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萍
(山西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近年來,溫室效應的加劇引起了世界各國對CO2排放問題的廣泛關注,人類也逐漸意識到環(huán)境破壞對自身經濟發(fā)展的制約影響。我國在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和能源結構,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在此基礎上,我國還積極開展對燃后CO2的捕集工作,在現有電站基礎上建立煙氣捕獲系統(tǒng),切斷CO2排放路徑。
CO2的集中排放源主要有化石燃料電廠、水泥廠、鋼鐵廠等工業(yè)生產系統(tǒng),從CO2捕獲的技術性與適用性可將回收CO2的方法分為燃燒后捕集、富氧燃燒捕集及燃燒前捕集[1]。
燃燒后捕集的主要目標是燃煤煙氣中CO2的脫除,可用的方法有物理吸收法、化學吸收法、吸附法、膜分離法等[2],近年來,還有諸多學者研究開發(fā)了電化學法、催化吸收法等新方法。由于煙氣系統(tǒng)流量大,CO2含量低,目前比較常用的分離方法是化學吸收法。
物理吸收法是通過物理溶解作用對酸性氣體進行吸收,可在加壓作用下完成,降壓后即可實現溶劑的再生。由于物理吸收并不發(fā)生化學反應,是一種較弱的溶解作用,所以再生所需能耗也較少,該法的關鍵是選擇對CO2溶解度大、選擇性好的吸收劑。物理溶解服從亨利定律,適用于CO2分壓較高的氣體的吸收,而煙氣中CO2含量較低,約為15%左右,需要化學吸收的強結合力才能有效脫除CO2。
化學吸收法是利用化學試劑與CO2發(fā)生化學反應來捕獲CO2的,常用的化學吸收劑有碳酸鉀或有機胺類水溶液,該法由于對CO2吸收速率快,凈化度高,在工業(y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日本關西電力公司在Nanko電站建立的化學吸收法富集CO2裝置處理量可達240 t CO2/d[3,4],關西公司與三菱重工共同研制的KS-1系列吸收劑和用于塔設備的KP-1系列填料均可增強CO2脫除效果;近年來,氨水捕集煙氣CO2技術也逐漸成熟,美國Powerspan公司成功建設了氨水富集CO2的ECO2捕集工藝,能有效脫除煙氣中95%以上的CO2[5]。
吸附分離法是利用吸附劑選擇吸附原料氣中CO2,從而達到脫除CO2的目的。在升高溫度或增大壓強的條件下,吸附劑能較容易地吸附目標氣體,降溫降壓后吸附劑與吸附質又能得到再生[6]。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分子篩、硅膠和天然沸石等。
膜分離法是利用混合氣體通過一些膜材料時,表現出的溶解擴散差異來凈化氣體的,這種分離方法具有能耗低,污染少,結構簡單等優(yōu)點[7]。
富氧燃燒捕集是用含氧量較高的氣體代替空氣做燃燒介質,這樣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物主要是CO2與水蒸氣,只要分離CO2與H2O便可實現CO2的富集。富氧燃燒系統(tǒng)產生的CO2濃度較高,因此可降低捕獲分離費用,但純氧的供給要通過分離空氣而得,成本較高。
燃燒前捕集系統(tǒng)基于煤氣化聯合循環(huán)技術(IGCC),先將碳燃料氣化成煤氣,煤氣經重整成為CO2與H2,這時CO2含量較高,容易從H2中分離出來,然后直接燃燒H2,從而CO2不進入燃燒過程,而是在燃燒前就分離出來[8]。燃燒前捕集系統(tǒng)是目前運行成本最低的CO2捕獲技術,但需對傳統(tǒng)電站進行改造,建成專門的IGCC電站,電站改造成本是制約這項技術大規(guī)模應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燃煤煙氣中CO2分壓低,適宜采用化學吸收法捕集CO2。CO2化學吸收劑主要有有機胺類、氨水、熱鉀堿、強堿、以及氨基酸鹽等,化學吸收法能夠快速吸收低濃度的CO2,但化學作用的強結合力也使吸收劑再生困難,在循環(huán)過程中吸收劑損失嚴重。目前在吸收劑的研究上,應重點開發(fā)兼具高吸收能力、低再生能耗的新型吸收劑。
國內外眾多學者通過實驗研究了氨水法捕集燃煤CO2的性能,Yeh A C[9]等實驗發(fā)現,氨水捕集CO2脫除效率可達95%~99%,James[10]等對氨水與常規(guī)的乙醇胺(MEA)脫碳效果進行比較,發(fā)現相同含量的氨水CO2吸收能力是MEA溶液的兩倍。氨水捕集CO2成本較低,理論上還能對煙氣中的氮氧化物及硫氧化物聯合脫除,從而降低捕獲前的脫硫、脫硝等投資費用。
氨水與CO2的反應如下:
但氨水法要得到大規(guī)模工程應用還應解決氨水的高揮發(fā)性、防漏、防爆等問題。
有機胺溶液是目前煙氣捕集系統(tǒng)中最高效的化學吸收劑,已廣泛應用于工業(yè)工程中。有機胺溶液吸收CO2主要靠分子中的N原子,N原子水解使溶液呈堿性,能夠與酸性氣體CO2等反應[11]。有機胺法捕獲CO2技術在193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之后便大規(guī)模應用于電廠、合成氨廠等體系CO2的脫除,有機胺溶液吸收CO2的優(yōu)點是吸收速率與吸收量大、脫除效率高、溶劑再生后可重新利用。用于捕集煙氣CO2的有機胺分為:伯胺、仲胺、叔胺、空間位阻胺、烯胺、脂環(huán)胺等。常見的伯胺有MEA(乙醇胺),仲胺有DEA(二乙醇胺)[12],叔胺有MDEA (N-甲基二乙醇胺),空間位阻胺有AMP(2-氨基-2-甲基-1-丙醇),烯胺有DETA (二乙烯三胺),脂環(huán)胺有哌嗪(PZ)等。
熱鉀堿法主要是用碳酸鉀來吸收CO2,可在其中添加活化劑提高反應速率,稱為改良的熱鉀堿工藝。改良熱鉀堿最早研究的是G-V法[13],添加三氧化二砷做活化劑,活化效果好,但有劇毒,之后逐漸被有機胺類所代替,如無毒G-V法,活化劑為氨基乙酸;苯菲爾法,活化劑為二乙醇胺;還有以二乙烯三胺、位阻胺等作為活化劑,活化劑參與吸收反應可改變反應歷程,提高吸收速率[14]。
強堿法捕獲CO2是用堿性很強的溶劑,如苛性鈉和苛性鉀等,與CO2發(fā)生酸堿中和反應,在強的化學作用下能做到對煙氣徹底地凈化??列遭浫芤罕瓤列遭c堿性強,但苛性鈉價格相對低廉。強堿與CO2的反應是不可逆的,因此溶液再生較為困難,只適用于微量CO2的吸收[15]。
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CO2的回收和利用問題,并且隨著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CO2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回收煙氣中CO2具有很好的經濟和環(huán)境效益。目前化學吸收法捕獲CO2的主要問題在于吸收劑再生困難,操作費用高,對設備存在腐蝕,循環(huán)過程中溶液損失嚴重等,因此開發(fā)低成本、低能耗的CO2捕獲技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