EW向。一組主要分布在萬歲山一帶,是一套淺變質碎屑巖建造;二組大面積分布在萬歲山以南,是一套淺變質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建造[14]。
研究區(qū)侵入巖極為發(fā)育,可分為4個侵入期次。第1期為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巖,鋯石U-Pb年齡為1 473 Ma(未發(fā)表數據);第2期為泥盆紀英云閃長巖、花崗閃長巖,鋯石U-Pb年齡為408 Ma[15-16];第3期為二疊紀石英二長閃長巖,鋯石U-Pb年齡269 Ma(未發(fā)表數據);第4期為三疊紀花崗閃長巖、斑狀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鋯石U-Pb年齡為235~243 Ma[17],該期侵入巖與區(qū)內金成礦關系密切。此外,少見石英脈、花崗巖脈、閃長玢巖脈、輝長巖脈等。
研究區(qū)斷裂構造發(fā)育,主要有NE向和NW向兩組斷裂,NW向斷裂為主斷裂,以壓扭性為主,走向近110°,伴隨韌性剪切帶產出。韌性剪切帶內巖石塑性變形特征明顯,糜棱巖化強烈,面狀、線狀等宏觀構造發(fā)育,據丁書宏2021年研究,多見“σ”型碎斑結構、繞晶構造、云母魚等微觀構造特征。前人研究認為,韌性剪切帶是Au元素重要的富集存儲空間,對區(qū)內找尋韌性剪切帶控制的蝕變巖型金礦床意義重大[18]。
研究區(qū)地處甘肅省北山,面積784 km2,橫跨北山干旱荒漠戈壁殘山區(qū)(2級)和北山剝蝕戈壁區(qū)(3級)兩個地球化學景觀[19-20]。區(qū)內地貌總體北高南低,海拔1 300~1 637 m,相對高差較小,植被不發(fā)育,基本無土壤層,地表多為基巖風化的殘坡積物或風砂的混合物[21-22]。區(qū)內水系較發(fā)育,一級水系和部分二級水系形態(tài)多呈密集的平行狀或網狀,流長較短[23-24],水系密度大,上游水系匯水面積小,沉積物遷移距離短,表生地球化學異常的元素組合特征基本反映了原生礦化或原生異常的元素組合特征[25-26]。
研究區(qū)水系沉積物采樣粒度選取了-4~+20目,過篩后樣品質量均在300 g以上,采樣密度為5~8點/km2。樣品分析測試由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實驗室完成,樣品加工及實驗測試執(zhí)行《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guī)范》(DZ/T 0130.1-0130.13—2006)、《地球化學普查規(guī)范(1∶50 000)》(DZ/T 0011—2015)、 《區(qū)域地球化學勘查規(guī)范》(DZ/T 0167—2006)和 《地球化學普查(比例尺1∶50 000)規(guī)范樣品分析技術要求補充規(guī)定》。樣品分析元素為Au、Ag、Cu、Pb、Zn、W、Sn、Mo、As、Bi、Sb、Ni、Co、Cr、Cd、Hg、Nb共17種,分析方法見表1,分析測試后各元素報出率為99.79%~100%,重復性檢驗樣品合格率為93.03%~100%,樣品異常抽查合格率為93.94%~100%,符合相關規(guī)范要求。
研究區(qū)元素數據處理采用地球化學勘查數據一體化處理系統(tǒng)(Geochem Studio 3.6)完成[27]。從元素特征參數可知(表2),地球化學場中Cr、Zn、W、Pb、Bi、Hg、Au元素平均含量高于北山干旱荒漠區(qū)背景值[28-29],Co、Ni、Cu、Nb、Mo、As、Sb、Sn、Ag元素貧化或接近北山干旱荒漠區(qū)背景值,Cd元素極度貧化,說明陸殼中不同地區(qū)元素平均值存在一定差異性。據元素變異程度及疊加值分析,Au、W、Bi變異系數較大,疊加值高于10,說明存在局部疊加富集成礦的可能性。元素離散程度可通過原始數據變異系數(Cv)和背景數據變異系數(Cv0)比值表示。圖2顯示,區(qū)內Au元素離散程度最大,次之為W、Bi元素,反映區(qū)內Au、W、Bi活化遷移程度高,成礦可能性大。
表1 水系沉積物樣品分析方法測試表
表2 前紅泉地區(qū)地球化學參數統(tǒng)計表
圖2 元素離散程度圖Fig.2 Discrete degrees of elements
元素組合是元素親和性在地質體內的具體表現(xiàn),元素親和性與地質環(huán)境有關[30]。本次通過R型聚類分析對區(qū)內水系沉積物元素進行分析研究,了解區(qū)內元素相關性,分析元素組合與地質構造背景的關系,預測找礦標志。據圖3可知,以相關系數0.433為界,相關性較好的元素分兩類:第一類是Co、Cu、Ni、Zn、Nb、Cd,與區(qū)內出露的輝長巖脈有關;第二類是As、Sb,為低溫元素組合,呈明顯的正相關性,主要分布在區(qū)內的強地質應變地段。此外,Au為區(qū)內主成礦元素,表現(xiàn)出獨立性,與區(qū)內已發(fā)現(xiàn)的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的蝕變巖型金礦床(前紅泉金礦)關系密切;其他元素在全區(qū)無規(guī)律分布,且相關性較差。
單元素異常是開展面積性地球化學研究的基礎,而合理確定具有置信度的異常下限是圈定單元素異常的先決條件。本次利用Geochem Studio軟件,將X±3S外的數據經過多次迭代剔除,基本符合正態(tài)分布后所得平均值作為背景值,用公式T=X+K×S(T為異常下限,X為背景值,K為置信系數,取值2,S為標準離差)求得理論異常下限[31-32],在此基礎上為了避免機械性夸大或遺漏有意義的異常,將地質背景、成礦地質條件、礦化信息等因素綜合考慮在內,最終數據中將Cd、Bi、Sb元素保留一位小數、其他元素取整后得到異常下限(表3)。
圖3 元素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Fig.3 R-type clustering analysis pedigree chart of elements
表3 元素異常及下限統(tǒng)計表
據各元素異常下限,按T、2T、4T為外帶、中帶、內帶圈定各類單元素異常255個(表3),其中Au、As、Sb異常強度高、面積大、分布集中,元素異常在空間上重疊度較高,Au元素極大值909.2×10-9、As元素極大值909.2×10-6、Sb元素極大值2.97×10-6,異常主要受斷裂和韌性剪切帶控制,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Cu、Co、Ni異常與基性巖脈關系密切,元素異常極大值點多數分布在輝長巖脈中,其中Cu元素極大值193.9×10-6、Co元素極大值34.5×10-6、Ni元素極大值174.8×10-6;W元素異常分布相對分散,元素極大值621.5×10-6,從W元素異常分布的空間位置可知,具有三級濃度分帶的異常多數分布在三疊紀花崗閃長巖或斑狀花崗閃長巖中(圖4)。
1.第四系沖洪積物;2.長城系古硐井群一組;3.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4.三疊紀斑狀花崗閃長巖;5.三疊紀花崗閃長巖;6.二疊紀石英二長閃長巖;7.泥盆紀英云閃長巖;8.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巖;9.花崗巖脈;10.輝長巖脈;11.逆斷層和性質不明斷層;12.韌性剪切帶;13.金礦(化)點;14.銅鈷礦(化)點;15.白鎢礦化點。圖4 元素異常剖析圖(Au、As、Sb、Cu、Co、Ni、W)Fig.4 Anatomy diagram of element anomaly(Au,As,Sb,Cu,Co,Ni,W)
根據研究區(qū)各單元素異常在空間上的重疊性、成群性等特征,結合區(qū)內地質背景、成礦地質條件圈定綜合異常10個(圖5),據異常規(guī)模、強度及查證結果劃分出乙1類異常1個、乙2類異常2個、乙3類異常5個、丙2類異常2個(表4),其中排序靠前的AS-2、AS-3、AS-6、AS-9綜合異常找礦前景較好,作為重點進行解釋評價。
4.2.1 AS-2綜合異常
該異常為乙1類異常(圖5),位于萬歲山一帶,形態(tài)呈不規(guī)則狀,向北西未圈閉,面積為57.3 km2,組成異常元素有Au、As、W、Mo、Sb、Bi、Zn、Cd、Nb、Hg、Sn,其中Au為主成礦元素,異常強度最強,濃集中心多數處于韌性剪切帶內,極大值117.1×10-9,高于北山地區(qū)背景值90倍以上,成礦潛力較大。異常區(qū)出露地層為長城系古硐井群,巖性有板巖、千枚狀板巖、片巖、大理巖,三疊紀斑狀花崗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侵入其中,近NW向斷裂和韌性剪切帶穿過異常中心。經1∶1萬地質填圖及土壤(巖屑)測量、槽探揭露等工作進行重點查證,在異常區(qū)內圈定以Au為主的1∶1萬土壤(巖屑)綜合異常5處,圈定金礦體26條(圖6),礦體賦存在長城系古硐井群千枚狀板巖、千枚巖、長英質糜棱巖中,嚴格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礦體形態(tài)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長35~1 240 m,厚0.82~7.56 m,金品位一般為1.09~5.54 g/t,最高28.37 g/t,礦床類型初步確定為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的蝕變巖型金礦床。
表4 綜合異常評價分類表
1.第四系沖洪積物;2.長城系古硐井群一組;3.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4.三疊紀斑狀花崗閃長巖;5.三疊紀花崗閃長巖;6.二疊紀石英二長閃長巖;7.泥盆紀英云閃長巖;8.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巖;9.花崗巖脈;10.輝長巖脈;11.逆斷層;12.性質不明斷層;13.韌性剪切帶;14.金礦(化)點;15.銅鈷礦(化)點;16.白鎢礦化點 ;17.Cr元素異常;18.Co元素異常;19.Ni元素異常;20.Cu元素異常;21.Zn元素異常;22.Nb元素異常;23.Mo元素異常;24.Cd元素異常;25.W元素異常;26.Pb元素異常;27.Bi元素異常;28.As元素異常;29.Sb元素異常;30.Sn元素異常;31.Ag元素異常;32.Hg元素異常;33.Au元素異常;34.綜合異常及編號;35.異常重點查證區(qū)。圖5 綜合異常圖Fig.5 The map of comprehensive anomaly
4.2.2 AS-3綜合異常
該異常為乙2類異常(圖5),位于帳房山一帶,形態(tài)呈橢圓狀,面積5.9 km2,組成異常元素有Cu、Co、Ni、Sb、As、Mo,其中Cu、Co、Ni為主成礦元素,Cu元素極大值104.1×10-6、Co元素極大值34.5×10-6、Ni元素極大值178.4×10-6,元素濃集中心位于輝長巖脈內及其附近。異常區(qū)大面積出露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巖,輝長巖多呈脈狀侵入其中;NW向斷層自AS-3異常南部穿過。經路線調查和槽探揭露進行重點查證,異常區(qū)內初步圈定了銅、鈷共生礦體1條(圖7),長160 m,厚1.5 m,銅品位0.43%,鈷品位0.11%,容礦巖石為蝕變輝長巖,具備形成銅鎳硫化物礦床的潛力。
1.第四系沖洪積物;2.長城系古硐井群一組千枚狀板巖;3.長城系古硐井群一組片巖;4.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大理巖;5.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巖;6.三疊紀花崗閃長巖;7.花崗閃長巖脈;8.石英閃長巖脈;9.石英閃長玢巖脈;10.輝長巖脈;11.金礦體及編號;12.性質不明斷層和平移斷層;13.逆斷層;14.韌性剪切帶;15.1∶1萬土壤(巖屑)測量綜合異常;16.槽探工程。圖6 萬歲山一帶前紅泉金礦地質簡圖Fig.6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Qianhongquan Au deposits in Wansuishan area
1.長城系古硐井群一組下段片巖;2.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巖;3.中二疊世花崗閃長巖;4.花崗巖脈;5.花崗閃長巖脈;6.石英脈;7.輝長巖脈;8.銅鈷共生礦體;9.逆斷層;10.槽探工程。圖7 帳房山一帶銅鈷礦地質簡圖Fig.7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Cu, Co deposits in Zhangfangshan area
4.2.3 AS-6綜合異常
該異常為乙3類異常(圖5),位于紅柳疙瘩一帶,形態(tài)呈葫蘆狀,面積28.9 km2,組成異常元素有W、Bi、Mo、Sn、Pb,其中W為主成礦元素,離散程度最高,W元素極大值129.77×10-6。異常區(qū)出露少量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地層,巖性有片巖、石英巖;在中部及南部三疊紀斑狀花崗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大面積分布;此外,花崗巖脈侵入三疊紀巖體內,初步推斷為活化和萃取元素的主要熱源。經概略檢查,發(fā)現(xiàn)白鎢礦化由三疊紀花崗閃長巖內發(fā)育的節(jié)理、裂隙控制(圖8),礦化帶延伸約200 m,撿塊樣顯示WO3品位0.32%~9.67%。由此,認為該異常區(qū)具有形成高溫熱液充填型白鎢礦的潛力,控礦構造特征類似前紅泉螢石礦[33]。
4.2.4 AS-9綜合異常
圖8 紅柳疙瘩白鎢礦化點鎢礦石熒光燈下特征Fig.8 Characteristic of scheelite ore at tungsten mineralization point in Hongliugeda area
1.第四系沖洪積物;2.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含礫砂巖;3.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糜棱巖化粗粒砂巖;4.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變粒巖;5.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斜長角閃巖夾變砂巖;6.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石英巖;7.中三疊世糜棱巖化二長花崗巖;8.中二疊世石英二長閃長巖;9.花崗巖脈;10.花崗閃長巖脈;11.石英脈;12.金礦體及編號;13.韌性剪切帶;14. 綜合異常及編號;15.槽探工程。圖9 黑山頭一帶金礦地質簡圖Fig.9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Au deposits in Heishantou area
該異常為乙2類異常(圖5),位于黑山頭一帶,形態(tài)呈不規(guī)則狀,面積24.6 km2,組成異常元素有Au、W、Cu、Nb、Cd、As、Cr、Zn,其中Au元素異常強度最強,Au元素極大值386.4×10-9,成礦潛力最大。異常區(qū)出露地層為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巖性有片巖、變砂巖、石英巖、大理巖等,北部有三疊紀斑狀花崗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侵入,南部有泥盆紀英云閃長巖和志留紀石英二長閃長巖侵入。此外,有少量花崗閃長巖脈、閃長玢巖脈穿插侵入,NW向斷裂和韌性剪切帶貫穿其中。經1∶1萬地質填圖及土壤(巖屑)測量、槽探揭露等工作進行重點查證,在異常區(qū)內圈定以Au、Cu為主的1∶1萬土壤(巖屑)綜合異常5處,圈定金礦體4條,金銅共生礦體1條(圖9),其中金礦體長75~185 m,厚0.45~1.1 m,金品位1.09~15.6 g/t,金銅共生礦體編號為Au4,長145 m,厚0.45 m,金品位1.74 g/t,銅品位0.32%,而W、Zn伴生出現(xiàn),以上礦體明顯受韌性剪切帶控制,容礦巖石均為韌性剪切帶內發(fā)育的石英脈。礦床類型初步確定為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的石英脈型金礦床。
本次成礦遠景區(qū)是根據研究區(qū)地球化學異常的特征及成群性,結合地質構造背景、所屬成礦區(qū)帶特征、分布的礦點以及相應的查證結果進行圈定的,經過逐級篩選[34-35],共劃分4個具有良好成礦潛力的遠景區(qū),其中A類2個、B類1個、C類1個,在此基礎上優(yōu)選出找礦靶區(qū)4個(圖10)。
1.第四系沖洪積物;2.長城系古硐井群一組;3.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4.三疊紀斑狀花崗閃長巖;5.三疊紀花崗閃長巖;6.二疊紀石英二長閃長巖;7.泥盆紀英云閃長巖;8.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巖;9.花崗巖脈;10.輝長巖脈;11.地質界線;12性質不明斷層;13.逆斷層;14.韌性剪切帶;15.金礦(化)點;16.銅鈷礦(化)點;17.白鎢礦化點;18.綜合異常及編號;19.成礦遠景區(qū);20.找礦靶區(qū)。圖10 成礦遠景區(qū)劃分及找礦靶區(qū)優(yōu)選圖Fig.10 Division of metallic prospecting area and optimization map of metallic exploration target
該成礦遠景區(qū)為A類,位于萬歲山一帶,面積98.7 km2,包含AS-1、AS-2兩個綜合異常,AS-2為主異常。出露地層為長城系古硐井群一組及二組,其中一組巖性有砂質板巖、粉砂質板巖、千枚狀板巖、石英巖、片巖、變砂巖等,二組巖性有片巖、變粒巖、石英巖、大理巖、角巖等,三疊紀斑狀花崗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侵入其中,提供了元素運移的熱源,近NW向斷裂和韌性剪切帶穿過成礦遠景區(qū)中心,提供了元素富集的通道和空間。經查證工作,AS-2異常區(qū)內圈定金礦體26條,礦體賦存在長城系古硐井群千枚狀板巖、千枚巖、長英質糜棱巖中,嚴格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由此,證明該遠景區(qū)金成礦潛力較大,優(yōu)選出具大、中型以上金礦找礦前景的Ⅰ號找礦靶區(qū),建議對地表礦體進行系統(tǒng)的槽探揭露控制,對主要礦體進行深部驗證,對部分查證不徹底的異常進行詳細查證,條件成熟時可進行詳查,力爭在北山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一處中型規(guī)模以上的蝕變巖型金礦床。
該成礦遠景區(qū)為B類,位于帳房山一帶,面積21.8 km2,包含AS-3、AS- 4兩個綜合異常,AS-3為主異常。出露地層為長城系古硐井群一組,巖性有片巖、變砂巖、石英巖,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巖大面積侵入,晚期集中侵入的輝長巖脈與Cu、Co、Ni異常關系密切,NW向斷層自南部和北部穿過。經查證工作,AS-3異常區(qū)內圈定了銅鈷共生礦體1條,礦體賦存在輝長巖脈中,容礦巖石為蝕變輝長巖,巖石中礦物具明顯的定向排列特征,說明存在構造疊加改造的現(xiàn)象,使成礦元素進一步富集。綜上,該遠景區(qū)內輝長巖脈成群成帶分布,具有尋找與基性巖脈有關的銅鈷鎳礦的前景,優(yōu)選出具中、小型以上銅鈷鎳共生礦找礦前景的Ⅱ號找礦靶區(qū)。建議系統(tǒng)開展1∶1萬土壤(巖屑)測量及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工作,查明輝長巖脈的空間展布及含礦性。
該成礦遠景區(qū)為A類,位于萬歲山一帶,面積112.6 km2,包含AS-5、AS-8、AS-9、AS-10共4個綜合異常,AS-9為主異常。出露地層為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巖性有片巖、變砂巖、石英巖、大理巖等,北部有三疊紀斑狀花崗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侵入,南部有泥盆紀英云閃長巖和二疊紀石英二長閃長巖侵入。此外,有少量花崗閃長巖脈、閃長玢巖脈穿插侵入,NW向斷裂和韌性剪切帶貫穿其中。遠景區(qū)內成礦元素活化運移的熱源和富集存儲空間充裕,成礦條件較好。經查證工作,AS-9異常區(qū)內圈定了金礦體4條,金銅共生礦體1條,容礦巖石為石英脈,控礦構造為韌性剪切帶。綜上,該區(qū)具有尋找與韌性剪切帶相關的石英脈型金多金屬礦的前景,優(yōu)選出具中、小型以上的金多金屬礦找礦前景的Ⅲ號找礦靶區(qū)。建議下一步在靶區(qū)內開展大比例尺地質填圖,查明石英脈數量和展布特征,利用槽探工程進行揭露控制,詳細評價該區(qū)的找礦潛力。
該成礦遠景區(qū)為C類,位于紅柳疙瘩一帶,面積59.4 km2,包含AS-6、AS-7兩個綜合異常,AS-6為主異常。出露少量長城系古硐井群二組地層,巖性有片巖、石英巖,在中部及南部三疊紀斑狀花崗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大面積分布。此外,后期花崗巖脈侵入三疊紀巖體內,提供了活化和萃取元素的主要熱源,并在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的三疊紀花崗閃長巖中富集,形成了具有較好找礦前景的區(qū)域。經概略檢查,AS-6異常區(qū)內發(fā)現(xiàn)了鎢礦化線索,礦化帶嚴格受花崗閃長巖內發(fā)育的節(jié)理、裂隙控制。綜上,該區(qū)具有尋找高溫熱液充填型白鎢礦的前景,優(yōu)選出具小型以上白鎢礦找礦前景的Ⅳ號找礦靶區(qū)。建議在靶區(qū)內開展1∶1萬土壤(巖屑)測量和地質填圖工作,較系統(tǒng)地統(tǒng)計分析酸性巖體內的構造裂隙與異常的關系,通過槽探工程進行揭露控制,進一步了解構造裂隙的含礦性,發(fā)現(xiàn)具工業(yè)價值的白鎢礦礦體。
(1)前紅泉地區(qū)地形低緩,水系沉積物遷移距離短,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在區(qū)內有效性較高,其地球化學特征基本反映了研究區(qū)的礦化信息,對區(qū)內找礦工作有良好的指導意義。
(2)研究區(qū)地球化學異常對地質特征的專屬性強,Au異常嚴格受斷裂及韌性剪切帶控制,Cu、Co、Ni異常與基性巖脈有關,W異常與中酸性巖體內發(fā)育的構造裂隙關系密切,且具有異常集中、成帶性明顯的特點。
(3)根據元素異常分布特征,結合成礦地質條件及異常查證成果,圈定4個成礦遠景區(qū),分別為萬歲山金成礦遠景區(qū)、帳房山銅鈷鎳成礦遠景區(qū)、黑山頭金多金屬成礦遠景區(qū)、紅柳疙瘩鎢成礦遠景區(qū),并進一步優(yōu)選出找礦靶區(qū)4處,提出了下一步工作部署的具體建議。
致謝:一起參加野外工作的還有郭峰、魏萬疆、杜紅偉、張增馨、成銳等技術人員,審稿人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和建議,在此一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