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第二十四中學 于 嬌
2021年9月15日,黑龍江省政府發(fā)布了《黑龍江省深化高等學??荚囌猩C合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新高考),黑龍江省成為全國第四批高考綜合改革省份。2021年,我省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正式進入“3+1+2”的新高考模式。2024年起,我省高考將使用全國卷,不分文理??忌愿咝I(yè)選考科目要求和自身特長等為主要依據(jù),在物理和歷史中選擇1門,在化學、生物、地理、政治中任選兩門,也就是“3+1+2”中的“1+2”。歷史成為高考中“二選一”的學科,這必將對初中歷史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新高考政策會對初中歷史教學帶來哪些新的變化?本文將以黑龍江省大慶市為例,從一線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對如何優(yōu)化初中歷史教學和怎樣做好初高中歷史學科有效銜接進行探究。
歷史成為新高考中“二選一”的科目,這會對學生及家長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據(jù)調查,在前三批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中,各地市中考方案都有對應的改革或調整,歷史學科在中考中的分值比例有所增加,初中歷史學科在中考中的地位有明顯提升。如廣東省廣州市增設歷史為閉卷考試,分值為90分,深圳市將中考歷史分值從30分提到70分。就東北地區(qū)而言,遼寧省沈陽市中考歷史學科分值由60分提至70分,大連市中考歷史學科分值由10分提至70分,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的中考歷史學科分值均為60分。
目前大慶市中考歷史學科分值為30分,并在初三年級進行結業(yè)考試,整個初四學年并未開設歷史課程。結合全國各省市的做法,很顯然大慶市目前的中考方案并不能適應新高考,筆者認為大慶市新中考改革方案會很快出爐。同時目前初中歷史課堂現(xiàn)狀也不能滿足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及家長的需求,初中歷史課堂應進一步優(yōu)化。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大慶市初中歷史學科必然要迎來新的變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面臨新的挑戰(zhàn)。于一線初中歷史教師而言,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當前教育的首要目標,但不可否認的是初中歷史教學要緊隨中考命題方向。筆者認為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在大慶市中考歷史學科還未做出改革之前,初中歷史教師應該站在一定高度對現(xiàn)有的課堂教學進行優(yōu)化,以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接下來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雖然大慶市目前初中歷史仍是僅占“30分”分值的結業(yè)小學科,但初中歷史教師絕不能將自己思維局限在如何進行“應試”上,而是應該眼光更加長遠,放在學生學習能力、價值觀的培養(yǎng)方面。
明確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課堂上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早已被提倡多年,但在大慶初中歷史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未明確體現(xiàn)。造成這種現(xiàn)狀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一是大慶市九年義務教育“五四制”的特殊性,五年級后學生突然面對多學科的學習,存在不適應。二是大慶市初中歷史在初三年級進行結業(yè)考試,僅占中考780分總分中的30分,學生及家長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學習興趣低下。三是大多數(shù)歷史教師教學內容僅限考試大綱范疇,且在初三年級結業(yè)考試之前進行突擊復習。新高考背景下這種考試模式的弊端將被無限放大,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筆者認為一線歷史教師應主動改變傳統(tǒng)評價方法,大膽創(chuàng)新,改變教育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大膽進行“體驗式”“沉浸式”教學。
例如在歷史課堂上可以經常采用學生扮演歷史人物的方法,進行情景再現(xiàn)。如在教學“三國鼎立”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分別扮演曹操、孫權、劉備進行情景表演,通過情景模擬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深度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整個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中,初一年級的歷史課堂尤為重要,這是奠定學生是否對歷史學科有興趣的關鍵時間點,初一年級歷史教師更應關注到這一點。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資源,提升課堂效率。信息化早已被運用在了課堂教學中,幻燈片、微課、各種多媒體軟件,信息化教學涵蓋的內容極為豐富,但目前部分歷史教師仍然只使用幻燈片來進行課堂教學?,F(xiàn)階段各學校的數(shù)字化教學硬件都有大幅提升,但決定課堂教學的仍是教師,怎樣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資源是每位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初中歷史教師首先應找到一款適合自己的教學軟件或平臺(如希沃白板、UMU教學平臺或辦公軟件),對自己在備課過程中收集的相關教育資源進行高度整合,針對學習目標以及重點難點進行完整的教學設計,而不是簡單地將板書內容移至幻燈片上。只有對課堂進行精心的設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夠提高課堂效率。
立足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學史明理、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新課改和新高考的大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的作用不僅僅體現(xiàn)在單純的知識學習上,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添磚加瓦。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史實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史明理、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例如在“東漢的興衰”一課中引導學生探究“光武中興”是怎樣實現(xiàn)的?進一步與學生一起探討我國目前所取得成就,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當每節(jié)課都能知史通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高漲,學生的思維能力、整合知識的能力都會有顯著的提升,進而能夠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教材應做到有效銜接。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大慶市初中歷史學科課程設置必將進行改變,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與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做好有效銜接是必然的趨勢,同時在初高中使用教材方面和中考試卷命題方面也會逐漸對接。借鑒別的省市的做法,筆者認為上級業(yè)務主管部門應創(chuàng)建一種高效的初高中歷史教師交流、教研平臺,為初高中歷史教師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明確各階段的教育教學任務,擺脫目前大慶市初高中歷史學科“脫節(jié)教學”的尷尬局面。
樹立“大歷史”思維,優(yōu)化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大慶市中考未改革之前,新高考給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對于教師而言,初中歷史不再是只有30分的“小科”,但這種意識很難快速從學生及家長的意識上體現(xiàn)出來。這就要求初中歷史教師要有“大歷史”思維,站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培養(yǎng)人文科學方面人才的角度,做好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任務。初中歷史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業(yè)務素質,通過培訓、教研、比賽等多種渠道提升教學水平,優(yōu)化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史實,以史明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家國情懷歷史觀念,為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和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在這新舊高考制度銜接的時間節(jié)點上,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但我們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順應中高考發(fā)展趨勢。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學史明理,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為出發(fā)點,通過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同時樹立“大歷史”思維,帶領學生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