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
初識食物設計課程
食物是設計師袁瑗最重要的表達工具。作為一名食物設計師,她在這個跨學科的綜合領域一路探索,用食物治愈自己,安撫人心,也反哺著她所深愛的自然萬物。
祖籍四川、出生于新疆克拉瑪依的袁瑗,在這個父輩援疆拓荒的石油之城度過了童年和少女時代?;貞浧鸸枢l(xiāng),那個物資匱乏、缺少玩具的年代,唯有戈壁荒灘、河流峽谷、高山白雪、草原森林的自然風貌是袁瑗最忠實的陪伴者和朋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流淌在她對世界的認知中,也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
遠赴法國在ESAD讀研究生時,袁瑗有一門課程叫“食物設計藝術”,導師Marc Brétillot算得上是歐洲食物設計領域的鼻祖,他擅長將餐飲與設計結合,創(chuàng)造出許多創(chuàng)新食物設計作品。這門課為袁瑗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她第一次意識到,食物可以和設計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食物作為一種材料或媒介,能成為很個人化的設計品或藝術品去表達思想和態(tài)度,甚至極具批判性?!笆澄锬苡脕碜龈鞣N各樣的實驗,但又區(qū)別于一般廚房里的實驗,比如可以用熨斗、縫紉機等各種工具去探索某種食物的特性,設計完成后又可以把它吃掉,這就是趣味所在?!?p>
馬賽的校址位于地中海沿岸一個絕美的山崖Calanque附近,自然景色優(yōu)美而壯闊,袁瑗喜歡每天放學之后去海邊散步,而大自然間的萬物也撫慰了她異國求學時的困頓與孤寂時光,散步時所見的那些鵝卵石和石縫里迸生出的小草,就像她在異鄉(xiāng)的朋友,極具治愈性。這種沉浸在大自然之美中的感受最終被她以食物的形式表達出來,便誕生了她的食物設計課程畢業(yè)作品“galet pain卵石面包”。這個作品取材于法棍配方里的黑麥面粉,用法棍面包的做法烤制,再搭配上新鮮的綠色沙拉與醬汁,構成了極具動態(tài)感的微型景觀,也贊頌著自然萬物頑強的生命力,最終為她贏得了這門課的畢業(yè)作品最高分。
“自然界的靈感是無窮無盡的,”她感慨道,“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眼中的風景和他想表達的感受?!?/p>
最接近身體的創(chuàng)作材料
畢業(yè)作品的優(yōu)異是一個契機,給了袁瑗在工作幾年后設立工作室、專注做食物設計的動力。如果追根溯源,家庭對她的影響則更像一顆埋下許久的種子,經過時間的澆灌,終于破土發(fā)芽。袁瑗的父親是國家二級廚師,在新疆還經營過餐廳。她從小喜歡看父親如何為食物做雕塑,例如把胡蘿卜雕刻成孔雀或玫瑰花的造型,那是中國盛行的食物擺盤藝術。
“我們一般的設計產物都是使用它、觀看它,但食物設計的最終宿命是被吃掉。所以當設計主體的媒介是食物時,這種最接近我們身體的材料會醞釀、發(fā)酵,最后形成一種記憶存在于身體和大腦里?!笔澄镌O計不是餐盤藝術,是為了在飲食中找到新的形式,喚醒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意識。
在袁瑗的作品中,大自然永遠是她的靈感繆斯,她也一直在致力于設計五感之外的第六感?!拔矣X得食物設計是真正關于人類生存的設計,這個世界需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食物,需要更環(huán)保更公正的食物?!彼f。
在食物設計領域,食物早已超越了飽腹的基本需求,而是牽起了包括環(huán)境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烹飪技術、營養(yǎng)學、食品供應鏈、生產種植方式等多維度的學科和產業(yè)。袁瑗的工作也離不開和眾多優(yōu)秀的廚師交流合作,他們像藝術家一樣,有人可以不用任何動物制品做甜品,有人備菜從不使用冰箱以保證最大程度的新鮮……和這些廚師的交流總能讓袁瑗深受啟發(fā)。
融合東西的最佳媒介
多年在法國生活的經歷,使得袁瑗的設計朝著融匯東西的方向,在中餐和西餐間博采眾長。食物設計不只是設計食物,更需要挑戰(zhàn)人們的觀點。
今年在法國巴黎時尚與設計工藝基金會(Fonds p o u r L e sAteliers de Paris)成立十周年的合作上,袁瑗巧妙地將中國夏季的四個節(jié)氣的概念運用到食物設計演示互動中,并將四種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技術融入到制作中—與陶瓷絞胎工藝異曲同工的春卷制作;漆藝技術為素包子錦上添花;首飾制作概念賦予五谷雜糧湯同樣的珍貴共性;編織手藝賦予了面條有趣的造型和靈魂。如何在手工藝品和食物之間建立聯(lián)系?袁瑗給出了一份跨越東西方且秀色可餐的答卷。
在2020年設計上海的“融·著色 設計展”上,袁瑗曾帶來一組名為《Silence》的作品,橘子皮、雞蛋殼、咖啡渣、海藻、蝶豆花等廚余材料在天然食物染料的著色作用下,詩意地呈現(xiàn)出某種原始、穩(wěn)定且柔韌細膩的狀態(tài),然后通過手的觸覺記憶,引導我們重新審視對于食物、觸覺、情感和環(huán)境之間的友善關系。
身為一個食物設計師,袁瑗本人也更像一位極具危機意識的環(huán)保親踐者,不僅堅持低碳的生活方式,還時刻關注著食物行業(yè)的發(fā)展動態(tài)。一聊起她欣賞的一位法國農業(yè)家Pascal Poot,用超過50年時間研究不使用人工干預用水灌溉的蔬果種植獲得成功,她的興奮和激動溢于言表。
袁瑗也經常通過一些工作坊的活動來喚起更具批判性的反思。例如,她在巴黎舉辦過“食物零浪費,城市農業(yè)的食育與創(chuàng)新”的設計工作坊;她也曾集中收集很多從市面上購回的長相奇形怪狀的蔬果,烹飪食物的果殼、莖葉,希望借此提醒人們去正視它們的價值,不因為外貌歧視而浪費,因為自然中每一樣物體都是獨一無二的。
“好的設計應該能撫慰人心,讓人全身心感受到安心和快樂?!?/p>